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聚焦核心素养,彰显语文魅力

【作者】 龙文宇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法斗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正文】  【摘 要】 魅力课堂,智慧引领。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更是师生成长与交流的舞台。只有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去探索、解惑,才能实现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培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注重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素养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 初中语文;激发兴趣;自主探究;进取精神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培养初中生的核心素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根据学生特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为中心,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学科特点的多样性,决定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多元化。初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围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效设计教学活动,力求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魅力课堂,智慧引领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激情,充满魅力的课堂。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艺术魅力、学科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活力,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高效课堂是我们一线教师永远的追求。“灵活才能兴趣,巧妙才能高效,快乐才能极致”。初中语文的高效是快乐的、互动的、融洽的、主动的。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着、感动着、快乐着、收获着;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建立自信,放飞思想、张扬个性、形成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融入智慧、生成智慧、彰显技能。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课堂是师生互动、碰撞、交流、指导、促进的课堂,其活动是积极的、灵动的、有序的、愉悦的、和谐的,教师对课堂的引领是含而不露、彰而不显、有效引领。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因势利导,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的空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在赏识、探讨、尝试、参与中理解课文,享受语文。
  “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迪智慧。”新课程理念要求用知识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语文知识包罗万象:自然宇宙、日月星辰是语文;悠悠历史,时光变化是语文;山川大地,四季更替是语文;草长莺飞,风雨雷电是语文;爱恨情仇,艺海遨游是语文;思绪飞扬,梦想未来也是语文……语文教学需要“于收放之中寻出路,于无章法中含章法”,使学生能放飞思绪,展开想象的翅膀。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教材里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像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一件件如珍的精品,语言细腻而生动,情感丰富而真挚,人文深厚而独特,哲理博大而深邃……我们语文教师需要不断以一个优秀的导游员,一位出色的主持人的身份,有效引领自己的学生去欣赏、去解读、去品味、去揣摩、去感悟。
  初中语文教学的技巧和艺术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并不断追求真理,并带着强烈的渴望去探索、认识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要精心设计教学,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需要。如学习李商隐的《无题》时,我们可利用课件让学生跟随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吟唱诵读,进而感受那种殷切的思念;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通过教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歌曲来完成教学,看似将语文课上成音乐课了,实则通过这种艺术的处理不仅有助学生理解词的意义,而且更能感受诗人蕴含其间的情怀;学习《看云识天气》,可以通过播放幻灯片或者让学生收集相关的摄影作品来形象地认识各种云,有效了解天文知识等等。
  其实,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哉开窍。一个人的智慧不是一个器具,等待老师去填满;而是一块燃烧的煤,有待于老师去点燃。课堂是师生智慧交互、情感碰撞的精神家园,它的每一分钟都在孕育着创造。善于驾驭这些创造,使之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释放出多彩的魅力,让学生终身难忘。
  二、自主学习,积极探究
  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培养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从改变教学观念开始。陈旧的教育观念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收效甚微;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卓有成效。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大势所趋,时代所迫。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是为了不教。教就要交给方法、交给技能,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与时俱进,减负增效,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灵魂所在。教师角色、教学行为的转变都必须以此为前提。也只有真正改变了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才能更为主动、轻松、活跃、有效。新教学理念注重落实课标精神,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实现学生主动发展、自我发展、全面发展。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参与性、合作性,把课堂自主权还给学生,教会学生去主动探求知识,创造性地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建设人才,才能成就学生核心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人,一切语文知识的获得都需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解决、去获得。
  当然,新课程改革,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但并不表示教师可以将课堂放任自流地交给学生。任何时候,“教”的指导作用都不能缺失,“教”是引导,是点拨,是手段,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实现有效的“学”,才是硬道理。
  “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决不是主角”。“教”的目的是“学”,“教”要服从于“学”,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人。高效课堂的“教”要能让学生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量做到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学会发现问题,学会解决问题。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自学;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思考;结论让学生得出;规律让学生发现;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在引导学生探索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语文。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勇于质疑问难、善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敢于尝试操作,增强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寻求答案的多元化。如学习《杨修之死》时,我先由视频“一块鸡肋引发的血案”导入,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文的学习,营造了“引发思考的情境”。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先初步探究“杨修之死谁之过?”,再深入探究“杨修之死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吗?”这样循序渐进,由表及里,有效突破课文难点,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在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么重要。
  以文化人,文以载道。“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课堂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拓展视野、了解社会、参与体验,只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明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开拓进取,积极向上
  人生就是奋斗,幸福从劳动来。挫折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同样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在教学中通过教导、疏导、引导三种形式的抗挫折教育渗透,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的目的。
  初中语文可以选取先进人物、英雄的励志故事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自古英雄多磨难、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勇敢面对一切挫折,引导学生自觉地在挫折中学习,对挫折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鼓励学生战胜挫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下,学生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提高把挫折转化为自我锻炼成长的自学行为。树立敢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使学生的心里素质得到改善和提高。在学习中养成开拓进取,敢于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做一个大写的人,社会有用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所有人的成长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在面对困难时,是逆来顺受,还是勇往直前?初中生心智不成熟,需要语文教师爱心、耐心、细心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坚强的意志力,从而使学生健康成长、茁壮成长。
  语文课本所选用的教学素材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蕴涵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思想价值、人文价值和教育价值。语文教师要善于立足课本教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有谁不是我们引领学生学习的楷模?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积极人生态度;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气节;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高瞻远瞩;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积极、乐观、充满信心的力量;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惜时如金;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价值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迎难精神等等。这些流芳百世的文化核心精髓,无一不是陶冶学生性情,治国立家,薪火相传的精神食粮。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要求学生在“知事”“动情”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理”。
  总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切实要务,我们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只有密切地以教学内容为抓手,时刻以实际应用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科学性、趣味化的有效教学,才能切实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家云.关于培养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探索[J].读天下(综合),2018(11);
  [2]郭浩.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思考[J].教育(文摘版),2019.1(2);
  [3]余登燕.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策略研究[D].伊犁师范学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