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读懂学生,提升高中政治教学品质

【作者】 叶 芬

【机构】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正文】  主动参与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是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学生作为学习的认知主体和信息交换的主体,尊重学生主体的理念已被大多数老师所认可,但在具体的课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作用发挥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满堂灌”或“一言堂”,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参加省级培训的活动中,三位老师的精彩展示让我受益颇多。本文就这次活动展示,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同仁探讨。
  一、精心备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认真备课,精心准备预学案
  编写学生预学案,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实际上,也只有观念正确了,才会去设计合理的教学,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以学生为本,认真备课。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头脑中要有学生,应时时思考学生原有基础如何?他们能接受吗?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水平怎样?等等,简单说来,就是在头脑中,带着学生的实际水平去钻研、处理教材,才能在课堂上体现出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真正的用好、用活教材。
  二、巧妙设计——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师生思维碰撞
  学生主动参与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动参与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刻板沉寂的的氛围。学生的课堂行为也就相应地被规范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讨论,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如何能发挥出来呢?
  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活动气氛,让学生身体在课堂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内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让学生阅读教材时,借用媒体充分地利用脑、眼、手等感觉器官,反复地去体验。在理解教材、领悟人生意义的同时,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
  三、归纳升华——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网络,让复习繁琐的知识简洁化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让学生掌握结构化的知识,是培养学生技能、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前提。在新课的学习中,学生获取的往往是分散的、缺乏联系的、无序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就必须从结构上把握并去解决。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和搞清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总结概括,连接知识链条,将知识重新编码、排序,使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网,由无序到系统。
  四、精选精练——努力把目标转化为问题,提高学生的考试应对能力
  考试升学率是一个重点中学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了教学的方向,是成就名教师的基础,甚至会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发展前途。传统的目标教学是向学生展示“理解……掌握……”等,学生虽然能掌握结论,但往往靠死记硬背,不能充分发挥主动参与,其创造能力也受到遏制。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把教学目标转化成目标思考题,设计恰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求知,最终掌握知识,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问题还要具有一定梯度,能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在问题情境中掌握课本有关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具体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针对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设计“提纲式”阅读训练题,按识记、理解、分析的顺序排列,课前发给大家。二是从实际生活事例,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从课本中典型内容出发,提出若干思考题。政治教师必须精心研究教学目标,设计出符合目标要求、具有一定梯度的思考题。对较高要求的目标,其思考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例如:我在讲高一政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针对易混点编写了10道选择题,结合中学生消费实际编写了两个案例分析题。这些题目既有利于精讲精练,又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它既表明了识记、理解和运用知识的三个层次的目标,又具有启发性。通过自主思考,学生感知了课本内容,既达了识记目标,又培养了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了体现,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循序渐进——教会学生探索知识的程序和方法,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知识结论的教学。教学活动是教师讲结论,学生背结论,其结果是学生里掌握了知识,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包括了知识发现、形成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而且也包括了概念形成、问题发现、思路探求的科学程序和方法。因而必须把结论的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突出“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当然要正确处理“学”与“导”的关系,重视教师的“导”,教师的“导”应体现在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独立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必要时还应参与学生的讨论,巧妙地把讨论引向深入。
  总之,作为一名老师,多年的教学实践启示我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对于学生而言,知识经济的到来,学习已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学习的能力也将成为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提高以知识为载体的自主学习能力,会让学生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