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如何预防学生的思维惰性
【作者】 曾如兰
【机构】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凤翔小学
【正文】 【摘 要】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常遇到数学思维障碍,如没有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出现成绩下滑,觉得自己笨,甚至对数学产生恐惧,慢慢的会发展成一种惰性心理,思维惰性障碍是数学学习中常见且影响较大的一种障碍,儿童数学思维惰性不仅影响他们对当前知识的掌握和智力、能力,特别是创造力的发展,而且势必影响其终生发展及我国一代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此,预防学生数学思维惰性是当前数学教学重中之重,更是小学生创造力开发与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数学思维惰性障碍
一、思维惰性的特点与表现
数学思维惰性是指在数学学习中, 儿童思维被动、消极、畏缩怠惰, 缺少主动、综合、有序思维的能力与习惯, 甚至脱离学习过程的态度和行为。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从众、畏缩、刻板和无序。所谓从众是指在数学学习中, 因缺乏独立意识, 不能或懒于提出个人观点、思路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行为。常表现为无独立见解或应声附和伙伴的意见。所谓畏缩是指数学学习中对教师、教材两个“权威”表现出的畏惧退缩行为, 常表现为不敢提出教师与教材的问题, 不能主动学习与建构,不愿思考新的思路和解法。所谓刻板是指在数学学习中因缺乏选择与迁移能力, 不能在新情境中理出思维方向并灵活解决问题, 常表现为静态与单向思维。所谓无序则是指在数学学习中, 因输入信息的零乱而无法提取与输出, 致使思维概括性差, 推理能力低的行为。常表现为既不能理解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内在联系, 也不能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和个体体验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数学思维惰性的归因
下面将从课堂三要素:学生、教师、教学环境等来阐述学生产生思维惰性的原因。
(一)学生方面
1、基础知识差导致思维“落后”。
一个班级中或许也有个别的学生,学习基础弱,接受能力比较差。课堂上从来不举手,教师提出问题,往往就是沉默不语。做题时教师走近他身旁,他会拿起橡皮做准备擦的动作或者用手掩住作业本不让教师看到,极度不信任自己,思维就会落后于其他同龄人。
2、等答案导致思维“休眠”
一个班级中或许有几个这样的学生:每次作业几乎都有错题需要订正,每次订正都需教师反复催要。订正时也不仔细思考,而是一次次地猜答案,反反复复好几次。最后,教师只好仔细讲解,可是他们并不在意方法,而是只关心问题的答案,把答案写完了事,至于为什么用这种方法,却不愿深究。这样,学生就会慢慢适应这种等答案的状况,而不愿意自己去思考,导致思维处于“休眠”状态
3、自我满足导致思维“停滞”
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得出问题的答案后自我满足,不会再去主动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是否有其他的答案,思维浅尝辄止,不求对问题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思考。当老师叫其他学生汇题目解法时候,他总是不愿意倾听,一味的坚持或者沉溺在自己的答案里面,经常性地错过更好的答案或者思路,当下次遇到更难的变式的时候会因为没有好的方法而放弃思考,导致思维停滞在原有的水平。
4、向师性差导致思维“迷失”。
一个班级中或许有几个这样的学生会根据对这个老师的喜欢与否来作为动机学习这门课程,不喜欢这个老师就不学这门课不跟着老师的步奏来,长此以往就会丧失对学科的学习兴趣甚至放弃更加谈不上思考了。
(二)教师方面
1、课堂提问不到位
(1)问题的表面化、简单化,缺少思考价值,要么“满堂问”,连珠发炮,要么蜻蜓点水,处处开花但不着边际,问题的数量多、回答的人数多、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尤其是一问齐答是造成学生思维懒惰、盲目附和、学习被动的主要原因。
(2)问题的随意性,问题未经精心设计,随意发问,问题没有价值,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的设计,表面上启发学生思考,实则缺乏针对性,收效甚微。
(3)问题形式的单一化和教师点评的简单化,课堂教学基本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到位,或者不予评价,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习缺乏创造性。
(4)问题设计缺乏梯度,要么过于简单——“大合唱”,要么过于深奥,启而不发。
(5)教师提问的范围缺少普遍性,教学中,教师只围绕几个优等生发问,至于大多数学生则被冷落一旁,这样一来,优等生兴趣盎然,而其他学生则无精打采,对于提问心不在焉。另外,回答问题时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也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挥。
2、教师亲和力不足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亲和力是教学艺术的内容之一。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就不能鼓舞人;没有兴奋的情绪不能激励人;没有清醒的理智不能唤醒人,这些都是个人亲和力的体现,一旦学生被吸引,思路必能与教师达成一致,必能与教师互动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最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哪怕细微到一个眼神,都能影响学生的情绪。个别教师不苟言笑,过于严肃,导致学生产生较大的距离感,课堂上不敢想不敢言。
(三)教学环境
学生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学知识的难易程度等因素也是影响学生思维惰性的原因之一。
三、如何预防学生的思维惰性
(一)以爱为主。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外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心学生、激励学生,要有耐心和高度的责任心,消除学生自卑感,鼓励学生提问题,讲出自己的见解,即使错了也要尽量作出积极评价,而学生取得成功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学生才会放下包袱敢想敢说。
(二)贵在设疑
“疑”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学生通过解答,不断思考、联想,进而释疑,唤发起学生兴趣。如何做到有效的提问呢?
1、课堂提问应具有科学性。科学性的前提是吃透教材,要熟练掌握课程结构和特点,理解其深刻内涵。另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了解学生,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即正确认识学生并科学地认知他们的知识和思维水平,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
2、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好的提问应该具有启发性,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于走向结果。启发性的另外一重要的方面是老师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知问题,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3、课堂提问具有适度性。所提问题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这样促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取得成果,使学生感到由衷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4、课堂提问应该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开放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三)重在课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只有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取本领,真正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提问题、想问题、钻研问题。
其实,很多时候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不理想,教师会归因为笨,其实不然,孩子只要不存在智力障碍的就都不是笨,主要原因就在于思维惰性。因此,教师应正视思维惰性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在教学中敏锐地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通过艺术和智慧的教学方式调节学生的思维,预防思维惰性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樊玉婷,周红.关于儿童创造力障碍的初步研究—数学思维惰性的归因及对策.[R/OL].[2019.04.23].http://kns.cnki.net/KCMS/
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Q&dbname=
CJFD9899&filename=JYKY199906011&v=
MjI1NzBqTXFZOUVaWVI4ZVgxTHV4WVM3RGgxVDNxVHJX
TTFGckNVUkxPZlkrUnJGQ3Jt
VmIzSkx6VEFkN0t4Rjk=
[2]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R/OL]
[2019.04.23].https://wenku.baidu.com/view/df38ce2b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45.html
[3]王清华.浅谈如何设计有效的数学课堂. [J].2015,(2).少儿科学周刊.2015.[2019.04.23].
【关键词】 数学思维惰性障碍
一、思维惰性的特点与表现
数学思维惰性是指在数学学习中, 儿童思维被动、消极、畏缩怠惰, 缺少主动、综合、有序思维的能力与习惯, 甚至脱离学习过程的态度和行为。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从众、畏缩、刻板和无序。所谓从众是指在数学学习中, 因缺乏独立意识, 不能或懒于提出个人观点、思路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行为。常表现为无独立见解或应声附和伙伴的意见。所谓畏缩是指数学学习中对教师、教材两个“权威”表现出的畏惧退缩行为, 常表现为不敢提出教师与教材的问题, 不能主动学习与建构,不愿思考新的思路和解法。所谓刻板是指在数学学习中因缺乏选择与迁移能力, 不能在新情境中理出思维方向并灵活解决问题, 常表现为静态与单向思维。所谓无序则是指在数学学习中, 因输入信息的零乱而无法提取与输出, 致使思维概括性差, 推理能力低的行为。常表现为既不能理解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内在联系, 也不能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和个体体验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数学思维惰性的归因
下面将从课堂三要素:学生、教师、教学环境等来阐述学生产生思维惰性的原因。
(一)学生方面
1、基础知识差导致思维“落后”。
一个班级中或许也有个别的学生,学习基础弱,接受能力比较差。课堂上从来不举手,教师提出问题,往往就是沉默不语。做题时教师走近他身旁,他会拿起橡皮做准备擦的动作或者用手掩住作业本不让教师看到,极度不信任自己,思维就会落后于其他同龄人。
2、等答案导致思维“休眠”
一个班级中或许有几个这样的学生:每次作业几乎都有错题需要订正,每次订正都需教师反复催要。订正时也不仔细思考,而是一次次地猜答案,反反复复好几次。最后,教师只好仔细讲解,可是他们并不在意方法,而是只关心问题的答案,把答案写完了事,至于为什么用这种方法,却不愿深究。这样,学生就会慢慢适应这种等答案的状况,而不愿意自己去思考,导致思维处于“休眠”状态
3、自我满足导致思维“停滞”
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得出问题的答案后自我满足,不会再去主动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是否有其他的答案,思维浅尝辄止,不求对问题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思考。当老师叫其他学生汇题目解法时候,他总是不愿意倾听,一味的坚持或者沉溺在自己的答案里面,经常性地错过更好的答案或者思路,当下次遇到更难的变式的时候会因为没有好的方法而放弃思考,导致思维停滞在原有的水平。
4、向师性差导致思维“迷失”。
一个班级中或许有几个这样的学生会根据对这个老师的喜欢与否来作为动机学习这门课程,不喜欢这个老师就不学这门课不跟着老师的步奏来,长此以往就会丧失对学科的学习兴趣甚至放弃更加谈不上思考了。
(二)教师方面
1、课堂提问不到位
(1)问题的表面化、简单化,缺少思考价值,要么“满堂问”,连珠发炮,要么蜻蜓点水,处处开花但不着边际,问题的数量多、回答的人数多、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尤其是一问齐答是造成学生思维懒惰、盲目附和、学习被动的主要原因。
(2)问题的随意性,问题未经精心设计,随意发问,问题没有价值,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的设计,表面上启发学生思考,实则缺乏针对性,收效甚微。
(3)问题形式的单一化和教师点评的简单化,课堂教学基本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到位,或者不予评价,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习缺乏创造性。
(4)问题设计缺乏梯度,要么过于简单——“大合唱”,要么过于深奥,启而不发。
(5)教师提问的范围缺少普遍性,教学中,教师只围绕几个优等生发问,至于大多数学生则被冷落一旁,这样一来,优等生兴趣盎然,而其他学生则无精打采,对于提问心不在焉。另外,回答问题时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也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挥。
2、教师亲和力不足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亲和力是教学艺术的内容之一。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就不能鼓舞人;没有兴奋的情绪不能激励人;没有清醒的理智不能唤醒人,这些都是个人亲和力的体现,一旦学生被吸引,思路必能与教师达成一致,必能与教师互动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最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哪怕细微到一个眼神,都能影响学生的情绪。个别教师不苟言笑,过于严肃,导致学生产生较大的距离感,课堂上不敢想不敢言。
(三)教学环境
学生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学知识的难易程度等因素也是影响学生思维惰性的原因之一。
三、如何预防学生的思维惰性
(一)以爱为主。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外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心学生、激励学生,要有耐心和高度的责任心,消除学生自卑感,鼓励学生提问题,讲出自己的见解,即使错了也要尽量作出积极评价,而学生取得成功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学生才会放下包袱敢想敢说。
(二)贵在设疑
“疑”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学生通过解答,不断思考、联想,进而释疑,唤发起学生兴趣。如何做到有效的提问呢?
1、课堂提问应具有科学性。科学性的前提是吃透教材,要熟练掌握课程结构和特点,理解其深刻内涵。另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了解学生,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即正确认识学生并科学地认知他们的知识和思维水平,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
2、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好的提问应该具有启发性,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于走向结果。启发性的另外一重要的方面是老师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知问题,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3、课堂提问具有适度性。所提问题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这样促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取得成果,使学生感到由衷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4、课堂提问应该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开放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三)重在课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只有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取本领,真正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提问题、想问题、钻研问题。
其实,很多时候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不理想,教师会归因为笨,其实不然,孩子只要不存在智力障碍的就都不是笨,主要原因就在于思维惰性。因此,教师应正视思维惰性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在教学中敏锐地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通过艺术和智慧的教学方式调节学生的思维,预防思维惰性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樊玉婷,周红.关于儿童创造力障碍的初步研究—数学思维惰性的归因及对策.[R/OL].[2019.04.23].http://kns.cnki.net/KCMS/
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Q&dbname=
CJFD9899&filename=JYKY199906011&v=
MjI1NzBqTXFZOUVaWVI4ZVgxTHV4WVM3RGgxVDNxVHJX
TTFGckNVUkxPZlkrUnJGQ3Jt
VmIzSkx6VEFkN0t4Rjk=
[2]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R/OL]
[2019.04.23].https://wenku.baidu.com/view/df38ce2b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45.html
[3]王清华.浅谈如何设计有效的数学课堂. [J].2015,(2).少儿科学周刊.2015.[2019.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