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小学五年级语文段落教学
【作者】 王 林
【机构】 四川省德昌县南山傈僳族乡中心完全小学
【正文】 【摘 要】 小学语文五年级非常重视阅读教学,在段落的把握上有一定的技巧可言,教会学生会正确处理段落的问题,就等于让他们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那么,把握段落对于阅读有什么益处呢?
【关键词】 小学语文;段落教学
一、有利于把握篇章的主要内容
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读经历的丰富,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篇幅相对来说都长了许多。在教学中,摒弃“结构段”这根拐杖,而让学生面对完整篇章去抽象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多学生在概括时把握不住重点,表达时本末倒置、拣了西瓜丢了芝麻的现象时有发生。
比如教学《唯一的听众》一课时,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学生说主要讲了“我”原来拉小提琴很难听,后来不断地练习,终于敢在成百上千的观众面前演奏的事。这就很明显地疏漏了文本中的重要角色——那位神情平静、默默鼓励我的老教授,因而文本所要表达的主旨——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更是无法得以领悟的。而借助于“结构段”这一中介,就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重点部分,从而很好地把握文本内涵。在初读课文时,可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课文中“唯一的听众”是谁?再让学生找找文中的哪些段落是写这位老教授的,主要写了她做了什么呢?从而让学生领会到课文从第二自然段到第八自然段这么长的篇幅可以归为一个大段(当然我们不必向学生介绍专业概念“结构段”而用较通俗的“大段”这个词代替),是文本的一个重点部分。把握了这个主体部分,再通过该段中描写老教授言行的句子的品读赏析,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学生就能够较全面较准确地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的、默默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位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
二、有利于理解词句的表达效果
不注重阅读降低了对段的教学的要求,不再要求学生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撇开“段”这个媒介,让学生通篇阅读,仅着眼于词句的圈画、批注、感悟,往往会在全篇文章中上蹿下跳,理解时思维跨越度大,出现无序、紊乱的现象。而段的有效划分更有助于他们学习时快速、高效地抓住重点词句,更好地理解词句的表达效果。
比如《詹天佑》一课,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梳理好作者行文的脉络,弄清楚文章按照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安排材料,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先概括介绍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接着,通过当时的社会环境介绍反映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重大意义;然后,按照工程进展的顺序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最后,写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及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怀念,点明事件的意义──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民的藐视和嘲笑。再引导学生聚焦詹天佑修筑铁路经过的部分,找出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品读赏析、揣摩感悟,从而更好地理解了重点段落中重点词句在表现詹天佑爱国情感的的作用。然后再让学生回首阅读文本的第二部分,引发思考:这部分不是叙写詹天佑修筑铁路,而是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不是与主题无关,可以删去吗?让学生整体感知这部分的重要性后,再引导抓住重点词句:“阻挠”“要挟”“轻蔑”“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进行激烈的思辨,学生就能在理解社会环境的恶劣更有助于表现詹天佑爱国热情的同时,更进一步理解“阻挠”“要挟”“轻蔑”“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等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因此,着眼段落,不是削弱了分析理解文章的关键词句,而是更有利于理解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
三、学会逻辑分段、有利于提高写作谋篇布局能力
也许是理解上的偏差,鉴于提出:“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说就怎样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大胆放手,不要怕不上规矩”,于是在写作教学中就较少给学生过多的条条框框。可是,进入五年级来,翻开学生的习作本、日记本可以发现,好多学生在词句的积累运用上更丰富、更生动,但就整篇作文来看,经常会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有的整篇作文四、五百字只有两三段,除了开头、结尾,中间都糅合在一起了;有的详略明显不当,能表达中心意思的部分轻描淡写,寥寥几笔,而与中心无关的却洋洋洒洒,下笔千言;有的上下段严重脱节,缺乏内在的联系;有的有了漂亮的凤头,没有了有力的豹尾。而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学生作文中谋篇布局能力的薄弱,与阅读教学中对段落的疏忽有很大的关系。阅读中,我们经常跳过“段”这一中介,直接从长幅篇章中去寻找零星词句,学生无法对篇章构建立体感,同时也不能理解掌握连句成段以及连段成篇的各种方法,比如启承、层递、转折、因果等等,反映在作文中,结构的不完整、详略的不得当、思维的不缜密、逻辑的不严谨也就不足为奇了。要在作文中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就应该在五年级阅读教学中,适当适量对学生进行段的训练,教给一些划分段落的基本方法:或按故事发展的顺序,或按人物出场的顺序及活动的场所,或按时间的变换、地点的迁移等等,引导学生提纲挈领,把握句、段、篇的意思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才可以谈得上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方法编拟提纲、谋篇布局,再根据主题的表达凸显重点段落、精心遣词造句,这样学生习作才会有的放矢,得心应手。
总之,段在文章中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我们不能无视它这座“桥梁”,直接由句及篇,或由篇摘句,而应该重视“段”这一文章构成单位,还原它应有的生命色彩,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习作水平。
【关键词】 小学语文;段落教学
一、有利于把握篇章的主要内容
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读经历的丰富,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篇幅相对来说都长了许多。在教学中,摒弃“结构段”这根拐杖,而让学生面对完整篇章去抽象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多学生在概括时把握不住重点,表达时本末倒置、拣了西瓜丢了芝麻的现象时有发生。
比如教学《唯一的听众》一课时,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学生说主要讲了“我”原来拉小提琴很难听,后来不断地练习,终于敢在成百上千的观众面前演奏的事。这就很明显地疏漏了文本中的重要角色——那位神情平静、默默鼓励我的老教授,因而文本所要表达的主旨——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更是无法得以领悟的。而借助于“结构段”这一中介,就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重点部分,从而很好地把握文本内涵。在初读课文时,可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课文中“唯一的听众”是谁?再让学生找找文中的哪些段落是写这位老教授的,主要写了她做了什么呢?从而让学生领会到课文从第二自然段到第八自然段这么长的篇幅可以归为一个大段(当然我们不必向学生介绍专业概念“结构段”而用较通俗的“大段”这个词代替),是文本的一个重点部分。把握了这个主体部分,再通过该段中描写老教授言行的句子的品读赏析,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学生就能够较全面较准确地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的、默默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位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
二、有利于理解词句的表达效果
不注重阅读降低了对段的教学的要求,不再要求学生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撇开“段”这个媒介,让学生通篇阅读,仅着眼于词句的圈画、批注、感悟,往往会在全篇文章中上蹿下跳,理解时思维跨越度大,出现无序、紊乱的现象。而段的有效划分更有助于他们学习时快速、高效地抓住重点词句,更好地理解词句的表达效果。
比如《詹天佑》一课,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梳理好作者行文的脉络,弄清楚文章按照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安排材料,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先概括介绍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接着,通过当时的社会环境介绍反映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重大意义;然后,按照工程进展的顺序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最后,写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及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怀念,点明事件的意义──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民的藐视和嘲笑。再引导学生聚焦詹天佑修筑铁路经过的部分,找出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品读赏析、揣摩感悟,从而更好地理解了重点段落中重点词句在表现詹天佑爱国情感的的作用。然后再让学生回首阅读文本的第二部分,引发思考:这部分不是叙写詹天佑修筑铁路,而是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不是与主题无关,可以删去吗?让学生整体感知这部分的重要性后,再引导抓住重点词句:“阻挠”“要挟”“轻蔑”“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进行激烈的思辨,学生就能在理解社会环境的恶劣更有助于表现詹天佑爱国热情的同时,更进一步理解“阻挠”“要挟”“轻蔑”“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等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因此,着眼段落,不是削弱了分析理解文章的关键词句,而是更有利于理解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
三、学会逻辑分段、有利于提高写作谋篇布局能力
也许是理解上的偏差,鉴于提出:“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说就怎样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大胆放手,不要怕不上规矩”,于是在写作教学中就较少给学生过多的条条框框。可是,进入五年级来,翻开学生的习作本、日记本可以发现,好多学生在词句的积累运用上更丰富、更生动,但就整篇作文来看,经常会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有的整篇作文四、五百字只有两三段,除了开头、结尾,中间都糅合在一起了;有的详略明显不当,能表达中心意思的部分轻描淡写,寥寥几笔,而与中心无关的却洋洋洒洒,下笔千言;有的上下段严重脱节,缺乏内在的联系;有的有了漂亮的凤头,没有了有力的豹尾。而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学生作文中谋篇布局能力的薄弱,与阅读教学中对段落的疏忽有很大的关系。阅读中,我们经常跳过“段”这一中介,直接从长幅篇章中去寻找零星词句,学生无法对篇章构建立体感,同时也不能理解掌握连句成段以及连段成篇的各种方法,比如启承、层递、转折、因果等等,反映在作文中,结构的不完整、详略的不得当、思维的不缜密、逻辑的不严谨也就不足为奇了。要在作文中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就应该在五年级阅读教学中,适当适量对学生进行段的训练,教给一些划分段落的基本方法:或按故事发展的顺序,或按人物出场的顺序及活动的场所,或按时间的变换、地点的迁移等等,引导学生提纲挈领,把握句、段、篇的意思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才可以谈得上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方法编拟提纲、谋篇布局,再根据主题的表达凸显重点段落、精心遣词造句,这样学生习作才会有的放矢,得心应手。
总之,段在文章中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我们不能无视它这座“桥梁”,直接由句及篇,或由篇摘句,而应该重视“段”这一文章构成单位,还原它应有的生命色彩,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习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