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作者】 夏 敏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四中学



【正文】  在初中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是一种教育新思路,并没有相关研究的经验、也缺乏理论指导,本论文所论述内容借鉴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经验,与初中生的学习特点、认知能力相结合,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做出了教学实践的初步探索。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发散思维的可行性分析
  信息技术课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一门实践性、创造性、科学性、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实践性表现在信息技术课中,操作课占课程比例很大部分,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创造性也是信息技术课程所要追求的教学效果,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提出问题,将所学知识创意的呈现出来,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思想上的碰撞与交互,促进思想境界的提升。科学性是信息技术课程毋庸置疑的一个特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在极强的科学性下展示了学科的趣味性,且融合了多门学科知识,强调将技术运用于所学知识之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是各门学科知识不断交流碰撞的过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教师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信息技术一系列的特点都表明发散思维在该课程中的重要意义,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方面,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趣味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多样,呈现内容的方式图文并茂,能增强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思维潜能,形成独特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发散思维的教学实践
  (一)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原则
  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要遵从以下几个原则:发展个性原则、主体参与原则、民主开放原则。
  发展个性原则主要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培养具有独立特征又能充分发展的人才,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注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利用教学过程中富有价值的问题,去鼓励支持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勇于提出新观点,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则。
  主体参与原则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与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与学习成果的体验者,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认为实际参与是教学的最高水平,教师努力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不断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是极大程度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好方式。
  民主开放原则指在通过构筑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促成学生发散思维的养成。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互助的关系,共同分享思维成果,共同探讨问题解决思路,让学生在平等友爱的环境下逐步提升学习兴趣,扩充思维,信息技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在这个空间之中,教师可扩展教学内容,不拘泥于课本,让学生充分了解想学习的知识,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二)培养发散思维的策略
  1、创设情境,培养兴趣,发散思维
  研究表明,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之下能更快吸收知识,发散思维。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可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促进学生思维扩散。具体创设的情境有两种,一种是生活实际情境,一种是社会热点情境。
  生活实际情境即围绕中学生的生活,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迁移到课堂中来,学生对熟悉得情境更能感同身受、积极思考。社会热点情境即教师把社会热点问题带入课堂,满足初中生对社会问题充满好奇的情感,热点问题教师一定要精心选取,选取具有教育意义,学生更容易接受的热点,扩充学生知识面,使学生思维迁移,促进发散思维的培养。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只有学生乐于学习,才能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水平的提高。为此,教师可利用学生原有的兴趣进行兴趣迁移来培养学生兴趣。例如,在学习“如何使用电子邮箱”的知识时,学生不太感兴趣,教师可适时的讲解“电子邮箱之父——托姆林森”的故事来激起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2、教学语言通俗化,教学疑问巧妙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中有很多专业术语,学生难以理解这些语言时便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计算机教学语言通俗化要求教师能将复杂、晦涩的信息技术语言用学生可接受、好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教师可将概念与语言同学生在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将复杂的教学重点、难点简单化、趣味化,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其次,教师上课时注重语音语调,避免平铺直叙所带来的枯燥乏味。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师还可通过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巧妙设计教学疑问的方式,教师以巧设疑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例如,在学习Windows的基本知识点时,教师在对学生知识能力水平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设计一系列教学疑问,如什么是桌面?桌面上存放的文件在内存还是外存中?存储在桌面中的文件可在硬盘中找到吗?这一系列的教学疑问可引起学生关注,产生强烈认知冲突,激活思维。
  (三)培养发散思维的教学案例及效果分析
  案例——word中自选图形的设计,学会绘制、组合、修饰自选图形是word教学的一大重点,实践证明,反复无趣的练习教学效果差。因此,此案例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思维发散。教学目标以知识目标为主,学生能够灵活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促进学习、分析能力的提升。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一组颜色、形状各异的图形,如三角形、矩形、圆形,让学生寻求图形的特点,刺激学生感官,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接下来,教师从菜单栏中选择插入图片、自选图形进行演示,利用这些图形进行简单组合与拼装,组成可以清晰辨认的图片,如插秧图、促膝交谈图、舞蹈图,学生观看这些简单图形转变成富有意蕴的图形后,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简单图片的拼凑,逐步提高技术能力与知识水平。在这样的教学案例中,学生往往表现的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利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效果显著。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水平的提高,但教学实践的过程仍是漫长艰辛的,需要所有教育教学工作者共同的努力,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