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方法浅谈
【作者】 完玛黄加
【机构】 四川民族学院藏学学院
【正文】 【摘 要】 中国现代文学是高等院校中文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教学要求和目标,采取适当有效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 现代文学;教学方法;浅谈
现代文学是高等院校中文专业学生是必修基础课程,因此,教师教学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在教学要求、教学条件还是在培养目标上,都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就要从教本学科教学的教师明确自己的教学对象,针对不同对象的具体要求、条件和目标,设定这门学科的教学要求和方法。对于民族学院藏学学院来说,一方面要求学生大量地阅读一些有关作品,另一方面要基本掌握现代文学几年的发展历程,包括重要的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掌握中国知识分子的整个追求、奋斗和反思的大致历程,但不需要很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但应该对此有所了解和感悟。而在精神层面上的学习、感受、探讨,对现代知识分子人文传统的继往开来,薪火传承,则可以作为民族学院藏学学院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深入思考的问题。相对于民族学院藏学学院学生而言,现代文学教学要求和目标均有所降低,教学课时也相其他院校中文本科较少,不可能像他们那样教学,对文学史、文学思 潮和流派及作家作品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所侧重,做出取舍。下面以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历为例,谈谈在现代文学教学方法上获得的一些经验教训,与同仁共勉。
给学生讲授现代文学课时,虑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向国内外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使者,并把将我国积淀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要在他们身上继承和发杨。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作文一名老师,也文化的传播使者,去完成这的任务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20世纪初期,中国文化由此开始走向现代化,中国现代文学形象地记录了20世纪中国文化发生裂变的大致历程,因此,在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从古典演变到现代的过程,同时要通过阅读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来认识中华民族所拥有的美好情操和传统文化积淀,无论对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现代文学素养,还是向国内外传播中国现代文化,都大有裨益。基于这种考虑,我采用的授课方法是,文学史的梳理、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作家作品的解读等全面兼顾。但受课时所制,复杂的文学史过程只能作粗略化地处理;对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做大概的介绍;在作家作品上,除了鲁郭茅巴老曹等几位文学大师,包括萧红、钱钟书、张爱玲等这样的大作家也只能浅尝辄止。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无论对文学史,还是对文学思潮和流派以及作家作品都有所了解,却又都一知半解,他们收获的是一门混沌的现代文学课。文学史的过程本来包含了复杂的思想过 程和历史过程,用简单粗略的方式处理,不仅无法让学生了解文学史的真相,还可能使学生对某些复杂文学现象的认识流于片面和武断。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形成 和发展的也不像一般现代文学史 教材描述得那样简单明晰,并且,隶属同一流派的作家在创作上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对思潮和流派的梳理需要相当的时间保证。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有助于学生感悟与领会现代汉语的语言魅力, 但仅仅几个文学大师还不足以撑起一部复杂的文学史。现代文学的天空之所以星光灿烂,不仅有鲁郭茅巴老曹,还有胡适、周作人、废名、叶圣陶、冰心、丁玲、沈从文、赵树理、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艾青、穆旦等等。他们一起 构成了现代文学的清朗与辽阔、 博大与深邃。但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对这些作家及其作品的学习,既没有必要,也不太现实。然而,走马观花似的一带而过,实际效果与不讲差别不是特别明显。实践证明,用这种方法给藏学学院学生讲授现代文学效果欠佳。 既然现代文学教学不能做到文学史、文学思潮和流派、作家作品面面俱到,就必须做出取舍,在 “点”(作家作品)和“面”(文学史)中确定一个中心。
之后,我尝试以文学史为主,采用由面及点,点面结合的方法。其优点是,有利于让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现代文学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形成一种宏观的文学史观,在评价作家作品时,始终有一个文学史坐标的参照。但随着教学的进行,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由于在文学史上用力过多,大大压 缩了对作家作品的阅读讲解,学生难以充分地感受现代汉语文学创作的魅力,从审美层面上领悟现代文学的存在价值。更大的问题是,对文学史的梳理需要相当的时间容量和知识积累,这种授课方式更适合对现代文学做进一步的研究,对藏学学院的学生而言,显然超出了目标范围。
为此,我吸取总结了前两次的经验教训,决定再次改变授课策略,我将重心放在作家作品的阅读讲解上, 由点及面,点面结合,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充分感受现代文学作品的审美 价值。问题是,文学史的复杂面貌被简化之后,仅仅了解一些初步的文学史知识,可能会将学生引入一种误区,譬如,对一种主流文化 运动做出评价的时候,常常会过滤掉一些不同的声音,像“五四” 新文化运动中的“学衡派”和“甲 寅派”等,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没有这些声音的参与,学生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将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片面的。另一个问题是,选择哪些作家和作品比较合适?尤其是一些文学价值不高、但文学史价值较大的作品该不该进入学习的视野?在讲授冰心的作品时,学生曾质疑她的问题小说幼稚清浅,像中学生习作,不应该进入文学史。不能说学生的质疑没有道理,只是缺少了文学史的参照之后,学生看到的更多的是作品的文学审美价值,而忽视了它的文学史意义。实际上,这样的作品并不在少数,像胡适 《尝试 集》中的大部分诗歌,早期现代白话诗,甚至郭沫若的诗歌和历史剧,用现代眼光看来,其文学审美价值都不是太大,但它们对文学史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另外,以作家作品为主的教学方式还会留下一个后遗症,即如果学生缺少对现代文学史的全面了解,在后期学习当代文学时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譬如,“左翼文学”和毛泽 东 《在 延 安 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发展走向,如果学生在现代文学中没有理清这些问题,将会影响当代文学的教学与学习。 虽然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势和弊端,但从实践效果来看,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以对作家作品的阅读讲解为主更为合适。突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讲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现代汉语文学创作的魅力所在,从审美欣赏的层面上领悟现当代文学的存在价值;熟读作品,理解作家,能够如数家珍地举出上百篇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初步了解一些文学史知识,应该说就已经达到教学的要求。
总之,教无定法,但教学必须得法,教法决定于教学效果,教学得法,效果事半功倍,反之亦然。身为教师,忠与教育,勇于探索,不断进取,为国家,为民族培养栋梁之才是教师的义不容辞责任。
【关键词】 现代文学;教学方法;浅谈
现代文学是高等院校中文专业学生是必修基础课程,因此,教师教学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在教学要求、教学条件还是在培养目标上,都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就要从教本学科教学的教师明确自己的教学对象,针对不同对象的具体要求、条件和目标,设定这门学科的教学要求和方法。对于民族学院藏学学院来说,一方面要求学生大量地阅读一些有关作品,另一方面要基本掌握现代文学几年的发展历程,包括重要的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掌握中国知识分子的整个追求、奋斗和反思的大致历程,但不需要很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但应该对此有所了解和感悟。而在精神层面上的学习、感受、探讨,对现代知识分子人文传统的继往开来,薪火传承,则可以作为民族学院藏学学院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深入思考的问题。相对于民族学院藏学学院学生而言,现代文学教学要求和目标均有所降低,教学课时也相其他院校中文本科较少,不可能像他们那样教学,对文学史、文学思 潮和流派及作家作品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所侧重,做出取舍。下面以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历为例,谈谈在现代文学教学方法上获得的一些经验教训,与同仁共勉。
给学生讲授现代文学课时,虑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向国内外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使者,并把将我国积淀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要在他们身上继承和发杨。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作文一名老师,也文化的传播使者,去完成这的任务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20世纪初期,中国文化由此开始走向现代化,中国现代文学形象地记录了20世纪中国文化发生裂变的大致历程,因此,在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从古典演变到现代的过程,同时要通过阅读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来认识中华民族所拥有的美好情操和传统文化积淀,无论对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现代文学素养,还是向国内外传播中国现代文化,都大有裨益。基于这种考虑,我采用的授课方法是,文学史的梳理、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作家作品的解读等全面兼顾。但受课时所制,复杂的文学史过程只能作粗略化地处理;对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做大概的介绍;在作家作品上,除了鲁郭茅巴老曹等几位文学大师,包括萧红、钱钟书、张爱玲等这样的大作家也只能浅尝辄止。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无论对文学史,还是对文学思潮和流派以及作家作品都有所了解,却又都一知半解,他们收获的是一门混沌的现代文学课。文学史的过程本来包含了复杂的思想过 程和历史过程,用简单粗略的方式处理,不仅无法让学生了解文学史的真相,还可能使学生对某些复杂文学现象的认识流于片面和武断。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形成 和发展的也不像一般现代文学史 教材描述得那样简单明晰,并且,隶属同一流派的作家在创作上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对思潮和流派的梳理需要相当的时间保证。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有助于学生感悟与领会现代汉语的语言魅力, 但仅仅几个文学大师还不足以撑起一部复杂的文学史。现代文学的天空之所以星光灿烂,不仅有鲁郭茅巴老曹,还有胡适、周作人、废名、叶圣陶、冰心、丁玲、沈从文、赵树理、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艾青、穆旦等等。他们一起 构成了现代文学的清朗与辽阔、 博大与深邃。但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对这些作家及其作品的学习,既没有必要,也不太现实。然而,走马观花似的一带而过,实际效果与不讲差别不是特别明显。实践证明,用这种方法给藏学学院学生讲授现代文学效果欠佳。 既然现代文学教学不能做到文学史、文学思潮和流派、作家作品面面俱到,就必须做出取舍,在 “点”(作家作品)和“面”(文学史)中确定一个中心。
之后,我尝试以文学史为主,采用由面及点,点面结合的方法。其优点是,有利于让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现代文学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形成一种宏观的文学史观,在评价作家作品时,始终有一个文学史坐标的参照。但随着教学的进行,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由于在文学史上用力过多,大大压 缩了对作家作品的阅读讲解,学生难以充分地感受现代汉语文学创作的魅力,从审美层面上领悟现代文学的存在价值。更大的问题是,对文学史的梳理需要相当的时间容量和知识积累,这种授课方式更适合对现代文学做进一步的研究,对藏学学院的学生而言,显然超出了目标范围。
为此,我吸取总结了前两次的经验教训,决定再次改变授课策略,我将重心放在作家作品的阅读讲解上, 由点及面,点面结合,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充分感受现代文学作品的审美 价值。问题是,文学史的复杂面貌被简化之后,仅仅了解一些初步的文学史知识,可能会将学生引入一种误区,譬如,对一种主流文化 运动做出评价的时候,常常会过滤掉一些不同的声音,像“五四” 新文化运动中的“学衡派”和“甲 寅派”等,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没有这些声音的参与,学生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将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片面的。另一个问题是,选择哪些作家和作品比较合适?尤其是一些文学价值不高、但文学史价值较大的作品该不该进入学习的视野?在讲授冰心的作品时,学生曾质疑她的问题小说幼稚清浅,像中学生习作,不应该进入文学史。不能说学生的质疑没有道理,只是缺少了文学史的参照之后,学生看到的更多的是作品的文学审美价值,而忽视了它的文学史意义。实际上,这样的作品并不在少数,像胡适 《尝试 集》中的大部分诗歌,早期现代白话诗,甚至郭沫若的诗歌和历史剧,用现代眼光看来,其文学审美价值都不是太大,但它们对文学史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另外,以作家作品为主的教学方式还会留下一个后遗症,即如果学生缺少对现代文学史的全面了解,在后期学习当代文学时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譬如,“左翼文学”和毛泽 东 《在 延 安 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发展走向,如果学生在现代文学中没有理清这些问题,将会影响当代文学的教学与学习。 虽然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势和弊端,但从实践效果来看,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以对作家作品的阅读讲解为主更为合适。突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讲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现代汉语文学创作的魅力所在,从审美欣赏的层面上领悟现当代文学的存在价值;熟读作品,理解作家,能够如数家珍地举出上百篇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初步了解一些文学史知识,应该说就已经达到教学的要求。
总之,教无定法,但教学必须得法,教法决定于教学效果,教学得法,效果事半功倍,反之亦然。身为教师,忠与教育,勇于探索,不断进取,为国家,为民族培养栋梁之才是教师的义不容辞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