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议“整本书阅读”的实践困境和突破策略
【作者】 王永德
【机构】 山东省临朐东城双语学校
【正文】 “整本书阅读”并非新生事物。叶圣陶先生早在1941年就曾明确提出过“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观点(《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提出了“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但受历史条件、应试思维、操作难度大等多种因素影响,多年来,“整本书阅读”一直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也没有真正全面付诸实践。直至2017年温儒敏教授主编的统编版语文新教材在全国推广使用,“整本书阅读”才重回人们视野,重新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众多专家、名师、一线教师在“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实践策略等方面都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就目前的阅读实践和长远的发展预期来看,实施“整本书阅读”仍然任重道远。
一、“整本书阅读”的实施困境
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尽管整本书阅读已进入新课标,课程专家有研究,一线教师有实践,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实践教学中对“整本书阅读”还是围观的多,实践的少;做课题研究的多,常态化教学的少;“蜻蜓点水”的多,务实探索的少。“整本书阅读”的实施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就像是空中楼阁,仅仅是远远望去很美。
一是教师个人的阅读素养和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不够。引领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是建立在教师对书目的充分熟悉、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或者可以说“整本书阅读”必须自教师始。但是现实中,不少教师在“整本书阅读”备课或以前的阅读积累中,对推荐学生阅读的书目自己都未曾整本通读,更遑论研究、思考、提炼和升华。教师个人的阅读素养缺失是推进“整本书阅读”的第一道障碍。
其次,是大部分教师固有的功利阅读思想。尽管从近两年各地中高考语文试题、甚至是各种日常练习题的题型设置和考察内容来看,试题中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对“整本书阅读”的考察比重,考察内容也越来越趋向于考察不读原著就很难回答的关键细节。这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让大家认识到了实施“整本书阅读”是势在必行。但阅读并非一日之功,受偏重功利的外围环境、相对固化的应试理念影响,“整本书阅读”仍然是一项出力不讨好的大型工程。因此,大部分教师仍偏重于传统的字词记忆、答题技巧、古诗文默写、应试化作文等短期内成效较为明显的方面,思想上未曾真正重视整本书阅读。这也成为大部分教师仍然把阅读当做“配餐”而非“主食”的主要原因。
二是“整本书阅读”的系统性指导不够充分。“整本书阅读”该如何实施,温儒敏教授曾说“功夫在课外”。很多专家、名师、一线教师也做了不少理论探索和课例研究。但就一线教师所能接触到的内容来看,理论探索往往多侧重于宏观论述,课例研究往往只局限于一书一课,要么过于大而全,要么过于小而微。对一线教师如何把握“整本书阅读”中“课上阅读和课下阅读”“单篇阅读和整本阅读”“教师导读和学生自读”等诸多维度的具体实施策略,缺少一种较为系统的、具有普适性和实践性的指导体系。对“整本书阅读”到底该如何实施——课怎么上、上什么、效果如何检验都缺少必要的指导和培训。这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目前大部分一线教师对“整本书阅读”仍然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甚至是不会、不懂、不学、不问的现状。
三是对“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评价缺失。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都知道引导学生读书是主业中的主业。但有的班级实施了,有的班级未实施,有的学生读得效果好,有的学生仅仅是应付……那么作为教师,该怎样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进行评价和检测呢?诚然,读书当以兴趣为主,“有一点我觉得要注意:若要学生喜欢上‘整本书阅读’,就不能太多干预,应当导向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如果‘课程化’太明显,要求太多,学生还没有读,可能就兴趣减半了。如果搞得很功利,处处指向写作,甚至和考试挂钩,那就更是煞风景,败坏阅读兴味”(温儒敏《功夫在课外——致“整本书阅读上海论坛”的一封信》)。但“大撒手”式的自由阅读,显然也是教师的失职。怎样能够在不破坏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对学生阅读效果做出中肯、正确的评价,然后以评价为抓手,采取何种考核和激励措施,进一步促进“整本书阅读”,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整本书阅读”的突破策略
不可否认,“整本书阅读”是有利于推动语文教学“读书为本”、回归语文学习“本质”的。在某种意义上,它的本质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次重大解构和变革。我认为要做好整本书阅读,根源在考试制度,关键在教师引领,重点在学生阅读,出口在评价机制。
一是要加大考试改革力度。教育改革中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不可忽视。“这几年语文高考和中考的试卷命题,开始探索如何考‘整本书阅读’的状况。”但目前考试中能够直接体现“整本书阅读”的内容所占比重仍然极为微弱。以初中段试题为例,据粗略统计,每套试题中,专门考察名著阅读的题目分值大约在3分至6分之间,相对于“整本书阅读”的庞大工作量来说不甚相称,也远远不能引起大家的充分重视。
因此,我认为真正落实“整本书阅读”,可以从改革现有考题模式入手,设置与小作文类似的“整本书阅读”题型,以推荐书目中的某一角度或专题为切入点,以研究报告、小论文的形式考察,所占分值为整卷分值三分之一左右,不断加大“整本书阅读”考察力度,以此引领语文课程改革,营造师生读书风气,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二是要大力提高语文教师读书素养。阅读自教师始,钱理群教授说:我们现在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大家都不读书,老师不读书,学生也不读书;或者说,老师只读教学参考书,学生只读和网络、影视有关的书。乍一看像是危言耸听,稍一反思却果然如此。当教书人不读书,学生又怎么会有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因此,我认为提高语文教师读书素养,首先是要进一步严格语文教师准入制度,把教师阅读量纳入语文教师招聘测试项目,提高“源头”“活水”的质量;其次要多开展有针对性的语文教师读书、阅读方面的指导和培训,把“整本书阅读”推向语文教学最前沿。
三是要不断完善“整本书阅读”的评价机制。
评价“整本书阅读”的效果,最有效的手段还是“考试”。但考试不应该是唯一手段,过分侧重“考试”既不能全面的评价读书效果,也不符合实施“整本书阅读”的初衷。“整本书阅读”应当有更丰富、更多元、更有效的评价方式。当然,这里的丰富和多元也不应该是简单化的“每日打卡”“读书摘抄”“读书笔记”“读书汇报”。
以我有限的学识和思考,我认为参照专题探究论文的形式或许就是一种尝试。以八年级上册推荐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为例,教材在“读书方法指导”之后专门设置了“专题探究”环节,分设三个专题。我们可以在上好导读课之后,专门开设一节专题探究方法课,引导学生在课下充分阅读之后,每本书开展一次自选小专题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研究过程中学生可随时与教师沟通遇到的问题、交流自己的新想法。学期末,教师从研究报告的深度、规范性、新颖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并计入期末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三、对“整本书阅读”的期待
让学生读书很难。钱理群教授说:“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除了课本和复习资料以外,学生没有时间、经历,也没有兴趣读其他任何“与考试无关”的书。”
让教师保持读书的热情也不易。我们大多数时候会因为工作、家庭、娱乐,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读书。教书而很少读书,读书会越来越难,教育也会越来越难。
因此,我们期待:“整本书阅读”不是一阵风。改革永远在路上,希望重视读书,重视素养的“风向标”,无论在宏观政策还是教学实践层面,都仅是一个开始,而不是一阵“微微南来风”。愿“整本书阅读”成为幸福语文的有力推手,把语文改革进行到底,让学生从机械语文、枯燥语文中跳脱出来,还师生一片诗意的语文天空。愿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迎难而上,用团队的力量,为自己、也为学生撬起那么一点点读书的缝隙,让书籍之光走进我们的世界。
一、“整本书阅读”的实施困境
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尽管整本书阅读已进入新课标,课程专家有研究,一线教师有实践,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实践教学中对“整本书阅读”还是围观的多,实践的少;做课题研究的多,常态化教学的少;“蜻蜓点水”的多,务实探索的少。“整本书阅读”的实施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就像是空中楼阁,仅仅是远远望去很美。
一是教师个人的阅读素养和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不够。引领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是建立在教师对书目的充分熟悉、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或者可以说“整本书阅读”必须自教师始。但是现实中,不少教师在“整本书阅读”备课或以前的阅读积累中,对推荐学生阅读的书目自己都未曾整本通读,更遑论研究、思考、提炼和升华。教师个人的阅读素养缺失是推进“整本书阅读”的第一道障碍。
其次,是大部分教师固有的功利阅读思想。尽管从近两年各地中高考语文试题、甚至是各种日常练习题的题型设置和考察内容来看,试题中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对“整本书阅读”的考察比重,考察内容也越来越趋向于考察不读原著就很难回答的关键细节。这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让大家认识到了实施“整本书阅读”是势在必行。但阅读并非一日之功,受偏重功利的外围环境、相对固化的应试理念影响,“整本书阅读”仍然是一项出力不讨好的大型工程。因此,大部分教师仍偏重于传统的字词记忆、答题技巧、古诗文默写、应试化作文等短期内成效较为明显的方面,思想上未曾真正重视整本书阅读。这也成为大部分教师仍然把阅读当做“配餐”而非“主食”的主要原因。
二是“整本书阅读”的系统性指导不够充分。“整本书阅读”该如何实施,温儒敏教授曾说“功夫在课外”。很多专家、名师、一线教师也做了不少理论探索和课例研究。但就一线教师所能接触到的内容来看,理论探索往往多侧重于宏观论述,课例研究往往只局限于一书一课,要么过于大而全,要么过于小而微。对一线教师如何把握“整本书阅读”中“课上阅读和课下阅读”“单篇阅读和整本阅读”“教师导读和学生自读”等诸多维度的具体实施策略,缺少一种较为系统的、具有普适性和实践性的指导体系。对“整本书阅读”到底该如何实施——课怎么上、上什么、效果如何检验都缺少必要的指导和培训。这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目前大部分一线教师对“整本书阅读”仍然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甚至是不会、不懂、不学、不问的现状。
三是对“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评价缺失。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都知道引导学生读书是主业中的主业。但有的班级实施了,有的班级未实施,有的学生读得效果好,有的学生仅仅是应付……那么作为教师,该怎样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进行评价和检测呢?诚然,读书当以兴趣为主,“有一点我觉得要注意:若要学生喜欢上‘整本书阅读’,就不能太多干预,应当导向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如果‘课程化’太明显,要求太多,学生还没有读,可能就兴趣减半了。如果搞得很功利,处处指向写作,甚至和考试挂钩,那就更是煞风景,败坏阅读兴味”(温儒敏《功夫在课外——致“整本书阅读上海论坛”的一封信》)。但“大撒手”式的自由阅读,显然也是教师的失职。怎样能够在不破坏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对学生阅读效果做出中肯、正确的评价,然后以评价为抓手,采取何种考核和激励措施,进一步促进“整本书阅读”,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整本书阅读”的突破策略
不可否认,“整本书阅读”是有利于推动语文教学“读书为本”、回归语文学习“本质”的。在某种意义上,它的本质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次重大解构和变革。我认为要做好整本书阅读,根源在考试制度,关键在教师引领,重点在学生阅读,出口在评价机制。
一是要加大考试改革力度。教育改革中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不可忽视。“这几年语文高考和中考的试卷命题,开始探索如何考‘整本书阅读’的状况。”但目前考试中能够直接体现“整本书阅读”的内容所占比重仍然极为微弱。以初中段试题为例,据粗略统计,每套试题中,专门考察名著阅读的题目分值大约在3分至6分之间,相对于“整本书阅读”的庞大工作量来说不甚相称,也远远不能引起大家的充分重视。
因此,我认为真正落实“整本书阅读”,可以从改革现有考题模式入手,设置与小作文类似的“整本书阅读”题型,以推荐书目中的某一角度或专题为切入点,以研究报告、小论文的形式考察,所占分值为整卷分值三分之一左右,不断加大“整本书阅读”考察力度,以此引领语文课程改革,营造师生读书风气,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二是要大力提高语文教师读书素养。阅读自教师始,钱理群教授说:我们现在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大家都不读书,老师不读书,学生也不读书;或者说,老师只读教学参考书,学生只读和网络、影视有关的书。乍一看像是危言耸听,稍一反思却果然如此。当教书人不读书,学生又怎么会有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因此,我认为提高语文教师读书素养,首先是要进一步严格语文教师准入制度,把教师阅读量纳入语文教师招聘测试项目,提高“源头”“活水”的质量;其次要多开展有针对性的语文教师读书、阅读方面的指导和培训,把“整本书阅读”推向语文教学最前沿。
三是要不断完善“整本书阅读”的评价机制。
评价“整本书阅读”的效果,最有效的手段还是“考试”。但考试不应该是唯一手段,过分侧重“考试”既不能全面的评价读书效果,也不符合实施“整本书阅读”的初衷。“整本书阅读”应当有更丰富、更多元、更有效的评价方式。当然,这里的丰富和多元也不应该是简单化的“每日打卡”“读书摘抄”“读书笔记”“读书汇报”。
以我有限的学识和思考,我认为参照专题探究论文的形式或许就是一种尝试。以八年级上册推荐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为例,教材在“读书方法指导”之后专门设置了“专题探究”环节,分设三个专题。我们可以在上好导读课之后,专门开设一节专题探究方法课,引导学生在课下充分阅读之后,每本书开展一次自选小专题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研究过程中学生可随时与教师沟通遇到的问题、交流自己的新想法。学期末,教师从研究报告的深度、规范性、新颖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并计入期末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三、对“整本书阅读”的期待
让学生读书很难。钱理群教授说:“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除了课本和复习资料以外,学生没有时间、经历,也没有兴趣读其他任何“与考试无关”的书。”
让教师保持读书的热情也不易。我们大多数时候会因为工作、家庭、娱乐,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读书。教书而很少读书,读书会越来越难,教育也会越来越难。
因此,我们期待:“整本书阅读”不是一阵风。改革永远在路上,希望重视读书,重视素养的“风向标”,无论在宏观政策还是教学实践层面,都仅是一个开始,而不是一阵“微微南来风”。愿“整本书阅读”成为幸福语文的有力推手,把语文改革进行到底,让学生从机械语文、枯燥语文中跳脱出来,还师生一片诗意的语文天空。愿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迎难而上,用团队的力量,为自己、也为学生撬起那么一点点读书的缝隙,让书籍之光走进我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