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作者】 张燕荣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文锦学校



【正文】  【摘 要】 课程导入的有效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节课的成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掌握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导入方法,可以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所以广大教师一定要重视课程导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摸索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此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谈一谈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有效性问题。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有效性

  课堂导入是教师进行新知教学之前进行的课前过渡,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课堂导入质量对整体课堂教学质量都具有深远影响。有效的课堂导入有利于实现对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并且能够在正式教学开始之前为学生明确学习方向;能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迁移;使学生的情感迅速转入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情境,积极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忆旧换新法
  忆新换旧法简答来说就是应用旧知识巧妙进行新知识导入,该导入方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用较为广泛。以“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知识点,引导学生做相关的练习题,比如,2/12+3/12=?教师要根据学生解答情况,尤其是存在的问题,加以补充,便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知识。随后,教师可以根据该练习试题,提出针对性问题,比如,如果将练习试题中的“3/12”改为“3/4”,又该如何解答。提出该问题后,会发现班级学生都在相互交流,教师便可以引出新课题,让学生学习后续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知识过程中找到解答该试题的方法。
  二、质疑导入法
  质疑导入法主要是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教师结合数学教学知识内容和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设置思维障碍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之间萌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进而完成课堂教学导入任务。比如在 “ 圆的认识””的教学中,认识“两定”即定点、圆心、定长、半径是重点,也是难点。我这样引入:课件出示生活中物体:硬币、钟面、饼干、车轮……从中设疑:所列举的物体哪些一定要做成圆的,为什么车轮一定要做成圆的? 学生为难。提供学生正、反面体验材料:国外为了训练自行车运动员,设计出前后轮均为椭圆的自行车。假如你骑上会有什么感觉,学生说会产生上下颠簸。进一步分析颠簸原因,车轴心到地面的高度随车轮转动而不断变动,即轴心到轮边各点线段长短不一。骑上圆形车轮的自行车为什么平稳?轴心到车轮上的距离处处相等。在释疑中引入圆心、半径的概念。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状态。
  三、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方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较为常用,通过创设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教学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教学活动参与兴趣。例如,在教导环形面积算法的时候笔者做了一筐两幅的拉头影片。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首先拿出两个半径分别为 6cm 和 4cm的圆形让学生求出两个圆形的面积,然后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环形的面积和圆形的面积是不是又什么内在的联系呢?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也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然后笔者将两个圆重叠在一起让学生重新思考,结合刚才的疑问学生很直观的就能想到用大圆面积减去小圆面积就是环形的面积。这就是简单的知识迁移和运用。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这样的结果因此掌握的就会更加的牢固,理解的更加深刻。需要注意的是情境迁移一定要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得到新的知识。
  四、理论联系实际,促进新课导入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需要使学生在学习时,将自身的情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在潜力,从而更好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导入时,教师可以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方式引发学生的熟悉感,使学生对于数学的认知更加具体化,产生亲近感,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投入教学中。例如,教师在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猜测教师的身高,从而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之后,让学生对于长度单位产生深刻的印象,让学生通过比划、测量等方式进行深入认识。之后,教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感受课桌和课本的面积与长度,并且让学生对两者进行比较,从而引出物体的面积。教师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能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认知,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教学过程。
  五、引导学生体验,提高导入效率
  小学生处于爱动手、爱实践的年龄段,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导入,使其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进行新课的导入,能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进行,能促进学生的认知与理解,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问题。例如,在教学“认识路线”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路线,从而导入新课程。学生们每天的出行大多是通过公交车实现的,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在周末出去玩的行车路线引导学生的认知,之后,让学生思考问题:“我们要去动物园游玩,我为大家出示几幅路线图,大家看哪一种行车路线更加节省时间?”之后教师为学生出示相应的路线图,让学生进行思考与分析。
  总之,基于数学教学的抽象性特点和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征,当前很多小学生的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都不容易进入学习状态,严重影响了数学教学作用的发挥。这种背景下,优化课前教学导入就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需要积极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应从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出发设计教学导入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