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探索

【作者】 徐庭福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乌沙镇牛膀子学校



【正文】

黔西南州基础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小学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同课异构”是以内容相同的教学素材为参照,由教师个体、群体在不同的理念、智慧背景下,进行的教学设计和组织 。这是近年来较为常见的校本教研活动。在“同课异构 ”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更新教学理,改善教学行,并形成对教材、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独立和创造性的见解。“同课异构”是在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基础上,由同一教师执教同一教学内容 ,在教学范围内展开的全方位研讨的教学活动 。 
  一、“同课异构”教学模式构想的提出“同课异构”有多种模式。如异构研讨式 :提供课堂实例大家研——总结共享;放样回播式多节课放样,观摩“同课异构”——回班上——再集中时间研讨;接力递进式:课例——研讨——再课例——再研讨;专家引领式、名师上课 ——教师上课——研讨交流;师徒结对式,师傅提供课例——徒弟提供课例——对比研讨;擂台竞赛式:教师上课——教师现场打分评比――网上博客研讨等等,“同课异构”形式多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同课异构”对年青教师的成长有非凡意义,但从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 ,很多时候“同课异构”式的公开课更倾向于表演性质,很多教师只是围,也有很多教师在活动中可以脱颖而出 ,但教研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因此,由校长室会同教务处提出“同课异构”构想并监督实施 ,课题组具体制订实施方案,把“同课异构 ”提升到教学的层次上,明确“同课异构”是学校教研工作的要求 ,更是学校对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要求。 
  二、“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实施“同课异构”实施过程中要逐步规范,并加强监督。“ 同课异构”会增加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教师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抵触情,所以必须有学校的相应制度予以保障,以一定的活动频率进行示范,明确最终耍达到的教学目的是内化为教师的能力 。在“同课异构”实施的初始阶段中,强调点 、线、面的结合,可求同存,不强调所有一切推倒重置,重视课堂结构的优化、方法的形成 。教学目标、教学引入 、教学过程 、教学小结 、重难点的突破等等都可以成为“同课异构”的切入点 。如在上《打电话》一课时 。对于“通知15人需要几分钟”这一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师在 A校上课,设计用本校搞活动通知学生为实践操作 。当出现用时不同时),教师只好用理论来解,然后不了了之 。活动是好的 ,但效果不理想,学生对这一结论显然还存在疑惑 。小组讨论研究后,第二天到B校上课,教师把“通知15人需要几分钟”改用课件演示,先让学生先通知3人再通知5人逐步讨论通知15人进行实践操作,学生没有异议 ,然后抛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当通知25人?64人怎样通知?”学生展开讨论 ,出现很多不同意见 ,接着教师直接用多媒体演示(表格形式归纳)通知3人、5人、15人所需的时间与教师与队员人数的多少的规律,学生很直观地发现64人怎样通知。这样教学难点得以有效突破 。这是突破难点的有效教法,也是实施过程中特别需要强调的细节 。 
  三、“同课异构”实施过程中的反思,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提出,必须有现实的意义,并要符合学校的实际。但落实到具体问题总会接踵而来。从小学数学的课程特点,结合学校教师的现状,选择小学数学作为这种教学形式的切入点,其选择是合理的。实施过程中也发现存在着问,主要体现在教师积极性的调动、教学方法的变革、教学风格的形成等多个方面 。 
  1、教师积极性的调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和潜能是办好学校的重要一环。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教师全方位、多角度地参与。 
  2、教学方法的变革从现代教学方法的变革趋势来看 。要重视学习方法的创,突出学生学习的个体性;重视教法学法的统一 ,突出师生教学的互动;重视情知教学的整合,突出教学活动的生命性 ;重视教育技术的开发 ,突出教学方式的现代性。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有教师都有较好的表现,说明新课程理念已经得到较好的贯彻和实施。 
  3、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师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会根据自身特点形成固有的教学风格。但这些教学风格在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时,总会千差万别。所以“一人同课异构”关系到一个特定教师教学风格的 “破”与“立 ”。好的可以模仿和继承,有问题的要求及时地予以变更。但这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困感与矛盾 ,许多教师在面临实际问题时常感到纠,变还是不变 、改还是不改。也许这是活动中必须经历的 一个成长阶,需 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形式虽然是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教学行为的一种有效途径 ,但需要通过行政管理,让教师在同伴和专家的引领之,通过反思 ,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从而促进教学行为的优化、教学方法的变革 、教学风格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