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提问
【作者】 罗婷婷
【机构】 湖北省竹溪县中峰镇金叶希望小学
【正文】 【摘 要】 提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探究方向引导,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道路。同时,通过有效的提问,能够构建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探索和思考的环境中,从而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提问;科学有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小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知识的掌握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对其他学科的掌握。在课堂中设置科学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养成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出现的问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要让学生的思维始终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不断提高教学效率。由于缺乏科学和系统的指导,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根本没有意识到提问的重要性,在提问上随心所欲,不按章程,导致很多的提问都是无效的。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提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首先,缺乏科学性。很多教师在提问的时候都是随口一问,没有认真精心备课和分析问题对数学教学的影响以及学生当前的知识结构是否相匹配;提问不注重重点,导致提问没有质量。同时,一些封闭性的问题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挥,不能够有效地运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其次,提问方式不佳。很多教师的提问往往使随机的。造成问题过多,学生应接不暇的局面,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导致相应的数学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限制了提问的有效性发展。最后,对提问之后的评价不全面。教师认为只要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简单地进行对错评价就算完成了提问,往往忽视了对优点、缺点的全面评价,还有的教师设置的问题并没有考虑到分层设计,从而不能更好地指导所有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科学有效性建议
1、提问要精心设计,具有目的性
对提问的精心设计,能够让教师自如地驾驭课堂,而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样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特点、教学目标、学教学内容以及数学学科特点等设计问题。设计的提问要注意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提问要做到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提问的范围大小、难易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其次,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扣住疑点而进行。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再次,把握数学学科特点来设计问题。数学学科相对其他学科比较抽象,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听得通俗易懂,有滋有味。
2、提问要能情景化,提高趣味性
“数学是一门生活的学科”,因此,这门学科与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小学数学老师在提问时,便可以加入一些生活场景或者去设置一些生活情景来使得枯燥的课堂变得更加活泼生动。例如,在讲到认识钟表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看着教室当中悬挂的钟表,从而进行一些提问。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出一些情境性的问题。例如,每天小明都是在早上6点五十起床,在7点半离开家门去上学,在学校学习一天之后,会在下午5点四十准时回到家里。请问小明每天在家的时间有多少?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学生们每天都在经历。因此,这是他们非常熟悉的,也会更加感兴趣,学习起来也会更加轻松。
3、提问要难易适度,具有启发性
提问要难易适度,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其难易程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思维。教师问题的设置要有合理的启发性和阶梯性,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思考、探究,逐步形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一、四、六等不同年级中都出现了《统计》这一内容,对此,教师必须有所了解。在不同的年级学习统计时,应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以解决不同的问题,并让不同的学生获得有层次的体验和收获。
4、提问要面向全体,具有技巧性
教师的提问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掌握情况来进行调整,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答问的机会。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问一些更深的问题,比如加减法的复杂应用,而对于那些基础一般的同学,应该以更加基础简单的提问为主,例如以最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题进行设问。如此,这样就可以确保所有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都能获得提高。
5、提问后要全面评价,具有激励性
没有反馈和评价,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师生评价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反馈信息,可使学生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促进努力。学生的回答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反馈信息,可使教师掌握情况,改进教法,找出差距,提高质量。提问是一种双向反馈、双向调控的教学活动,教师及时准确的评价是反馈强化的前提和基础,反馈强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提问后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并及时给予准确的评价。对给予不同解法的答案要充分肯定,对有创见的回答,应该给予赞扬;对于没完全答对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也要分析其中的积极因素,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独特性和存在的价值。
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课堂上提问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却有难度。它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有效、科学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提问;科学有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小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知识的掌握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对其他学科的掌握。在课堂中设置科学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养成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出现的问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要让学生的思维始终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不断提高教学效率。由于缺乏科学和系统的指导,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根本没有意识到提问的重要性,在提问上随心所欲,不按章程,导致很多的提问都是无效的。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提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首先,缺乏科学性。很多教师在提问的时候都是随口一问,没有认真精心备课和分析问题对数学教学的影响以及学生当前的知识结构是否相匹配;提问不注重重点,导致提问没有质量。同时,一些封闭性的问题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挥,不能够有效地运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其次,提问方式不佳。很多教师的提问往往使随机的。造成问题过多,学生应接不暇的局面,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导致相应的数学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限制了提问的有效性发展。最后,对提问之后的评价不全面。教师认为只要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简单地进行对错评价就算完成了提问,往往忽视了对优点、缺点的全面评价,还有的教师设置的问题并没有考虑到分层设计,从而不能更好地指导所有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科学有效性建议
1、提问要精心设计,具有目的性
对提问的精心设计,能够让教师自如地驾驭课堂,而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样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特点、教学目标、学教学内容以及数学学科特点等设计问题。设计的提问要注意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提问要做到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提问的范围大小、难易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其次,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扣住疑点而进行。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再次,把握数学学科特点来设计问题。数学学科相对其他学科比较抽象,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听得通俗易懂,有滋有味。
2、提问要能情景化,提高趣味性
“数学是一门生活的学科”,因此,这门学科与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小学数学老师在提问时,便可以加入一些生活场景或者去设置一些生活情景来使得枯燥的课堂变得更加活泼生动。例如,在讲到认识钟表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看着教室当中悬挂的钟表,从而进行一些提问。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出一些情境性的问题。例如,每天小明都是在早上6点五十起床,在7点半离开家门去上学,在学校学习一天之后,会在下午5点四十准时回到家里。请问小明每天在家的时间有多少?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学生们每天都在经历。因此,这是他们非常熟悉的,也会更加感兴趣,学习起来也会更加轻松。
3、提问要难易适度,具有启发性
提问要难易适度,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其难易程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思维。教师问题的设置要有合理的启发性和阶梯性,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思考、探究,逐步形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一、四、六等不同年级中都出现了《统计》这一内容,对此,教师必须有所了解。在不同的年级学习统计时,应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以解决不同的问题,并让不同的学生获得有层次的体验和收获。
4、提问要面向全体,具有技巧性
教师的提问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掌握情况来进行调整,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答问的机会。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问一些更深的问题,比如加减法的复杂应用,而对于那些基础一般的同学,应该以更加基础简单的提问为主,例如以最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题进行设问。如此,这样就可以确保所有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都能获得提高。
5、提问后要全面评价,具有激励性
没有反馈和评价,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师生评价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反馈信息,可使学生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促进努力。学生的回答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反馈信息,可使教师掌握情况,改进教法,找出差距,提高质量。提问是一种双向反馈、双向调控的教学活动,教师及时准确的评价是反馈强化的前提和基础,反馈强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提问后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并及时给予准确的评价。对给予不同解法的答案要充分肯定,对有创见的回答,应该给予赞扬;对于没完全答对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也要分析其中的积极因素,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独特性和存在的价值。
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课堂上提问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却有难度。它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有效、科学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