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借助课堂妙语,提高学困生学习语文兴趣
【作者】 罗 芳
【机构】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汇贤中学
【正文】 【摘 要】 语言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给学生传递信息、提供指导、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可一些教师过于注重语言的思想性、逻辑性、准确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导致课堂因教学语言的刻板单调而失去生机和活力,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更多学生学困,致使降低课堂效率。语文教师应适时发挥妙语的作用,重视妙语对学困生的影响,用妙语给他们带来轻松、愉悦学习,让课堂变得充满活力,生动有趣,激发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实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 妙语;课堂教学;学困生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了语言就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锋利武器,谁拥有了它,谁发展了它,谁就能给课堂带来精彩与活力。教师的教学语言决定着课堂的表现力,苍白的教学语言,就如同大地缺少了阳光,多了些许暗色,少了些许明媚;如同佳肴少放了盐,变得平淡乏味,失去了品尝的诱惑力,更别说是欣赏的乐趣了。在语文课堂学习中,语文学困生在语文教师的妙语影响、催化下,学习热情将得到唤醒,学习兴趣将会得到增强。他们对语文学习态度的改变,将早提高语文学科成绩的关键。因而,教师在授课中要以妙语来激发学困生,让学困生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趣学,实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展现导语魅力,实现开门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很大程度上可以奠定一节课的情感氛围,以巧妙的语言导入新课,犹如一场戏剧的精彩序幕,能够创造出符合主题和内容的良好情境,开启学生的心灵智慧,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对知识的探求欲。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出色的课堂导入语能带领学生探幽览胜,将学生引入到知识殿堂的深处,把教学带进理想的境地。这样的效果尤其对学困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语文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语,先走好构建活力课堂的第一步,我们的学困生在学习中一定能以充足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中来。
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课时,语文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导语:同学们,生活在南方的你们,也许没见过鹅毛般的雪花夹在雪沫中飞舞,像烟一样轻,像银一样白,飘飘摇摇,纷纷扬扬,从天空中飘下来,然后慢慢地躺在湿润的大地上,四周一片纯白,安谧寂静,实在美极了。接着播放预设的歌曲《我像雪花天上来》,在悠扬的旋律中,在唯美的画面前,必能激起学生乐学的情趣。在这样的氛围中进入新课堂的学习,可谓一举多得,必能事半功倍。
又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一上课教师深情的向学生发抛出问题:“同学们,古代有一位诗人写一首古诗,今天可谓是家喻户晓了?你们知道是哪一首吗?”(学生猜想回答,不对时教师再抛一问题)“他歌颂了伟大的‘爱’,你们知道是哪一种“爱”吗?”(学生再猜想回答,不对的话,教师再抛一问题)“这种‘爱’只有一种性别的人才能拥有它。”看学生回答情况,把话语转到正确答案上来,这样的引导相信许多学生都能想到是孟郊的《游子吟》了。此时请某一个学困生来背一次这古诗,以唤醒学生对母爱的敬仰,如果学生背不出来,加以引导,在这对伟大母爱的景仰中,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不会示弱的。教师接话凝重地说:“母爱是多么的伟大,但在我们的人生中,还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着,还有一种爱能让我们心痛,这种爱就是……相信不用教师说出来,学生已经把话答上来了。此时,教师引用高尔基的一句话“‘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朱自清大师去体会这种父爱吧!”我们的学困生在教师的妙语点拨下,在这样着力渲染的情感之下,内心定能翻起一阵浪花,大脑将会飞速转起来,搜索父亲对自己的爱的记忆,对父爱的敬重感由然而生,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提了上来。这阵浪花定能激起他们专心听课,努力学习。
妙用新课导语,展示语言的魅力,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才能很好的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产生“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学习状态,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妙语分析引导,灌输课堂“活水”
分析与引导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条理清晰地对各知识点行分析与引导学生学习,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在当下的课堂,很多教师只知道自己一味的讲,乏味并没有吸引力。假若教师能分析生动,引导深刻,学生自然有学习的动力与灵感,回馈的积极性自然也会高起来。语文学困生尤其需要这一冲剂。否则,他们在课堂上只能是一味的接受教师的填鸭式教学,单纯的理论、抽象的知识,定会搞晕学困生的头,更别想奢望他们学了。于是,教师更应该给课堂注入“活水”,化理论为实践、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趣味,用妙语点醒迷糊中的学生,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活水”,散发学习热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让他们更容易的接受知识、理解知识,获得学习的快乐。
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于勒这个浪子的悲苦与辛酸。授课时先播放《流浪歌》来,用歌声传递愁苦、孤独的浪子之心,形象自然就会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不由得对浪子产生怜悯之情。这时教师顺水推舟,深情的说:“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是,像于勒这样的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还躲他,骂他,他内心一定很苦!苦不堪言!这到底是什么让亲情背叛?是什么让良心被火烤呢?”这样的强烈反问,学生的感触又将更深一丈,爱恨在内心滚动,表达之欲望将会在不自觉中爆发出来。这就是课堂的“活水”。这“活水”浇醒学困生的甘露。
再如,在教学宋濂写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为了给学困生懂得珍惜眼前的大好学习时光,吃苦耐劳,勤奋进取。教师诵一首民谣:“生不起,剖腹一刀五千几;读不起,选个学校三万起;住不起,一万多元一平米;娶不起,没房没车谁跟你;养不起,父母下岗儿下地;病不起,药费让人脱层皮;活不起,一月辛劳一千几;死不起,火化下葬三万几。”学生听着也许会笑,在笑的同时,大脑也会在想,会有思想的挣扎,知道这是现实的写照,加上教师的妙语引导,联系书中的内容,会想到自己懒惰,自己草草了事的学习态度,自己终日辛劳的父母,种种景象浮现大脑,这是对学困生思想的提升,必将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课堂教学贵在有“活水”,语文学困生的脱困更贵在有这样的“活水”。正是因有了这样的“活水”,学生才能更好的接受知识,接受思想的洗礼,萌发出生生不息的学习动力。
三、重组创新语言成分,增添课堂威力
语言是静态的文化产物,也是最神奇的信息符号,发挥人的智慧,对语言文字进行重新组合,同样的文字不同的排列能够表达不同的意义,或是丰富了,或是锐减了,或是诗意了,或是粗鄙了……语文教师要发挥自身专业上的优势,发挥对语言重组与创新的能力,将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意外的惊喜,给学困生脱困提供极大帮助。如必要的移花接木,幽默的张冠李戴,有时可以起到轰动的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印象深刻的课堂,实现高效的课堂学习。
如在教学《旅鼠之迷》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无节制的繁殖的理性认识时,教师联系我国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而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摆出“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每年净增1500万人的盛况,相当于某些小国的人口数”这样的事实时,把这表达的内容进行一个改造,说成是“我国每年要生出一个荷兰或两个瑞士来,照此速度,只要再过几年,我们就能生出日本、英国等。”这样幽默,学生将爱听、乐听,能在笑声中了解到人口面临的严峻形势,还能更深刻地认识到有调节繁殖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何乐而不为。
语言的重组能给课堂添辉,也能更好的对课堂实施管理,给这学生进行更好的行为德育。在日常教学中,教学时间的不同,学生学习的情绪也会有不同的表现。随着一天课堂学习的进行,身心疲惫、情绪低落之时,出现上课打磕睡、讲小话等现象在所难免,这时,教师的妙语就能很好地调节课堂的氛围。比如面对个别昏昏入睡的同学,直接批评绝对不是上策,教师运用妙说处理这一问题将能一举多得。如说“同学们,这节课老师有一个新发现,你们想知道吗?现在有些人至今还保留着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无视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抢着生、偷着生,而当下也有个别同学不顾老师的课堂禁令,抢着睡、偷着睡,哎!真不容易!”语毕,学生定会哄堂大笑,在笑声中,睡觉的同学也就清醒了过来,羞愧自惭。这样的借词批评、教育学生,管理课堂,既多了几分亲切与和谐,又能调节课堂气氛,何乐而不为,这就是课堂妙语的威力。
课堂教学是语言文字运用的艺术。教师用妙语去拨动学生的思想和灵魂,不但能展现语言的魅力,还能塑造教师的课堂形象,更重要的是展现了课堂的活力,让知识“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语文学科的学困生将会爱上语文,早日实现“脱困”,提高自身素养,提升学科的教学的质量。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增加知识的积累,在专业的教学中熟练地运用妙语,把知识转化为有个性的语言,以充满魅力的言语妆点课堂教学,博得学生的喜爱,构建起让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的活力课堂。
【关键词】 妙语;课堂教学;学困生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了语言就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锋利武器,谁拥有了它,谁发展了它,谁就能给课堂带来精彩与活力。教师的教学语言决定着课堂的表现力,苍白的教学语言,就如同大地缺少了阳光,多了些许暗色,少了些许明媚;如同佳肴少放了盐,变得平淡乏味,失去了品尝的诱惑力,更别说是欣赏的乐趣了。在语文课堂学习中,语文学困生在语文教师的妙语影响、催化下,学习热情将得到唤醒,学习兴趣将会得到增强。他们对语文学习态度的改变,将早提高语文学科成绩的关键。因而,教师在授课中要以妙语来激发学困生,让学困生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趣学,实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展现导语魅力,实现开门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很大程度上可以奠定一节课的情感氛围,以巧妙的语言导入新课,犹如一场戏剧的精彩序幕,能够创造出符合主题和内容的良好情境,开启学生的心灵智慧,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对知识的探求欲。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出色的课堂导入语能带领学生探幽览胜,将学生引入到知识殿堂的深处,把教学带进理想的境地。这样的效果尤其对学困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语文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语,先走好构建活力课堂的第一步,我们的学困生在学习中一定能以充足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中来。
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课时,语文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导语:同学们,生活在南方的你们,也许没见过鹅毛般的雪花夹在雪沫中飞舞,像烟一样轻,像银一样白,飘飘摇摇,纷纷扬扬,从天空中飘下来,然后慢慢地躺在湿润的大地上,四周一片纯白,安谧寂静,实在美极了。接着播放预设的歌曲《我像雪花天上来》,在悠扬的旋律中,在唯美的画面前,必能激起学生乐学的情趣。在这样的氛围中进入新课堂的学习,可谓一举多得,必能事半功倍。
又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一上课教师深情的向学生发抛出问题:“同学们,古代有一位诗人写一首古诗,今天可谓是家喻户晓了?你们知道是哪一首吗?”(学生猜想回答,不对时教师再抛一问题)“他歌颂了伟大的‘爱’,你们知道是哪一种“爱”吗?”(学生再猜想回答,不对的话,教师再抛一问题)“这种‘爱’只有一种性别的人才能拥有它。”看学生回答情况,把话语转到正确答案上来,这样的引导相信许多学生都能想到是孟郊的《游子吟》了。此时请某一个学困生来背一次这古诗,以唤醒学生对母爱的敬仰,如果学生背不出来,加以引导,在这对伟大母爱的景仰中,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不会示弱的。教师接话凝重地说:“母爱是多么的伟大,但在我们的人生中,还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着,还有一种爱能让我们心痛,这种爱就是……相信不用教师说出来,学生已经把话答上来了。此时,教师引用高尔基的一句话“‘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朱自清大师去体会这种父爱吧!”我们的学困生在教师的妙语点拨下,在这样着力渲染的情感之下,内心定能翻起一阵浪花,大脑将会飞速转起来,搜索父亲对自己的爱的记忆,对父爱的敬重感由然而生,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提了上来。这阵浪花定能激起他们专心听课,努力学习。
妙用新课导语,展示语言的魅力,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才能很好的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产生“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学习状态,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妙语分析引导,灌输课堂“活水”
分析与引导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条理清晰地对各知识点行分析与引导学生学习,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在当下的课堂,很多教师只知道自己一味的讲,乏味并没有吸引力。假若教师能分析生动,引导深刻,学生自然有学习的动力与灵感,回馈的积极性自然也会高起来。语文学困生尤其需要这一冲剂。否则,他们在课堂上只能是一味的接受教师的填鸭式教学,单纯的理论、抽象的知识,定会搞晕学困生的头,更别想奢望他们学了。于是,教师更应该给课堂注入“活水”,化理论为实践、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趣味,用妙语点醒迷糊中的学生,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活水”,散发学习热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让他们更容易的接受知识、理解知识,获得学习的快乐。
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于勒这个浪子的悲苦与辛酸。授课时先播放《流浪歌》来,用歌声传递愁苦、孤独的浪子之心,形象自然就会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不由得对浪子产生怜悯之情。这时教师顺水推舟,深情的说:“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是,像于勒这样的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还躲他,骂他,他内心一定很苦!苦不堪言!这到底是什么让亲情背叛?是什么让良心被火烤呢?”这样的强烈反问,学生的感触又将更深一丈,爱恨在内心滚动,表达之欲望将会在不自觉中爆发出来。这就是课堂的“活水”。这“活水”浇醒学困生的甘露。
再如,在教学宋濂写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为了给学困生懂得珍惜眼前的大好学习时光,吃苦耐劳,勤奋进取。教师诵一首民谣:“生不起,剖腹一刀五千几;读不起,选个学校三万起;住不起,一万多元一平米;娶不起,没房没车谁跟你;养不起,父母下岗儿下地;病不起,药费让人脱层皮;活不起,一月辛劳一千几;死不起,火化下葬三万几。”学生听着也许会笑,在笑的同时,大脑也会在想,会有思想的挣扎,知道这是现实的写照,加上教师的妙语引导,联系书中的内容,会想到自己懒惰,自己草草了事的学习态度,自己终日辛劳的父母,种种景象浮现大脑,这是对学困生思想的提升,必将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课堂教学贵在有“活水”,语文学困生的脱困更贵在有这样的“活水”。正是因有了这样的“活水”,学生才能更好的接受知识,接受思想的洗礼,萌发出生生不息的学习动力。
三、重组创新语言成分,增添课堂威力
语言是静态的文化产物,也是最神奇的信息符号,发挥人的智慧,对语言文字进行重新组合,同样的文字不同的排列能够表达不同的意义,或是丰富了,或是锐减了,或是诗意了,或是粗鄙了……语文教师要发挥自身专业上的优势,发挥对语言重组与创新的能力,将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意外的惊喜,给学困生脱困提供极大帮助。如必要的移花接木,幽默的张冠李戴,有时可以起到轰动的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印象深刻的课堂,实现高效的课堂学习。
如在教学《旅鼠之迷》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无节制的繁殖的理性认识时,教师联系我国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而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摆出“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每年净增1500万人的盛况,相当于某些小国的人口数”这样的事实时,把这表达的内容进行一个改造,说成是“我国每年要生出一个荷兰或两个瑞士来,照此速度,只要再过几年,我们就能生出日本、英国等。”这样幽默,学生将爱听、乐听,能在笑声中了解到人口面临的严峻形势,还能更深刻地认识到有调节繁殖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何乐而不为。
语言的重组能给课堂添辉,也能更好的对课堂实施管理,给这学生进行更好的行为德育。在日常教学中,教学时间的不同,学生学习的情绪也会有不同的表现。随着一天课堂学习的进行,身心疲惫、情绪低落之时,出现上课打磕睡、讲小话等现象在所难免,这时,教师的妙语就能很好地调节课堂的氛围。比如面对个别昏昏入睡的同学,直接批评绝对不是上策,教师运用妙说处理这一问题将能一举多得。如说“同学们,这节课老师有一个新发现,你们想知道吗?现在有些人至今还保留着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无视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抢着生、偷着生,而当下也有个别同学不顾老师的课堂禁令,抢着睡、偷着睡,哎!真不容易!”语毕,学生定会哄堂大笑,在笑声中,睡觉的同学也就清醒了过来,羞愧自惭。这样的借词批评、教育学生,管理课堂,既多了几分亲切与和谐,又能调节课堂气氛,何乐而不为,这就是课堂妙语的威力。
课堂教学是语言文字运用的艺术。教师用妙语去拨动学生的思想和灵魂,不但能展现语言的魅力,还能塑造教师的课堂形象,更重要的是展现了课堂的活力,让知识“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语文学科的学困生将会爱上语文,早日实现“脱困”,提高自身素养,提升学科的教学的质量。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增加知识的积累,在专业的教学中熟练地运用妙语,把知识转化为有个性的语言,以充满魅力的言语妆点课堂教学,博得学生的喜爱,构建起让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的活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