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从高中数学新课标看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者】 席 晔

【机构】 陕西省彬州市范公中学



【正文】  【摘 要】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强化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培养上有若干新要求和新变化:在高中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中体现实践能力培养的价值导向,首次明确提出发展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目标;处理好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在核心素养中融入数学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在课程内容设计、数学学习基础、问题解决过程、数学学习评价上加强数学实践要求,力求将数学实践能力培养更好地落实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关键词】 高中数学,新课标,数学实践能力

  师资问题一直是教育改革的瓶颈问题,就本研究而言,师资培训主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知识的完善,另一方面是观念上的更新,尤其是要彻底转变在思想中,思维定势上是深埋在潜意识中的传统的、封闭的教育观念。
  1.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方法的过程
  老师要教授学生,教学要在生活的基础上展开,教育离不开社会,要研究教育工作首先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让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有思考的空间;解放他们的双眼,让学生可以观察;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可以亲身实践;解放他们的嘴巴,让学生可以开口交谈;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社会广阔的发展空间;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时间,让他们能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课程教学的研究工作必须在课堂上得到落实,这样教研工作才能真正做到朝“三个服务”方向发展,教育工作才能更加贴近实际情况,研究结果才能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并不意味着让学生随意发展,而是在方向性上给予指导,让同学们能够感受到学习的目的,体会到学习的意义。理念三:教学工作必须要围绕这一个主题内容展开,这样才能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情况。理念四:学生可在既定的主题范围之内自由发挥,展现出自己的个人特点。学生在选择文本、阅读文本的时候,可以强化探究性教育,让教学的内容能够更加贴近生活,使研究的课题具有更加鲜明的现实意义。课堂是大家交流经验、学习知识的地方,有效的沟通是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自主创新课堂就是给学生们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主动学习知识,开拓新的知识园区,并在教育的过程中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并给学生提供机会展示他们的特长,让老师能够因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展开教学工作
  2.将数学实践能力培养更好地落实于数学
  2.1课程内容设计上增加数学实践内容
  《课标》中特意强调,教材最重要的是要贴近生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将间接经验,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找到应用的方式,所以在数学课堂上知识导入和应用环节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数学课中的“函数”为例,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函数是一种描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工具,能够为人们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课标》中不仅要求我们找到各种函数应用的场景,还要求我们将抽象化的函数建模,用于理解,并拓宽应用范围。为了能够将函数应用到位,可以专门设置一个“函数应用”板块,该板块的作用不仅限于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还能在学术研究方面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2提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加强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性基础
  《课标》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双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变成了“四基”,这四基分别值得是(1)数学基础知识、(2)数学基本技能、(3)数学基本思想、(4)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其中以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为核心,围绕该主题开展教学活动。
  数学领域的基本活动经验主要有个体本身的亲身经历积累而来,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活动”,二是“亲身经历”。正因如此,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体现出教育的主体性、实践(过程)性、发展性等多个方面的特征。数学活动的开展并不能只依靠经验进行,更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只是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学习知识主要就是为了实践,所以时间才是评判学习情况的重要指标。
  2.3通过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支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经过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通常会围绕着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此次《课标》在还标注了,必须要尽快找到提升数学发现的角度,并强化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四个方面的能力简称“四能”)”。这一点就将数学问题放在课程中的核心位置,使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关注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尽快找到引发问题的原因,也就是这个问题从发现到提出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能够提升在“四能”方面的能力,并从层次上对问题解决的过程提出新的要求,这对于高中数学的教育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仔细分析“四能”就可以知道,四能主要解释的是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应该采用什么方式面对问题,不论是研究什么方面的问题,都逃不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几个过程。创新的过程必可避免的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创新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就离不开分析,所以最终还是归咎于人类的思考活动。所以,加快“四能”与高中数学课程结合的速度,以问题为导向展开教学工作,使学习的探究性、过程性以及实践性都得以强化,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言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2.4在学习评价上探索有利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
  利用已有质量标准衡量教学质量,科学地描述核心素养形成、发展的水平进阶,这是《课标》中提出的全新尝试,主要是针对素质教育过程中提出的新要求。比方说,转变现有的笔试模式,不仅要求我们关注测试的结果,还要求要观察测试的全过程,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对学生做出整体性的评价,评价的结果也能更加客观。很明显,这样的评价方式太过于单一、静态、封闭,因此必须要朝多元、动态、开放方向发展,这必将改变仅依靠数据应用题来评判学生数学实力的情况。
  在这方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创设和市场净,从科学的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使人们能够更加重视情境任务的学习并做出科学的评价。这主要因为,特定的情境任务在处理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处理的过程中会伴随着各种不确因素给研究人员带来加大的挑战。从评价数学能力的立场上看,必须要将重点放在全过程方面,并考虑到各种可能造成影响的因素,力求完成各种可实现的任务。为了将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区分开,考评组必须要设置一个详细的考评过程,并设置不同的情景(比方说开放性的、非标准的情境中,得到的并不具有唯一性)。
  其次,必须要给学生充足的体验感,学习要注重其过程,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评价。数学实践的评价与常规考试之间有较大的区别,比方说,在研究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同的解决方式可以体现出学生们不同的性格和思考方式。教师对学生开展评价活动的时候不仅要注重最后得到的结果,还要注重评价结果产生的过程,时刻注意学生活动前后产生的变化。尤其要关注那些比较有个性的学生,观察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提出问题是否足够新颖、操作求解的过程时候具有创意性、合作学习能够保持较高的效率、是否能够用开拓性的思维去看待学习、对学习知识是否能够保持较高的热情、数学素养是否保持高水准。
  3.结语
  最后,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目前评价学习能力的方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就具体评价形式来看,不仅可以采用传统的笔试形式,还可以选用一些新型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课程改革的前期可以建立教学档案、每日记录教学情况、制作数学教育调查报告、观察各种教学记录、建模数学教学报告、做好课程总结工作等,这些对教学研究都有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黄翔;童莉;沈林.从高中数学新课标看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8(08)
  [2]胡艳辉.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分析[J].学周刊,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