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用比例解决问题》 “同课异构”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作者】 孙 涛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乌沙镇牛膀子学校



【正文】

黔西南州基础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小学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同课异构指同样的教材内容,在固化的课堂时间里,通过不同类型的讲述,活动多样化教学效果的教育现象,同课异构有着不同的可能,不同的教教学的模式有所差异,学生的课堂关注点有所偏移,这些都会使得同课异构的情况发生,除了客观性的干预条件,还包括教师主观调节的内容,教师摒弃传统的固化模式,在同一节课上,利用多维的形式,构建趣味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有效率,也是目前同课异构常见的景象,小学数学的知识较为枯燥,同课异构中,教师改变墨守成规的想法,提出同课异构的创新观点,使得数学课堂又枯燥转化为趣味,由抽象转化为直观、由固化转化为开放,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教学并无定法,同课异构应是不同的教学优化体现,与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同课异构应打破课堂的呆板模式,导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鲜内容,只有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才有机会全神贯注地参与数学的思考,集思广益碰撞智慧的火花。同课异构契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应从不同的视角,以辩证思维发挥出同课异构的价值,改变固化的课堂模式,在同课异构模式下,衍生独立的思想,焕发数学的生机。
  一、提问的同课异构
  由于数学的性质,数学课堂上的提问次数较多,其中的问答内容几乎贯穿了数学的理论与实践。传统的提问过程中,教师通常依托教材,将一些基础的、重点的内容循序地导入问题元素中,学生的回答千篇一律,甚至套用固化的模板。一些学生在教师的提问后即使能够回答问题,但自己对于问题仍旧一知半解,且提问中都是教师单向化的强迫,学生鲜少自己主动回应。
  例如:郭秀来、华逢艳老师在教学《用比例解决问题》时,教师提问“比例的定义”、“比例的特点”,学生几乎能一字不差的按照教材内容背诵出来,但学生真正的了《用比例解决问题》吗?不尽然。还有的提问较为呆板,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只能回答“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提问模式下,虽然也算是实现了课堂的互动,至少学生有了发言的机会,但互动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同样以《用比例解决问题》为对比,同课异构下,教师抛出与学生有关的问题:
  1、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①购买课本的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②总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③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④零件总数一定,生产的天数和每天生产的件数。
  ⑤总钱数一定,用去的钱数和剩下的钱数。大家都乐此不疲地汇报自己的发现,然后教师再次提问“你觉得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教师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次的问题提出,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讨论。同课异构模式下,教师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认知的同课异构
  认知的同课异构即是教师认知的不同,也是学生认知的差异,每个人对数学的认知不同。数学的知识内容难以一概而论,我们不能说哪些教学方式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只能结合数学的教学反馈,从学生的成绩与课堂表现来分析,哪些教学形式更加的符合学生的心态,契合学生的思维方式。
  从辩证的视角来看,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劣不应凭借教师的主观臆测,同课异构也理应避免教师单向化的结论,也以学生为主,参考学生的喜好特征,整合出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拓展的同课异构
  数学的知识可拓展到生活中,也可联系前后的知识内容,让学生通俗易懂的领会数学的内涵,明确数学的形成过程,还可以迁移到生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