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低年级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 实践操作有效性的探究
【作者】 罗 姗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古城台小学
【正文】 【摘 要】 空间与图形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直观性与操作性。在低年级空间与图形的数学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实践操作,提高操作质量呢?
【关键词】 小学数学;低年级;空间与图形;实践操作;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不过,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会受到学生自身经验、空间观念、认知发展水平、内容的难度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这部分内容一直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
一、低年级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实践操作的困惑
困惑1:教师一手把关,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作秀,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困惑2:“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往往是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摆一摆的操作课,学生一动起来教室里就经常会出现一团乱的现象,仔细一看就会发现有些孩子玩着玩着就偏离了上课的主题,玩其他的去了,实践操作活动乱而杂。这是对上课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的挑战,稍不留心,会拖堂不说,还不能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不能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困惑3:面对问题,孩子们不知道怎么做,无从下手,在操作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假象,产生偏差。
困惑4:在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学习中,好的学生能积极实践、讨论、发言、学到了很多知识,能力也得到培养,但有的学生在讨论中充当南郭先生,不学无术,学生的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二、提高低年级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实践操作有效性的策略
根据儿童好动的特征 ,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 ,动脑思考 ,多种感官参与操作活动 ,不仅能在操作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能从探索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从而激发起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促进其更好地学好数学。那么 ,在低年级空间与图形的数学教学中 ,该如何指导学生实践操作 ,提高操作质量呢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一)提供“操作”的空间
有句话说:“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亲自参与非常重要。学生探索知识,就要给他们提供“操作”的机会,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甚至不惜多用时间让学生感受科学知识研究和探索的过程。我曾经听一位教师在教授《三角形的面积》课上,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用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拼摆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合作研究三角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的关系,最后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课堂上由于教师怕操作时间过长,于是不停地催促学生,最后在多数小组还没有完成操作的情况下,停止活动,进行反馈,最终学生还没有弄清原委,教师已草草给出标准公式,本应该是一节很不错的课却因为教师吝啬时间遗憾地收场,这样的操作不仅没有达到实践操作的目的,也影响了整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甚至还挫伤了部分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二)实践操作活动目标明确,要求具体。
实践操作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其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其过程和结果要有利于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避免盲目操作,浪费时间,必须注意两点:
1.目标明确:操作围绕哪个知识点展开,主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我找来了球、桶、粉笔盒、笔筒、铅笔、像皮等学生熟悉的物体先让学生观察说出物体的名称,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这些物体的特征,从而出示各种有关的立体图形让学生进行判断哪些是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并通过比较,交流和归纳,让学生感知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不同,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要求具体:在学生动手操作前,教师要精心设计操作程序,然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说明操作的方法,使操作具有方向性、程序性,切实为教学服务。
如在认识“立体图形”时 ,有位老师也准备了牙膏盒、保温杯、墨水、乒乓球等很多物体放在一个大箱子里让学生来摸。摸了三分钟后学生还着摸,并高喊:“我摸到了牙膏盒、保温杯。”而老师却站在那不知如何收场。如果操作开始老师能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摸出物体后,猜猜是什么,并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操作就是有的放矢了。
(三)实践操作活动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疏通障碍,做到适度
学生在实践操作,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其思维会经历一次复杂的、质的蜕变,争辩明理、迷茫徘徊、错误的生成……在这些环节中,我们要善于捕捉课堂的生成资源,关注学生的思辨过程,随机点拨、讲解,并要做到适度,让课堂的重点、难点凸现,从而加以突破,也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让操作与思维同行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操作活动必须与思维活动同时进行,才能帮助学生把直观感知内化为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伴随着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总结、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如果学生的实践操作只是执行教师的任务,而不需脑的兴奋,那么也大大降低了它的意义。
例如:老师喊口令让学生举左右手、用左手摸右耳、用右手摸左耳;然后师生相对站着,喊口令一起举左右手,在游戏中学生发现老师举的手和同学们的位置不同,于是让学生直面思考这是什么原因,学生很快找出这是由于师生的位置是相对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走进生活判断有关物体的位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后来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有意识地发令,“和他的想法一样的同学举起你的右手”“做对了的同学举起你的左手”。这样反复训练,学生对“左右”有了深刻的印象。
(五)实践操作活动要延伸,有利于真正接轨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我们的身边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只要我们用数学的眼睛去发现,就能找到很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再用数学思维去解决,才能学以致用,达到学习数学的目的。
总之,在动中学、做中思,使实践操作活动真正起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这样的课释放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手,还有学生的心情,让学生从心底爱上数学课。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充满智慧。我想,这就是让数学课活起来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刘义红 王小琴. 数学课别忌讳讲解[J]. 小学教学研究, 2006-04(总第277期):36.
[2]赵丹. 低年级数学课堂如何提高动手操作有效性[EB/OL].
【关键词】 小学数学;低年级;空间与图形;实践操作;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不过,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会受到学生自身经验、空间观念、认知发展水平、内容的难度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这部分内容一直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
一、低年级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实践操作的困惑
困惑1:教师一手把关,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作秀,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困惑2:“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往往是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摆一摆的操作课,学生一动起来教室里就经常会出现一团乱的现象,仔细一看就会发现有些孩子玩着玩着就偏离了上课的主题,玩其他的去了,实践操作活动乱而杂。这是对上课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的挑战,稍不留心,会拖堂不说,还不能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不能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困惑3:面对问题,孩子们不知道怎么做,无从下手,在操作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假象,产生偏差。
困惑4:在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学习中,好的学生能积极实践、讨论、发言、学到了很多知识,能力也得到培养,但有的学生在讨论中充当南郭先生,不学无术,学生的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二、提高低年级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实践操作有效性的策略
根据儿童好动的特征 ,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 ,动脑思考 ,多种感官参与操作活动 ,不仅能在操作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能从探索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从而激发起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促进其更好地学好数学。那么 ,在低年级空间与图形的数学教学中 ,该如何指导学生实践操作 ,提高操作质量呢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一)提供“操作”的空间
有句话说:“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亲自参与非常重要。学生探索知识,就要给他们提供“操作”的机会,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甚至不惜多用时间让学生感受科学知识研究和探索的过程。我曾经听一位教师在教授《三角形的面积》课上,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用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拼摆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合作研究三角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的关系,最后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课堂上由于教师怕操作时间过长,于是不停地催促学生,最后在多数小组还没有完成操作的情况下,停止活动,进行反馈,最终学生还没有弄清原委,教师已草草给出标准公式,本应该是一节很不错的课却因为教师吝啬时间遗憾地收场,这样的操作不仅没有达到实践操作的目的,也影响了整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甚至还挫伤了部分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二)实践操作活动目标明确,要求具体。
实践操作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其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其过程和结果要有利于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避免盲目操作,浪费时间,必须注意两点:
1.目标明确:操作围绕哪个知识点展开,主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我找来了球、桶、粉笔盒、笔筒、铅笔、像皮等学生熟悉的物体先让学生观察说出物体的名称,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这些物体的特征,从而出示各种有关的立体图形让学生进行判断哪些是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并通过比较,交流和归纳,让学生感知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不同,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要求具体:在学生动手操作前,教师要精心设计操作程序,然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说明操作的方法,使操作具有方向性、程序性,切实为教学服务。
如在认识“立体图形”时 ,有位老师也准备了牙膏盒、保温杯、墨水、乒乓球等很多物体放在一个大箱子里让学生来摸。摸了三分钟后学生还着摸,并高喊:“我摸到了牙膏盒、保温杯。”而老师却站在那不知如何收场。如果操作开始老师能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摸出物体后,猜猜是什么,并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操作就是有的放矢了。
(三)实践操作活动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疏通障碍,做到适度
学生在实践操作,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其思维会经历一次复杂的、质的蜕变,争辩明理、迷茫徘徊、错误的生成……在这些环节中,我们要善于捕捉课堂的生成资源,关注学生的思辨过程,随机点拨、讲解,并要做到适度,让课堂的重点、难点凸现,从而加以突破,也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让操作与思维同行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操作活动必须与思维活动同时进行,才能帮助学生把直观感知内化为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伴随着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总结、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如果学生的实践操作只是执行教师的任务,而不需脑的兴奋,那么也大大降低了它的意义。
例如:老师喊口令让学生举左右手、用左手摸右耳、用右手摸左耳;然后师生相对站着,喊口令一起举左右手,在游戏中学生发现老师举的手和同学们的位置不同,于是让学生直面思考这是什么原因,学生很快找出这是由于师生的位置是相对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走进生活判断有关物体的位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后来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有意识地发令,“和他的想法一样的同学举起你的右手”“做对了的同学举起你的左手”。这样反复训练,学生对“左右”有了深刻的印象。
(五)实践操作活动要延伸,有利于真正接轨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我们的身边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只要我们用数学的眼睛去发现,就能找到很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再用数学思维去解决,才能学以致用,达到学习数学的目的。
总之,在动中学、做中思,使实践操作活动真正起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这样的课释放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手,还有学生的心情,让学生从心底爱上数学课。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充满智慧。我想,这就是让数学课活起来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刘义红 王小琴. 数学课别忌讳讲解[J]. 小学教学研究, 2006-04(总第277期):36.
[2]赵丹. 低年级数学课堂如何提高动手操作有效性[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