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历史:人文生态不可或缺
【作者】 杨国斌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十二师西山农场学校
【正文】 【摘 要】 当前在初中历史的教育改革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让学生既能有效地提高智力素质,也能有效地提升人文素养,初中历史教师要将人文精神的教育全程渗透到教学工作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围绕着人文精神的内涵以及实践等内容促进学生思考和体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人文知识,利用人文知识来提升自己,丰富自身的内涵呢?对于这个问题,很多教师虽然有所思考,但是教学方法却选择得不是很好。我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来开展。
【关键词】 人文生态;人物鉴赏;史料选择;探究延伸;情感滋养
一、在历史人物的鉴赏中锻造学生
历史课程是一门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等多重性质的课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性呢?笔者认为,从历史人物中汲取有关生命的学问,应该是“人文性”的具体表现,应该成为教师执教历史学科的应有之义,因为“教育教学活动若忽视‘生命学问’,就会造成生命领域的荒凉与暗淡。”
比如,历史上的孙中山在失败中勇于“站起来”的例子,正是对当下独生子女居多而心理脆弱之现象进行有力回应的极好的案例,正是渗透生命学问重构人文生态极好的契机,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1.国难深重,胸怀大志(孙中山维护共和斗争的屡次失败的情景)。先让孩子们说说他们心目中的孙中山的一些事迹,再然后引领孩子们了解孙中山创建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情景。引领学生了解兴中会的创建和同盟会的创建,并以孙中山的自己的一段话为例理解“三民主义”(1922年孙中山谈话录)。
2.愈挫弥坚,成就伟业。引领学生理解孙中山多次失败但毫不气馁的精神境界。
是的,从这样的“抗挫意识”出发锻造学生,滋养学生,影响学生,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先辈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尚能愈挫愈勇,今天的我们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有什么理由沉沦呢?引导学生想想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受到的“挫折”和孙中山的遭遇相比较,孩子们必然有所感悟、有所启发、有所慎思。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放权,让孩子们自由多元地对话,在有意义的有趣的沟通和对话中,与学生的内心和人生对接,使他们有所触动、有所醒悟、有所改正。
二、在人文史料的选择中滋养学生
如何让“道德认知像‘盐’一样融进课堂的‘汤’中”,这意味着教师要选择那些看似“沉睡”实则“活生生”的历史材料,全面整体地把握历史。历史教师,是死守教材一味地静态“复制粘贴”呢?还是大胆取舍,去选择那些原生态的、活灵活现的、有利于锻造孩子们品性的历史资料呢?显然,以生为本才是值得称道的。
如《辛亥革命》,不一定非要按照教程去亦步亦趋,可以扩充其他一些相关资料滋补于课堂:
材料一:辛亥革命之后,全国各地报职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而且名字全与“民”有关,如“民主”“民国”等,这样的命名意味着什么呢?
材料二:新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地方发生了静悄悄的变化,比如一些地方的街头巷尾不再以“满”字出现,而代之以“新”字,如“满汉首饰”变成了“新汉首饰”。还有一些地方,人人剪辫子……
这样的史料也许无益于考试,无益于成绩的提高,但更为人文,更为宽泛,能够活泼泼地洞开学生的多重视域,能够带给学生以新的思考、新的联想和新的顿悟,学生的心在洞开,思维的边界在扩展,情感的涟漪在向外波及。历史教师,应该是此类史料的选择者、重建者和更新者。
三、融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受到更多人文精神的熏陶
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大背景下,我们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也需要借助多媒体的技术手段来加以实现,并且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提升人文精神渗透的有效性。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凸显历史学科的人文性特点,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从理性思维上认识历史事实,做出自己的思考,同时也能够通过这样直观的方式增强学生的直觉认知,在情感上有所触动,有效地提升初中历史人文精神渗透教育的效果。当然人文精神的渗透教育需要有所依托,有技术手段更要有深厚的内涵,技术手段和内容缺一不可,有机统一才能让学生在浸泡式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感受历史学科的人文精神内涵和独特魅力。学生可以在学习初中历史这门学科的同时,围绕着生命本质以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且接受科学正确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而初中历史课程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多媒体教学的专业素养,要善于运用新的技术手段,运用多媒体的方式给学生打造出更加具有启发性和熏陶作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面达到统一。
四、在余音袅袅的延伸中拓展学生
如何从历史课堂中吸收到更多沉甸甸的人文素养,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视野是否更加开阔,是否以探究延伸为“契”,引领孩子们进行了更深层次地拓展延伸?历史教师应经常反思:教学的延展探究是否更加人文?是否更有利于孩子们品性的锻造与纯化……这样的反思多了,教师的沉淀自然就多,随之,课堂的余音袅袅和“又一村”的精彩也就在情理之中。
《辛亥革命》的教学结束时,不妨进行以下探究:
1.展示有关袁世凯的历史画面或漫画及文字说明,袁世凯为何会成为多方看好的炙手可热的可稳定时局的人物?
2.辛亥革命是伟大的,但也有它的局限性,请你认真思考,想想局限性在哪里?在此基础上,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进行拓展研究。
这样的拓展延伸,让学生走得更远,收获得更多。说到底,教师应在历史课堂中营造浓浓的人文生态,让历史中的人文因子“活”起来,融进孩子们的心灵和行动中,从而让孩子们的心随着历史知识的扩大而扩大,正所谓:“心的扩大才是教育的扩大”。历史教师就应该利用一切机会,拓展孩子们心的边界,让其眼界和视域都扩大、都丰富,让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得到长久而多方面的滋养。
参考文献:
[1]林高明.核心素养:关注个体生命成长历程[J].教师博览,2017,(2):47.
[2]程晓云.清华附小的“活德育”[J].教师,2013,(2):12.
【关键词】 人文生态;人物鉴赏;史料选择;探究延伸;情感滋养
一、在历史人物的鉴赏中锻造学生
历史课程是一门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等多重性质的课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性呢?笔者认为,从历史人物中汲取有关生命的学问,应该是“人文性”的具体表现,应该成为教师执教历史学科的应有之义,因为“教育教学活动若忽视‘生命学问’,就会造成生命领域的荒凉与暗淡。”
比如,历史上的孙中山在失败中勇于“站起来”的例子,正是对当下独生子女居多而心理脆弱之现象进行有力回应的极好的案例,正是渗透生命学问重构人文生态极好的契机,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1.国难深重,胸怀大志(孙中山维护共和斗争的屡次失败的情景)。先让孩子们说说他们心目中的孙中山的一些事迹,再然后引领孩子们了解孙中山创建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情景。引领学生了解兴中会的创建和同盟会的创建,并以孙中山的自己的一段话为例理解“三民主义”(1922年孙中山谈话录)。
2.愈挫弥坚,成就伟业。引领学生理解孙中山多次失败但毫不气馁的精神境界。
是的,从这样的“抗挫意识”出发锻造学生,滋养学生,影响学生,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先辈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尚能愈挫愈勇,今天的我们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有什么理由沉沦呢?引导学生想想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受到的“挫折”和孙中山的遭遇相比较,孩子们必然有所感悟、有所启发、有所慎思。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放权,让孩子们自由多元地对话,在有意义的有趣的沟通和对话中,与学生的内心和人生对接,使他们有所触动、有所醒悟、有所改正。
二、在人文史料的选择中滋养学生
如何让“道德认知像‘盐’一样融进课堂的‘汤’中”,这意味着教师要选择那些看似“沉睡”实则“活生生”的历史材料,全面整体地把握历史。历史教师,是死守教材一味地静态“复制粘贴”呢?还是大胆取舍,去选择那些原生态的、活灵活现的、有利于锻造孩子们品性的历史资料呢?显然,以生为本才是值得称道的。
如《辛亥革命》,不一定非要按照教程去亦步亦趋,可以扩充其他一些相关资料滋补于课堂:
材料一:辛亥革命之后,全国各地报职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而且名字全与“民”有关,如“民主”“民国”等,这样的命名意味着什么呢?
材料二:新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地方发生了静悄悄的变化,比如一些地方的街头巷尾不再以“满”字出现,而代之以“新”字,如“满汉首饰”变成了“新汉首饰”。还有一些地方,人人剪辫子……
这样的史料也许无益于考试,无益于成绩的提高,但更为人文,更为宽泛,能够活泼泼地洞开学生的多重视域,能够带给学生以新的思考、新的联想和新的顿悟,学生的心在洞开,思维的边界在扩展,情感的涟漪在向外波及。历史教师,应该是此类史料的选择者、重建者和更新者。
三、融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受到更多人文精神的熏陶
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大背景下,我们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也需要借助多媒体的技术手段来加以实现,并且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提升人文精神渗透的有效性。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凸显历史学科的人文性特点,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从理性思维上认识历史事实,做出自己的思考,同时也能够通过这样直观的方式增强学生的直觉认知,在情感上有所触动,有效地提升初中历史人文精神渗透教育的效果。当然人文精神的渗透教育需要有所依托,有技术手段更要有深厚的内涵,技术手段和内容缺一不可,有机统一才能让学生在浸泡式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感受历史学科的人文精神内涵和独特魅力。学生可以在学习初中历史这门学科的同时,围绕着生命本质以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且接受科学正确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而初中历史课程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多媒体教学的专业素养,要善于运用新的技术手段,运用多媒体的方式给学生打造出更加具有启发性和熏陶作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面达到统一。
四、在余音袅袅的延伸中拓展学生
如何从历史课堂中吸收到更多沉甸甸的人文素养,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视野是否更加开阔,是否以探究延伸为“契”,引领孩子们进行了更深层次地拓展延伸?历史教师应经常反思:教学的延展探究是否更加人文?是否更有利于孩子们品性的锻造与纯化……这样的反思多了,教师的沉淀自然就多,随之,课堂的余音袅袅和“又一村”的精彩也就在情理之中。
《辛亥革命》的教学结束时,不妨进行以下探究:
1.展示有关袁世凯的历史画面或漫画及文字说明,袁世凯为何会成为多方看好的炙手可热的可稳定时局的人物?
2.辛亥革命是伟大的,但也有它的局限性,请你认真思考,想想局限性在哪里?在此基础上,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进行拓展研究。
这样的拓展延伸,让学生走得更远,收获得更多。说到底,教师应在历史课堂中营造浓浓的人文生态,让历史中的人文因子“活”起来,融进孩子们的心灵和行动中,从而让孩子们的心随着历史知识的扩大而扩大,正所谓:“心的扩大才是教育的扩大”。历史教师就应该利用一切机会,拓展孩子们心的边界,让其眼界和视域都扩大、都丰富,让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得到长久而多方面的滋养。
参考文献:
[1]林高明.核心素养:关注个体生命成长历程[J].教师博览,2017,(2):47.
[2]程晓云.清华附小的“活德育”[J].教师,201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