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少数民族地区寄宿生人际关系的处理与辅导
【作者】 卓玛措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城北新区民族九年一贯制学校
【正文】 【摘 要】 如今许多学校都存在着不少寄宿生,而对寄宿生的管理是学校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寄宿生。我国要求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坚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尽可能的让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寄宿生的管理与辅导,增加寄宿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学校及教师应该格外重视的。故此,本文就将立足于少数民族地区寄宿生的管理,来谈一谈如何对其人际交往关系的处理与辅导。
【关键词】 少数民族;寄宿生;人际关系处理
我国目前实施的教育理念是想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同样得到自身能力的培养锻炼与发展。因此,教师同学校就不得不重视寄宿生的管理及其对寄宿生的心理辅导。在当前形势下,不少少数民族地区的寄宿生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师亟待加强改善对寄宿生的辅导,力争让寄宿生也能拥有良好的心态面对学习和世人。
1.少数民族地区寄宿生心理问题的分析
1.1.缺乏亲情
寄宿生或是因为家庭住址距离学校太远,上学放学不方便,又或是因为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寄宿生一直客观存在。寄宿生与走读生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寄宿生在一到周五都是待在学校的,很少有时间和机会接触到自己的亲人。寄宿生亲情缺失,但是又渴望亲情,在这种复杂的情绪下,学生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良心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开导,那么学生甚至可能会引发极端情绪[1]。
1.2.家长对学生分过溺爱
现如今,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少数民族地区的父母们不少出门在外,常年难得回家。寄宿生多是留守儿童,被爷爷奶奶带大。因为隔了一辈,爷爷奶奶就对孙子孙女格外溺爱。在教导寄宿生的时候,常常不能理性思考,只知道一味满足对方的需求。时间一久,寄宿生就容易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和嚣张的性子。而当他(她)们寄宿学校时,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一种极大的落差感,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发展。
1.3.家长忽略教育
有部分家长时至今日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仍旧存在偏差,认为教育孩子就只是学校单方面的问题。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可以万事大吉了。殊不知,对孩子的教育也离不开家长潜移默化的教育。当家长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后,孩子的心理状态就不能及时掌握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会放任学生心理问题的滋生扩大的。
1.4.学校及教师不太重视对寄宿生的管理辅导
另外,学校和教师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过于侧重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寄宿生的管理与辅导。寄宿生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中很容易产生抵触或畏惧心理,教师若不加强对学生进行疏导,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那么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自卑或是报复心理,意志力也会变得薄弱,经不起挫折。
2.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寄宿生处理人际关系的策略
2.1.学校加强寄宿生管理
针对以上问题原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寄宿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有心理问题的寄宿生并不在少数。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寄宿生的管理,补足寄宿生亲情缺失这一块,让学生感受到温暖与关怀,从而尽可能的消除寄宿生的紧张害怕心理。当然,学校加强对寄宿生的管理并不是只从心理疏导这一方面着手。学校要针对寄宿生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让学生拥有正确科学的作息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然后还要从饮食方面着手,让学生能够补充足够的营造,确保学生正常健康的成长。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给寄宿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培训,即令学生知道怎样与舍友和谐共处。学校对寄宿生的管理要考虑到方方面面,消除学生的不好情绪,让学生重新感受到家的温暖。
2.2.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要格外关注寄宿生的心理情况,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寄宿生和普通走读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两类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并没有差别对待。教师要充分照顾到学生敏感的心理,合理科学的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在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营造出一种和谐友善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这样,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会具有团体意识,会互帮互助。寄宿生也能够因此感受到学生的热情,从而愿意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学习。
2.3.培养学生融入集体及环境适应能力
开展互动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拥有集体意识的前提下融入集体环境,培养学生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教师不必将模式局限化,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开展活动,也可以适当的开展课外活动,领导学生进行义务劳动。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适应不同的环境了,同时在各种活动中,与不同的人物接触对话,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让学生敢于开口说话,敢于迈出交流的第一步。学生之所以会自卑,会紧张,从而不愿意与人交流,是因为学生没有尝试过。所以,只有让学生迈出了第一步后,让学生明白交流并不是一件特别可怕特别困难的事情,学生有了经验,就不会畏惧与人交流了。
3.总结
综上所述,现如今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寄宿生因为家庭原因、学校原因,以及自身原因,心理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比如产生自卑孤僻的心理,不愿与人交往。产生报复心理,开始变得极端。又或者行为习惯差,意志力薄弱等。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做好对寄宿生的管理与辅导,采用多种手段来全方位的让寄宿生感受到温情,从而打开寄宿生的心扉,让寄宿生能够快速的适应不同环境,融入到集体中。教师要注重培养锻炼寄宿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样才能使寄宿生健康的发展成长。
参考文献:
[1]忠格吉.少数民族地区寄宿生人际关系的处理与辅导[J].中国农村教育,2019(20):203+213.
【关键词】 少数民族;寄宿生;人际关系处理
我国目前实施的教育理念是想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同样得到自身能力的培养锻炼与发展。因此,教师同学校就不得不重视寄宿生的管理及其对寄宿生的心理辅导。在当前形势下,不少少数民族地区的寄宿生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师亟待加强改善对寄宿生的辅导,力争让寄宿生也能拥有良好的心态面对学习和世人。
1.少数民族地区寄宿生心理问题的分析
1.1.缺乏亲情
寄宿生或是因为家庭住址距离学校太远,上学放学不方便,又或是因为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寄宿生一直客观存在。寄宿生与走读生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寄宿生在一到周五都是待在学校的,很少有时间和机会接触到自己的亲人。寄宿生亲情缺失,但是又渴望亲情,在这种复杂的情绪下,学生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良心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开导,那么学生甚至可能会引发极端情绪[1]。
1.2.家长对学生分过溺爱
现如今,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少数民族地区的父母们不少出门在外,常年难得回家。寄宿生多是留守儿童,被爷爷奶奶带大。因为隔了一辈,爷爷奶奶就对孙子孙女格外溺爱。在教导寄宿生的时候,常常不能理性思考,只知道一味满足对方的需求。时间一久,寄宿生就容易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和嚣张的性子。而当他(她)们寄宿学校时,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一种极大的落差感,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发展。
1.3.家长忽略教育
有部分家长时至今日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仍旧存在偏差,认为教育孩子就只是学校单方面的问题。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可以万事大吉了。殊不知,对孩子的教育也离不开家长潜移默化的教育。当家长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后,孩子的心理状态就不能及时掌握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会放任学生心理问题的滋生扩大的。
1.4.学校及教师不太重视对寄宿生的管理辅导
另外,学校和教师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过于侧重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寄宿生的管理与辅导。寄宿生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中很容易产生抵触或畏惧心理,教师若不加强对学生进行疏导,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那么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自卑或是报复心理,意志力也会变得薄弱,经不起挫折。
2.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寄宿生处理人际关系的策略
2.1.学校加强寄宿生管理
针对以上问题原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寄宿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有心理问题的寄宿生并不在少数。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寄宿生的管理,补足寄宿生亲情缺失这一块,让学生感受到温暖与关怀,从而尽可能的消除寄宿生的紧张害怕心理。当然,学校加强对寄宿生的管理并不是只从心理疏导这一方面着手。学校要针对寄宿生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让学生拥有正确科学的作息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然后还要从饮食方面着手,让学生能够补充足够的营造,确保学生正常健康的成长。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给寄宿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培训,即令学生知道怎样与舍友和谐共处。学校对寄宿生的管理要考虑到方方面面,消除学生的不好情绪,让学生重新感受到家的温暖。
2.2.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要格外关注寄宿生的心理情况,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寄宿生和普通走读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两类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并没有差别对待。教师要充分照顾到学生敏感的心理,合理科学的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在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营造出一种和谐友善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这样,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会具有团体意识,会互帮互助。寄宿生也能够因此感受到学生的热情,从而愿意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学习。
2.3.培养学生融入集体及环境适应能力
开展互动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拥有集体意识的前提下融入集体环境,培养学生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教师不必将模式局限化,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开展活动,也可以适当的开展课外活动,领导学生进行义务劳动。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适应不同的环境了,同时在各种活动中,与不同的人物接触对话,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让学生敢于开口说话,敢于迈出交流的第一步。学生之所以会自卑,会紧张,从而不愿意与人交流,是因为学生没有尝试过。所以,只有让学生迈出了第一步后,让学生明白交流并不是一件特别可怕特别困难的事情,学生有了经验,就不会畏惧与人交流了。
3.总结
综上所述,现如今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寄宿生因为家庭原因、学校原因,以及自身原因,心理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比如产生自卑孤僻的心理,不愿与人交往。产生报复心理,开始变得极端。又或者行为习惯差,意志力薄弱等。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做好对寄宿生的管理与辅导,采用多种手段来全方位的让寄宿生感受到温情,从而打开寄宿生的心扉,让寄宿生能够快速的适应不同环境,融入到集体中。教师要注重培养锻炼寄宿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样才能使寄宿生健康的发展成长。
参考文献:
[1]忠格吉.少数民族地区寄宿生人际关系的处理与辅导[J].中国农村教育,2019(20):20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