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策略

【作者】 姚德刚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乌沙镇佳克小学



【正文】  目前,全国中小学使用部编版教材,提倡新课程改革,农村地区的小学校点面临着撤并危机,学生人数逐渐减少,每个年级一个班,每班平均人数在30人左右,有的班级只有20人左右。虽然人数少,但是,在农村校点工作的教师并不轻松。留守儿童往往容易成为后进生、有些学生被称为熊孩子,专和老师对着干,总有一些层出不穷的问题等待教师解决。面对素质教育,老师教得辛苦,学生也学得很累!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改变这一现状呢?接下来,谈谈我个人关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策略。
  一、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可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气氛,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教师每天带着微笑走进教室,带着微笑上课。教师不武断、不包办、不主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多用表扬、鼓励语言进行教学,如:你真棒!真聪明!你的回答非常正确!做最好的自己。对学生的态度也要因人而异,对调皮捣蛋的学生要不怒自威,目光充满呵斥,用面部表情告诉学生不要继续这样做;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同时,倡导学校领导及教育主管部门不要频繁更换教师,学生适应一个老师的教学方法要一个月左右,更换教师或多或少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教师对所有学生都要有爱心,能够记住学生的名字更好,无时无刻都在关爱着他们!多和学生谈心,进而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征,下一步好开展教学工作。
  二、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数学容易让人感觉到枯燥乏味。学生要想学好数学知识,应该联系生活实践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要让课堂变得更加有效,教师就应该充分把数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例子,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枯燥无味。比如,我们上街买菜、买水果、买食物往往要算账,应用到乘法口诀计算;建设楼房、桥梁、工程等要计算长度、面积、体积、成本等。其实数学来自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实践。数学很有用,有它的独特魅力,我们要善于发现它的美,数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自主应用的能力,使学生充分理解教材、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数学可以学好的。有了学习兴趣还不够,接下来要培训学生养成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而且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培训学习习惯,科学研究表明“只要用21天的时间坚持不懈的重复做某事就可以形成一种习惯”,一旦习惯形成,学生到五、六年级,甚至到初中、高中学习数学都受益。如果在低年级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高年级后就难以纠正,他们往往还会把班上的优秀学生带坏。学习数学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对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影响很大。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和学生家长一定要狠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三、 精心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要充分了解学生,明白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师。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拟定多种相应对策。教案要适用,做到因人而异,面对数学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学的难度要相应调整,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教师可以设计“学习对象分析”、“知识背景分析”、“课堂学生问题预测”等项目。在教学中,善于抓住问题细节,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课后总结、反思。下次课做出相应的调整,教学可以相长。充分发挥每堂课的亮点,多做有用功,使数学教学高效高质量的进行。
  四、 向课堂要质量、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在师生、生生对话交流中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用旧知识探索新知识,达到知识的传承、迁移;提高数学应用、解题能力。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投入较小的人力、精力到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 专研数学教材和熟悉《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透彻的解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新教材中很多知识点,需要琢磨,要求教师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的精髓,做到重难点突破。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数学知识体系,才能实现教材的作用。
  (二)情境创设要适用 
  创设情境要符合新课程的生活性和实践性特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情境尽量与生活中事情相关。如:新闻、标志性建筑、生活实例、多媒体图片等新颖话题。觉得情境的创设应该为数学教学服务,学生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找到现实的原型,同时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样的情境就是合适的、适用的。
  (三)提倡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
  有的教师为上好一节示范课,反复“磨课”,有走秀之嫌。虽然可以达到理想效果,但平时我们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反复上一节课?我不提倡这样做。我倡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索、经过推理获得知识。让学生都参与进来,尽量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不能替代、干预学生的探索,学生不能发行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暗示学生,启发学生得出结论。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知识的获得、形成过程中培训学生的数学品质,培训数学思维能力。最后,教师点评、指正、作合理性评价即可。
  获得知识的途径有多种,“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教师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