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评课应注意的两个层面
【作者】 王 勇
【机构】 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三甲镇中心学校
【正文】 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具体地说: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那么,教师该如何进行评课呢?通过自己长期的听评课经验,我认为应从教师如何导和学生如何学这两个层面进行评课。
一、教师如何导
(一)目标定位要精准
评价一节课,首先看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精准。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教学始于知道达到什么目标,这个目标不仅教师要知道,学生也要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将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是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教学目标制定的精准,是教师吃透教材,研究学情的外在体现,因此,这一点至关重要。
(二)导学问题要合理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心脏,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恰当地设计问题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因为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才能深入学习。课堂问题的设计更是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刻挖掘与灵活运用,体现了教师对学情的研究程度。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并获取知识,无价值的问题则起不到这样的作用。
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层递性,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犹如剥笋,而后现旨。问题的设计还要体现艺术性,有的学科,根据特点可以创新设计问题,找准切入点,掀一筋而动全脉。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解读课文时,可以这样首先设计问题:在当时,父子身处异地,鸿雁往来互为联系,假如你是朱自清,读读父亲的来信,父子之间有着怎样的感情呢?为什么读信之时,泪光中看到了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样设计问题,打破了传统窠臼,顺势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探究解读。
(三)组织教学要有效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根据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和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从而实现课堂收效。首先要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根据学习目标和问题导读独立地解读与思考,自主探究时间是否充分,学生是否养成独立自主思考的习惯等等。自主探究是基础,没有高质量的自学,就没有整个课堂展开的空间与深度。其次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自主探究中有疑未解是合作学习的契机,学生之间共享互学,不同水平之间的质问与交流,最终使得认识得到提高与完善。如果仅仅是流于形式,那么课堂收效只能是浅层次的,不能真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生能力就得不到提升。
(四)课堂评价要有激励性
学生展示是课堂的精彩环节,课堂上学生可能进行各种形式的展示,教师如何进行激励性评价呢?有的老师,评价过于简单,直接否定或肯定,这种生硬的互动方式没有任何弹性。比如:八年级数学《边角边》这节课上,学生画图演示两边一角及时一边的角时,进行比较时,一位学生画图展示了两种形式,一位教师是这样评价的:“好,不错!”另一位教师是这样评价的:“孩子,你太棒了,你考虑问题非常周全,把边边角可能出现的情况都想到了,数学就需要你这样的缜密思维和动手能力,老师为你点赞,加油!”同样的评价,很明显第二种起到了激励作业,第一种就显得简单。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是学生深入探究的动力,有时候给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法和思维的方向。
(五)知识要进行总结
一节好课,在结课时要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就像一片文章,在结尾处要点明主旨、深化主题;又如捕鱼要进行收网。教师从展示目标开始进行课堂活动,最后要回扣目标,对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进行总结,让学生知道,这节课是否达到了目标,是否学会了该学会的知识。在帮助学生总结知识网络的时候,学生能从中悟出学习的规律,能拓展延伸知识的深度。
二、学生如何学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如何学。
(一)参与学习的兴趣度
学生学习的兴趣决定了学习的效率。评价一节课,要看学生是否表现出学习的主动性,是否是被动学习。英语《Family life》课堂中,教师只顾自己讲,提问学生则是一片寂静,课堂上孩子们低着头,不敢看教师,这种被动学习状态,如何能有学习收效呢?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致课堂死气沉沉。另一堂课科学课上,老师一开始就抛出一则谜语让学生猜,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趁机提出探究问题,学生兴趣浓厚,纷纷动手,在探究中掌握知识,最后谜底也出来了,学生学的愉快轻松,课堂效率非常高。
(二)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适度运用
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有所不同,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合作学习方式,在不需要讨论合作时也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这就成了形式主义。学习方式如何选择,是由学习内容和课堂需要而决定的,如果学生自主探究就能够解决问题,也就不需要合作探究了;如果自主探究解决不了问题,那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再进一步合作探究,这样才是解决困惑问题的有效方法。除此之外,有互查需要和共同完成任务时,小组可以合作完成。总之,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要适度运用。
(三)课堂学习的效度
评价一节课,必须看学习效度。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知识,达到了学习目标,则是一堂成功的课;课堂热热闹闹,结果学生却什么也不懂,那是图了形式;课堂沉默,学习被动,更没有收效。因此,学习效度是评价课堂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通过评课来促进课堂教学。
一、教师如何导
(一)目标定位要精准
评价一节课,首先看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精准。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教学始于知道达到什么目标,这个目标不仅教师要知道,学生也要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将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是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教学目标制定的精准,是教师吃透教材,研究学情的外在体现,因此,这一点至关重要。
(二)导学问题要合理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心脏,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恰当地设计问题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因为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才能深入学习。课堂问题的设计更是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刻挖掘与灵活运用,体现了教师对学情的研究程度。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并获取知识,无价值的问题则起不到这样的作用。
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层递性,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犹如剥笋,而后现旨。问题的设计还要体现艺术性,有的学科,根据特点可以创新设计问题,找准切入点,掀一筋而动全脉。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解读课文时,可以这样首先设计问题:在当时,父子身处异地,鸿雁往来互为联系,假如你是朱自清,读读父亲的来信,父子之间有着怎样的感情呢?为什么读信之时,泪光中看到了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样设计问题,打破了传统窠臼,顺势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探究解读。
(三)组织教学要有效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根据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和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从而实现课堂收效。首先要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根据学习目标和问题导读独立地解读与思考,自主探究时间是否充分,学生是否养成独立自主思考的习惯等等。自主探究是基础,没有高质量的自学,就没有整个课堂展开的空间与深度。其次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自主探究中有疑未解是合作学习的契机,学生之间共享互学,不同水平之间的质问与交流,最终使得认识得到提高与完善。如果仅仅是流于形式,那么课堂收效只能是浅层次的,不能真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生能力就得不到提升。
(四)课堂评价要有激励性
学生展示是课堂的精彩环节,课堂上学生可能进行各种形式的展示,教师如何进行激励性评价呢?有的老师,评价过于简单,直接否定或肯定,这种生硬的互动方式没有任何弹性。比如:八年级数学《边角边》这节课上,学生画图演示两边一角及时一边的角时,进行比较时,一位学生画图展示了两种形式,一位教师是这样评价的:“好,不错!”另一位教师是这样评价的:“孩子,你太棒了,你考虑问题非常周全,把边边角可能出现的情况都想到了,数学就需要你这样的缜密思维和动手能力,老师为你点赞,加油!”同样的评价,很明显第二种起到了激励作业,第一种就显得简单。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是学生深入探究的动力,有时候给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法和思维的方向。
(五)知识要进行总结
一节好课,在结课时要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就像一片文章,在结尾处要点明主旨、深化主题;又如捕鱼要进行收网。教师从展示目标开始进行课堂活动,最后要回扣目标,对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进行总结,让学生知道,这节课是否达到了目标,是否学会了该学会的知识。在帮助学生总结知识网络的时候,学生能从中悟出学习的规律,能拓展延伸知识的深度。
二、学生如何学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如何学。
(一)参与学习的兴趣度
学生学习的兴趣决定了学习的效率。评价一节课,要看学生是否表现出学习的主动性,是否是被动学习。英语《Family life》课堂中,教师只顾自己讲,提问学生则是一片寂静,课堂上孩子们低着头,不敢看教师,这种被动学习状态,如何能有学习收效呢?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致课堂死气沉沉。另一堂课科学课上,老师一开始就抛出一则谜语让学生猜,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趁机提出探究问题,学生兴趣浓厚,纷纷动手,在探究中掌握知识,最后谜底也出来了,学生学的愉快轻松,课堂效率非常高。
(二)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适度运用
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有所不同,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合作学习方式,在不需要讨论合作时也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这就成了形式主义。学习方式如何选择,是由学习内容和课堂需要而决定的,如果学生自主探究就能够解决问题,也就不需要合作探究了;如果自主探究解决不了问题,那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再进一步合作探究,这样才是解决困惑问题的有效方法。除此之外,有互查需要和共同完成任务时,小组可以合作完成。总之,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要适度运用。
(三)课堂学习的效度
评价一节课,必须看学习效度。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知识,达到了学习目标,则是一堂成功的课;课堂热热闹闹,结果学生却什么也不懂,那是图了形式;课堂沉默,学习被动,更没有收效。因此,学习效度是评价课堂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通过评课来促进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