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幼儿语言教育中故事叙述教学形式的探讨

【作者】 孟静妮

【机构】 陕西省岐山县雍川镇马江幼儿园



【正文】  【摘 要】 幼儿时期的语言力建设异常重要,幼儿教育中语言教育应放在首位。如何强化幼儿语言教育,是广大幼儿教育者始终在探索研究的核心课题。本文将从故事叙述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有利于幼儿语言教育的教学形式,以求为现代幼儿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启示。
  【关键词】 幼儿教育;语言教育;故事叙述

  幼儿是重要的语言能力养成基础期,只有打好语言教育基础,才能更好地开展其他教育活动。因此,幼儿教育始终将语言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指导意见,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应基于运用实践,要求教师要通过必要的场景构建来达到引导幼儿多说敢说的目的。现阶段,依然有不少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语言教育,或是苦于在教学中难觅良方,鉴于此,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应推广以故事叙述的形式来开展语言教育教学。在实施故事叙述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多方面强化实施技巧。
  1、环境创设要合理
  幼儿语言教学中的故事叙述教学,首先要关注幼儿接受故事的环境。一方面,要保障外在环境,即应在恰当的场合或时机下讲述故事。如在崭新布置的教室中将《三只小猪》的故事,让幼儿明白自己动手、踏实劳动的重要性。如在户外春游中为幼儿讲述《小袋鼠旅行记》的故事,让幼儿对旅行产生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要掌握好语言环境。教师对故事首先要有清晰的思路,讲述时应使用幼儿能听懂接受的语言,适当加入语气,融入多元情感变化,激发幼儿的兴趣,尽可能让选取的故事内容与幼儿的知识面和生活经历相匹配,如此才能有效培养幼儿感知语言、学习语言、勇敢表达的能力。
  2、教学方法要灵活
  2.1小组读图
  相比文字,图画是幼儿更愿意接受和更容易掌握的信息接受形式,因此幼儿教师应增加幼儿看图讲故事的能力培养。教学开始前教师要准备好一定数量的故事图片,选择具有亲和力的动物、植物等卡通画面为宜。教学实施中,可让幼儿按照4人或6人为单位组成小组,分发不同的图片,让小组内的小伙伴们看着图片去想象其中的故事情节,并经过讨论整理出一个个故事,并由其中的代表为大家讲故事。通过这样的方式,幼儿首先在小伙伴们的集思广益中增长了思路,其次也能在相对平静的情况下用语言表达故事情节,较好地展示自我。当然,每一次小组选定的讲故事代表,应由小组内的幼儿轮流表述,这样才能实现共同进步。
  2.2情节导入
  教师在为幼儿讲故事时,要适当地空出其中的部分内容,仅仅概述其梗概,引导幼儿去补充其中的内容,保持联想与想象,完成故事叙述。一般上,教师可直接讲述故事重要情节来引导幼儿融入故事情境,在适当的位置停下来,然后向幼儿发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果是你自己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等等,让幼儿思考并完成故事补充叙述。如在讲述《贪吃的哈罗德》小故事时,教师讲到小兔子、孔雀被蛇吃掉了之后就作停顿,开始向幼儿提问“蛇下一个会吃谁?吃了后出现了什么情况?大家有什么办法救出小动物们?”这些问题的提出,其实并不需要标准答案,教师可鼓励幼儿自己编故事,这样才能更好地导入故事情节,而不受教材内容的干扰影响。幼儿在畅所欲言中,结合自己的发散思维完成了故事表述,可有效锻炼语言能力,增强想象力。
  2.3角色参演
  教师可组织幼儿在故事叙述教学中通过情节表演的方式来完成故事的复述,这样的方法下,幼儿对故事的掌握会更生动立体,更加牢靠稳定。如在讲述《手套》故事时,教师就可以组织一次角色扮演,满足幼儿的表演意愿。可由教师扮演老爷爷角色,幼儿自行选择扮演不同的小动物角色,这样就建立了师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良好局面。大家一边讲着故事,一边表演着不同的角色,试着将自己的理解代入到角色表现中,并用自己的情感和动作赋予了角色新的生命。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幼儿既能体会到角色扮演的游戏乐趣,又能合理锻炼和展现自己的语言能力,促进了整体素质与能力提升。在故事叙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主动将课堂交给幼儿。可以建议由幼儿自己出示图片或者一些场景描述,把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或者自己听到的故事讲给教师和其他小伙伴听。孩子们在锻炼中,将逐渐建立自信,认识到自己也能讲故事,也能用完整地语言表达出自己想法,也懂得用修饰语,懂得融入感情,语言能力将得到极大改善。
  2.4配音演练
  教师可尝试让幼儿为不同故事中的人物或动物配音,通过一问一答、一唱一和的配音对话来达到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如在讲述《小袋鼠旅行记》故事时,可让幼儿两两一组,分别完成小袋鼠与其他动物的对话。随着“小心别再丢哦!”“谢谢你,我们一起去玩吧!”这样简单对话的进行,幼儿将在语言锻炼中不由自主地体验其中的礼貌品质。在讲述《手套》故事时,通过“里面住着什么人?”“让我住进去行不行?”等充满疑问口气的语言,幼儿也会掌握在询问别人时的语气表达,因此也会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在询问时增加“吗、呢、呀”等语气修饰。通过课堂上由幼儿对不同故事角色进行配音对话演练,能让幼儿在不同的情感中转换,同时带动幼儿思维快速定位在具体的角色语言表达中,掌握其中的语气、语调、语感、语速,有利于达到预期的语言教育效果。
  幼儿语言教育应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使用故事叙述的形式开展幼儿语言教学,是十分可行的教育实践措施。在故事叙述教育中,应主动营造合理的外部环境,同时掌握好语言环境,同时灵活应用小组读图、情节导入、角色参演、配音演练等教学方法,保持足够的耐性去引导幼儿完成故事叙述,从而积极完成语言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许依兰 . 浅谈适合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故事教学形式[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8, 15(11):241.
  [2]郭丽春. 幼儿语言教学中故事的应用实践尝试[J]. 求知导刊, 2017(19):122.
  [3]马磊, 付瑜. 幼儿语言教育中“故事教学”的实践策略探索[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 35(4):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