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法的应用

【作者】 杨 娜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丹华小学



【正文】  【摘 要】 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学生效果,增强教学有效性,还能让不同学力的学习都能得到有效发展,是实现各自“跳一跳”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分层教学法;应用

  尊重个体差异,加强教学针对性是我们新课改的一种重要理念。因材施教原则告诉我们,要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新课标要求我们,“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目标,多年的新课标实践告诉我,也只有采取分层教学法,才能让不同学力的学生获得好的数学培养,也才能把此目标落实达成。因此,在现行数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便有了用武之地。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分层教学法的应用。
  一、应用分层教学法的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教育是新时期教育的主题,尊重个体差异是我们教学因材施教的主旋律。新课标要求数学应该面向每一位学生,实现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领域取得不同的发展与进步。如今课堂,教学方式仍为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模式,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潜在能力、学习方法、基础知识状况、学习动机、智力水平等存在差异,其领悟教学内容的情况也就参差不齐,并且每个班里学生人数数量太大,如果我们教学仍然“齐步走”,“一刀切”,那必然很多学生都不能得到学习满足。假如我们教师按照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那么长此以往,对于优秀学生来说其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对于后进生来说也赶不上教师的进度,最基本的知识也掌握不了,不能实现全体学生的素质整体提高的目标,就更别说按优生或差生施教了。因此,实施分层教学法很有必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让我们数学教师的教学有效性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实现了我们教学中一直所追求的因材施教的目标。
  二、应用分层教学法的实践策略
  实施分层教学法,要获得较好的有效性,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前提的,即需要进行分层。这个工作需要我们对学生学情,包括个体都要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认识。
  (一)对全体学生进行分层。
  在新学年开始,教师可以通过摸底考试来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然后通过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个性特征、心理倾向等来判断学生的可塑性,通过两者相结合将学生进行分层。教师也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结合学生平常的学习主动性、平时的表现、智力水平、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学生分为一、二、三组。一组学生可塑性好,基础知识也扎实;二组学生可塑性中等,基础知识水平中等;三组学生可塑性差,基础知识不牢固。而且二组学生所占的比例要占整体学生的一半以上,这样可以照顾到全班学生的心理感受。分组应该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重新调整,这样可以使三组的学生积极向上,争取到一组或二组。一组的学生会更加努力而不至于落入其他两个组,争取实现三组逐渐消失,二组逐渐壮大的目标。
  (二)对教学过程进行分层。
  数学学习是需要基础的,源于“最近发展区”的起点式教学,效果最为明显。因此,在数学新课教学中,我们的铺陈导入一定要提高对学生学情基础的针对性设计,对此,我们可以把学生分为ABC三组,A组的学生属于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扩展一组学生的思维;B组的学生属于需要教师点拨的类型,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多提问他们,与他们进行互动,逐渐提高他们的数学兴趣与能力,争取向一组靠拢;C组的学生属于依赖同学及教师型。教师可以在课下多提醒他们完成相应的作业或让A、B组的学生帮助他们,使他们理解教学内容即可。
  (三)对课后作业进行分层。
  课后作业大多是根据新授内容来设计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作业需求。因此,实践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教师应该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后作业实行差异化要求。对于A组的学生,教师应该严格要求,使其在完成课本习题、做配套的参考书练习之外,总结解题方法并将同类型的题整理到一个专用笔记本上,以有助于他们进行深入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要求他们做有关数学竞赛方面的习题,提高其创新能力,扩展其思维方式。对于B组的学生,教师就没必要要求其做数学竞赛习题,而应鼓励他们对知识进行总结并思考,争取进入到一组。对于C组的学生,完成课本习题,理解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即可,从而不断树立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对考试检测进行分层设置。
  由于对学生进行分层,为了检测出各个层次的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程度,教师应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水平各异的考试试卷,以切实做到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为下一阶段对学生进行分层调整做好准备。同时,对于进步大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表扬;对于完成情况不好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辅以相应的激励措施,保护其受伤的自尊心,使学生慢慢进步。
  总之,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应用这一方法,也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作为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指引者的我们,就要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并使之趋于完善。分层教学法不仅可以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各个层次学生的水平得到提高,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就要针对班情、学情,科学有效地实施应用分层教学法来达到提高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陶月琴,探究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习题教学中的应用[J].理科考试研究,2016年。
  [2]刘午健,分组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教育科学,2016年。
  [3]赵苏芹,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高考,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