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贴近生活”的策略分析
【作者】 文 会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民族小学校
【正文】 【摘 要】 数学学习对于学生们生活来说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数学来源于生活,且需要回归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下意识地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去,引导学生把握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们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数学学习基础。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从“贴近生活”着手,积极开展相应的教学策略,架起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桥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本文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教学“贴近生活”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相应的探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贴近生活;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贴近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体制下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利用有趣、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吸引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及自主探究性,不断优化及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建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积极营造和谐、自由及轻松的学习氛围,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善于发现数学课堂中与生活相关的知识点及生活中涉及数学知识的元素,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性格及年龄问题,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开小差等,导致学生们在数学课堂中出现学习兴趣不高、零散沉闷等表现,不利于学生们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贴近生活的优势,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利用趣味性且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积极思考及探究问题。
如在进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以下“贴近生活”的情境吸引学生主动融入其中,并开展相应的计算:星期四的中午,洲洲在家看动画片,妈妈拿着100元人民币请洲洲帮忙去楼下超市购买生活用品,已知妈妈需要购买的东西单价如下:鸡精12.5元、纸巾15元、洗菜盆15元、蚝油18元,問收银员阿姨应找回洲洲多少钱?通过创设生活中学生会遇到的场景吸引学生主动融入问题进行相应的思考及解答:学生们快速地列出算式:100-12.5-15-15-18=39.50元。
二、使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促进学生们数学理解能力的提高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认知水平较低、生活经验缺乏,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缺少对社会知识的把握及理解,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会对课本上的知识产生一定的理解偏差。这种理解上的偏差现象极易影响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效率。教师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超出学生理解范围、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点采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讲述,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及学习,促进学生们数学理解能力的提高,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水平。
如在进行《比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单纯就“比例”知识点的理论解释开展教学可能绝大多数学生会出现不理解的现象,教师应以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在其中渗透“比例,”利用生活化数学语言强化学生对于“比例”的理解及学习。“爸爸和邻居叔叔合资在商场开了一家餐饮店(爸爸投资了5万元,叔叔投资了3万元),经过一年的经营后,除去一切成本和开销,餐饮店获得了10万元的纯利润,现在他们在家里商量如何分这笔钱,你能帮帮他们吗?”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比例5:3作为出发点,将分的钱也按照这一比例进行分配,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题过程中应利用生活中常用的比例分配的事例更加通俗易懂地对理论性的知识点进行解释,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强化学生们对于数学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设计“贴近生活”的课后作业,强化学生们实践应用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除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相应的“贴近生活”的教学策略外,教师还应在课后作业设计过程中融入“贴近生活”的理念,通过布置家庭生活实践性的作业促使学生们利用数学知识点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强化学生对数学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们数学学习热情及实践运用能力。在设计贴近生活的数学课后作业过程中应转变传统课后作业单纯地完成数学题的形式,教师应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完成探究、观察类的作业,强化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及观察能力,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贴近生活”的教学策略入手,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运用生活化数学语言及设计“贴近生活”的课后作业等教学途径及教学措施促进学生们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强化学生们的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程小忠. 小学数学教学“贴近生活”的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 2017(35):67.
[2]王燕慧.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分析[J]. 教育, 2015(6):200.
【关键词】 小学数学;贴近生活;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贴近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体制下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利用有趣、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吸引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及自主探究性,不断优化及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建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积极营造和谐、自由及轻松的学习氛围,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善于发现数学课堂中与生活相关的知识点及生活中涉及数学知识的元素,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性格及年龄问题,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开小差等,导致学生们在数学课堂中出现学习兴趣不高、零散沉闷等表现,不利于学生们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贴近生活的优势,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利用趣味性且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积极思考及探究问题。
如在进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以下“贴近生活”的情境吸引学生主动融入其中,并开展相应的计算:星期四的中午,洲洲在家看动画片,妈妈拿着100元人民币请洲洲帮忙去楼下超市购买生活用品,已知妈妈需要购买的东西单价如下:鸡精12.5元、纸巾15元、洗菜盆15元、蚝油18元,問收银员阿姨应找回洲洲多少钱?通过创设生活中学生会遇到的场景吸引学生主动融入问题进行相应的思考及解答:学生们快速地列出算式:100-12.5-15-15-18=39.50元。
二、使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促进学生们数学理解能力的提高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认知水平较低、生活经验缺乏,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缺少对社会知识的把握及理解,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会对课本上的知识产生一定的理解偏差。这种理解上的偏差现象极易影响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效率。教师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超出学生理解范围、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点采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讲述,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及学习,促进学生们数学理解能力的提高,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水平。
如在进行《比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单纯就“比例”知识点的理论解释开展教学可能绝大多数学生会出现不理解的现象,教师应以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在其中渗透“比例,”利用生活化数学语言强化学生对于“比例”的理解及学习。“爸爸和邻居叔叔合资在商场开了一家餐饮店(爸爸投资了5万元,叔叔投资了3万元),经过一年的经营后,除去一切成本和开销,餐饮店获得了10万元的纯利润,现在他们在家里商量如何分这笔钱,你能帮帮他们吗?”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比例5:3作为出发点,将分的钱也按照这一比例进行分配,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题过程中应利用生活中常用的比例分配的事例更加通俗易懂地对理论性的知识点进行解释,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强化学生们对于数学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设计“贴近生活”的课后作业,强化学生们实践应用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除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相应的“贴近生活”的教学策略外,教师还应在课后作业设计过程中融入“贴近生活”的理念,通过布置家庭生活实践性的作业促使学生们利用数学知识点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强化学生对数学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们数学学习热情及实践运用能力。在设计贴近生活的数学课后作业过程中应转变传统课后作业单纯地完成数学题的形式,教师应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完成探究、观察类的作业,强化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及观察能力,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贴近生活”的教学策略入手,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运用生活化数学语言及设计“贴近生活”的课后作业等教学途径及教学措施促进学生们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强化学生们的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程小忠. 小学数学教学“贴近生活”的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 2017(35):67.
[2]王燕慧.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分析[J]. 教育, 2015(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