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作者】 范 雷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乌沙镇佳克小学



【正文】  【摘 要】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构建独立的现代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出发点。如何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在,构建主义的课程观强调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创造和成功的快乐,寓教于乐。为此,在教学中,我常常创设情境,采用问题教学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独立学习;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运用;解决问题;问题教学法;课堂教学;学习兴趣;课堂学习;关键所在

  情境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为途径,旨在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强调兴趣的培养和动机的激发,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不是自发产生的,而需要教师启发和诱导,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切有利条件,去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地学习,才能提高课堂效率,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就现代教学论的观点而言,有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其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些情境,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 设计精美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为了使学生的心理从上课伊始就有效地定格于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课文基调,设计精美导语。好导语是完成教学的前提,因为优美的导语,可烘托出特异氛围,把学生感情引入到课文情景中去,如教学朱自清写的《春》时,我是这样设计课前导语的:同学们,我们把冬天比作一位历尽严寒、饱经风霜的冬妈妈。冬妈妈经过一冬的孕育,终于苦尽甘来,生了一位美丽俊俏的春姑娘。这位春姑娘吸引了多少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赞他,頌她。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大家所熟悉的。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又与春媲美,和春共存,这段课前导语把同学们带入了美丽的童话般的境界和美好的春光中,激发了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教和学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情景。
  二、 注重心理体验,创设实验情境
  例如,《两代人的对话》这一课中,我利用课本上的情景设计了这样一个心理体验活动。原文中说:初中生小冰,向爸爸提出晚饭后到同学家做作业,顺便看会儿录像。爸爸同意了,但要求她8点前回家,小冰想现在已经快7点了,那么快就回来不合理,一时冒了火。这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父子冲突。于是,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一组体验小冰的心理,想办法得到父亲的允许。另一组站在小冰父亲的立场上,努力说服小冰早点回家,小组讨论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代表小冰一方的学生说:不到同学家做作业,会对同学失信,回来太早了又看不到录像。代表小冰家长的一方模仿大人的语气焦急地说:你回家太晚了会让我很担心得,一旦遇上坏人怎么办?学生嘛!就应该以学习为主。
  很多同学都笑了,因为这正是家长经常说而他们最讨厌听的话。我适时加以引导:“现在你们能体会家长的苦心了,那么怎样找到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解决办法呢?”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让他做完作业后把录像带回家看。”有的说:“让家长陪他到同学家,看完录像后再陪她一起回家。”有的说:“玩完了可以打电话让家长去接他…”这种讨论、争辩,既是道德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的过程,既掌握与他人沟通的方法和艺术,又提高了教育实效,有重大作用。
  三、 构建生活课堂,创设故事情景
  中外教育名家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统一。在学习《交往讲艺术》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历过的家庭冲突,然后设计成小品表演。并思考:“当时是怎样解决的?现在我们学了这一课后又该怎样解决?”
  同学们积极性很高。一同学把自己因考试不理想而被父母责骂的事作为素材;还有一同学把自己第一次做饭做糊了而被父母埋怨的事表演出来。在小品表演中,演家长的一方越训越生气,演孩子的一方越辩越委屈。都明白了争执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课后有的同学表示:“如果我当时认真聆听,虚心接受批评,冲突就不会发生了。”一同学还在小作文中写道:“我曾因把妈妈的项链弄坏而被训斥,当时很委屈。现在我想到假如当时转移话题哄妈妈,妈妈一定会转怒为喜。”
  四、 巧妙提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课堂提问和课堂教学关系密切,提问又是一门艺术。提问如果过宽,不能触及疑点,那么,即使课堂气氛热烈,也无补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如果过深,超出学生的智力水平,那么他们会因此而丧失“跳一跳”去“摘桃子”的信心。巧妙的提问,须在创设情境上下功夫。如教学《孔乙己》时,为了明确孔乙己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可提出一个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孔乙己叫什么名字?”乍一想,原来孔乙己只有姓,名是别人随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的一个绰号,叫孔乙己。接着再问:孔乙己苦读半生,最后却落到乞求为生,穷困潦倒的境地,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曾有,这是由什么造成的呢?有个学生的回答是:孔乙己虽然热衷科举,正是那封建科举制度无情地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这就是由对名字的思索而引发出深刻主题。教师的提问,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内容有很多创设问题的素材,可将其设置成课堂提问、阅读提纲、思考题等,让学生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气氛中学习。
  五、扮演角色,增加感情投入
  教学过程中,贵在学生参与,如学习某些对话或课文中的某一细节,若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以改变死板的、照本宣读的方式,就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投入,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把扮演的角色演的栩栩如生。这样不仅锻炼了其模仿能力,又更好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如教《小桔灯》一课,我要求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并每人准备一个橘子,一把小刀,一根麻线,一根针,一根小竹棍,一段蜡头。课上,文中小姑娘巧制小桔灯的一段要引导学生抓住一连串动作与语言体会人物性格和精神形象时,我让一个学生走上讲台,为大家做示范表演。之后,又让下面的同学效仿,一会儿功夫,六十五盏“小桔灯”做成了。由此产生的理解更能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如此练习,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活跃了课堂气氛。
  六、运用多媒体,创设视听情感、让学生感受语言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而中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对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情景、浓厚课堂氛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惊讶感、新颖感,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世界文化之旅》一课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并配以优美动听的解说,使学生在欣赏中犹如身临其境、乐而忘返。使学生们感受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文化,把大千世界装扮成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这样,使学生在愉悦中既掌握了知识,培养了想象力,又进行了美的心灵陶冶,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双边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既要关注教师个人积极的生命体验,也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更要关注语文文本中的生命素材。
  总之,适宜的课堂情境,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信息,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产生学习欲望。这样,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双边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