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小学数学与学生生活碰撞和交融
【作者】 刘 波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乌沙镇佳克小学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生活,才能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它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那么,怎样才能让数学与学生生活碰撞和交融呢?这就需要身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引领,去探索。
一、打造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学数学
1、利用生活常识,创设课堂导入生活化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导入,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人到探索、学习中来。
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带进这样的画面:光头强在森林砍伐树木,为了方便运输,他决定自己制造一辆运输车,他先将小汽车的车轮做成正方形,三角形轮子的小车,发现小车前进不了。接着他又将轮子做成椭圆形,车子虽然开动了,但上下颠簸得很历害,令光头强惊魂不定,再三思考,最终光头强决定将轮子做成圆形的,他登上了自己制作的小车,小车平稳向前行驶,光头强舒心惬意了。这时,我启发学生想一想,圆形与过去学过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圆形轮子的小车行驶起来为什么会平平稳稳的?这样以情景导入新课,既能使学生自然地产生主动求知的心里冲动,带着良好的的心态进入学习;又能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挖掘生活素材,营造教学过程生活化
学校教育的核心在于课堂,课堂的体现在于教学过程,如何让一节数学课上的精彩纷呈?精心设计,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把它引入数学课堂,引入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课时,教学中,我出示了课前准备好的圆柱形茶叶罐,学生们都在窃窃私语,相互猜疑老师要干什么? 我微笑道:“同学们,你们能否用我们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来算一算,做这个茶叶罐要多少包装纸呢?话音一落,同学们议论纷纷,兴趣高涨,一会儿就有学生举起了小手,老师,需要多少包装纸,就是算这个圆柱体的表面积,但是我们只要算一个侧面的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的面积就可以了。我问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茶叶罐是无盖的啊!同学们这下都恍然大悟,我也露出了舒心的笑容。一节课的重难点就这样攻下了,我顺势出示了例题中求做一个厨师帽,用多少布料呢?这下,对他们来说,已不再话下。我又顺手拿起一个学生的笔筒,问他们:老师带来一些彩纸,想装饰一下这个笔筒,至少需要多少彩纸呢?怎样装饰呢?课堂上的讨论气氛又一次热烈起来,一会就静下来了。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老师,算一底一侧即可。有的同学说:底不用要,侧面就行。此时,同学们都同意后面这个同学的见解,学生的回答合情合理。这贵在他们平时积累了生活中的素材,而教师又抓住这一点,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才达到预期的效果。此时,学生已深深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联。
3、追踪生活实际,巧设拓展练习生活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生活,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作实例,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央问题并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拓展其知识视野激发其创新意识。
如在学习完“圆柱的体积”这一节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课后作业供学生练习:“星期六,猪爸爸一家去郊游,为出行方便,解决佩奇一家在路途中饮水的问题,猪爸爸决定带一个圆柱形保温杯,从里面测量底面直径是10cm,高是20cm,如果佩奇一家游玩期间要喝2L水,带这杯水够喝吗?”课后作业一公布,大家迫不及待地低头计算、比较,好像立刻准备好出发的样子,这让学生真感受到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学数学其实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拉近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二、开展生活化的主题活动——用数学
数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它的这一性质给课堂作业的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方面能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另一方面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构建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系统。
1、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每学年,学校都要举行一次“数学活动月”,虽然每次的主题都不尽相同,但“体现生活”的宗旨却从未变过。以“六年级的节约用水”为主题,学生们都纷纷在网上自由查询有关水资源的资料,了解世界各地水资源缺乏就情况。大家在网上计算出一个水龙头一天漏掉的水的体积,继而计算出一个水龙头一年漏掉的水的体积,再计算出全校10个水龙一年漏掉的水的体积,最后计算全国一年一个水龙头漏掉水的体积。学生网上提交后再对比官方提供的资料,使学生对平时不起眼的小浪费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了他们“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意识和日常行为。
2、解决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应用意识
学生应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开展适宜的数学活动,拓展书本知识,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还要注意创设生活情境,搜集生活实例,捕捉数学信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把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
3、感悟数学中的生活,进行情感重陶
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学生在主动探求数学问题的同时也在感受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处处充满着美。如数学书中一幅幅严谨的知识图、一道道绝妙的算式,一组组有趣的关系式,它们都是数学家心灵智慧所迸发出的和谐、庄严、永恒的美。作为教师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数学知识潜在美,正确引导孩子体会数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使他们从中受到情感重陶,达到优化生活,热爱生活的目的。
实施小学数学生活化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学生都能乐于学数学、用数学,真正感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留心让小学数学与学生生活碰撞和交融数学课堂就会定放出美丽的花朵。
一、打造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学数学
1、利用生活常识,创设课堂导入生活化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导入,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人到探索、学习中来。
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带进这样的画面:光头强在森林砍伐树木,为了方便运输,他决定自己制造一辆运输车,他先将小汽车的车轮做成正方形,三角形轮子的小车,发现小车前进不了。接着他又将轮子做成椭圆形,车子虽然开动了,但上下颠簸得很历害,令光头强惊魂不定,再三思考,最终光头强决定将轮子做成圆形的,他登上了自己制作的小车,小车平稳向前行驶,光头强舒心惬意了。这时,我启发学生想一想,圆形与过去学过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圆形轮子的小车行驶起来为什么会平平稳稳的?这样以情景导入新课,既能使学生自然地产生主动求知的心里冲动,带着良好的的心态进入学习;又能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挖掘生活素材,营造教学过程生活化
学校教育的核心在于课堂,课堂的体现在于教学过程,如何让一节数学课上的精彩纷呈?精心设计,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把它引入数学课堂,引入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课时,教学中,我出示了课前准备好的圆柱形茶叶罐,学生们都在窃窃私语,相互猜疑老师要干什么? 我微笑道:“同学们,你们能否用我们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来算一算,做这个茶叶罐要多少包装纸呢?话音一落,同学们议论纷纷,兴趣高涨,一会儿就有学生举起了小手,老师,需要多少包装纸,就是算这个圆柱体的表面积,但是我们只要算一个侧面的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的面积就可以了。我问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茶叶罐是无盖的啊!同学们这下都恍然大悟,我也露出了舒心的笑容。一节课的重难点就这样攻下了,我顺势出示了例题中求做一个厨师帽,用多少布料呢?这下,对他们来说,已不再话下。我又顺手拿起一个学生的笔筒,问他们:老师带来一些彩纸,想装饰一下这个笔筒,至少需要多少彩纸呢?怎样装饰呢?课堂上的讨论气氛又一次热烈起来,一会就静下来了。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老师,算一底一侧即可。有的同学说:底不用要,侧面就行。此时,同学们都同意后面这个同学的见解,学生的回答合情合理。这贵在他们平时积累了生活中的素材,而教师又抓住这一点,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才达到预期的效果。此时,学生已深深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联。
3、追踪生活实际,巧设拓展练习生活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生活,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作实例,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央问题并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拓展其知识视野激发其创新意识。
如在学习完“圆柱的体积”这一节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课后作业供学生练习:“星期六,猪爸爸一家去郊游,为出行方便,解决佩奇一家在路途中饮水的问题,猪爸爸决定带一个圆柱形保温杯,从里面测量底面直径是10cm,高是20cm,如果佩奇一家游玩期间要喝2L水,带这杯水够喝吗?”课后作业一公布,大家迫不及待地低头计算、比较,好像立刻准备好出发的样子,这让学生真感受到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学数学其实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拉近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二、开展生活化的主题活动——用数学
数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它的这一性质给课堂作业的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方面能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另一方面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构建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系统。
1、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每学年,学校都要举行一次“数学活动月”,虽然每次的主题都不尽相同,但“体现生活”的宗旨却从未变过。以“六年级的节约用水”为主题,学生们都纷纷在网上自由查询有关水资源的资料,了解世界各地水资源缺乏就情况。大家在网上计算出一个水龙头一天漏掉的水的体积,继而计算出一个水龙头一年漏掉的水的体积,再计算出全校10个水龙一年漏掉的水的体积,最后计算全国一年一个水龙头漏掉水的体积。学生网上提交后再对比官方提供的资料,使学生对平时不起眼的小浪费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了他们“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意识和日常行为。
2、解决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应用意识
学生应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开展适宜的数学活动,拓展书本知识,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还要注意创设生活情境,搜集生活实例,捕捉数学信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把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
3、感悟数学中的生活,进行情感重陶
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学生在主动探求数学问题的同时也在感受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处处充满着美。如数学书中一幅幅严谨的知识图、一道道绝妙的算式,一组组有趣的关系式,它们都是数学家心灵智慧所迸发出的和谐、庄严、永恒的美。作为教师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数学知识潜在美,正确引导孩子体会数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使他们从中受到情感重陶,达到优化生活,热爱生活的目的。
实施小学数学生活化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学生都能乐于学数学、用数学,真正感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留心让小学数学与学生生活碰撞和交融数学课堂就会定放出美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