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探析

【作者】 李 俊

【机构】 重庆市渝北区玉峰山小学校



【正文】  【摘 要】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学习目标的基本手段。只有善于研究和掌握提问艺术,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文本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理念培养,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进行探索。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探索

  课堂提问,就是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课堂提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效性提问,二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性提问。
  如何让数学课堂教学提问实现有效呢?笔者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理念培养,从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精心物化提问的亮度
  兴趣和问题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选取那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引出问题。让学生感到眼前突然一亮,这样会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过来,不知不觉地投入到新的学习中。
  比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以家乡享誉全国的名酒“渝北老窖”为题材:“同学们:你们知道渝北老窖烈不烈?”“烈!”“你怎么知道的?”“有50几度。”“你怎么知道有50几度?”“因为标签上标有酒精度52%。”“为什么从酒的度数就能知道酒烈不烈?”这样就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
  二、恰当设计提问的梯度
  “由易到难”是学生的一种认知规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学生所学的新知是在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之上建构起来的。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找准学生新旧知识的接合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问题为主线,在师生的互动中复习旧知、探究新知、掌握新知、拓展延伸。
  如渝北实验小学的王老师在一次送教下乡的活动中,上《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设计问题梯度非常明显。出示“实物招领”后,问:你对哪一点感兴趣?(X元)为什么用X代表钱数?(强调用字母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让生完成运算定律题单后,问:与用文字表示作比较,你喜欢哪种?(复习旧知,并让生产生认知需求。)出示青蛙图后,问:一只青蛙有几条腿?两只、三只呢?腿的条数与青蛙的只数有什么关系(为突破难点作铺垫)?数得完吗?能不能找到一个方法,表示出所有青蛙的只数和腿的条数,并能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将青蛙的只数抽象成字母,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是非常大的,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腿的条数,难度就更大。课堂是学生展现思维的地方,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难免出错,我们允许学生出错,但教师要将其作为有利的教学资源。而王老师在这点上处理得很好。当一个学生说出:X只青蛙,X条腿时,他肯定了学生迈出很重要的一步:你能用字母表示数了,但在同一道题中,同一个字母只能表示同一个数,那么一只青蛙一条腿,这不成了怪物青蛙了吗?(生大笑)。当第二个学生说出:a只青蛙,b条腿时,王老师很欣赏地说:这个同学知道了用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青蛙的只数和腿的条数,真不错。但你能从中看出只数与腿之间的数量关系吗?学生继续思考,第三个学生最终说出:X只青蛙,4×X条腿。这样,在对话中,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完成数学模型的抽象与构建。
  三、深入挖掘提问的深度
  这里的深度不是指难度,而是指对教材的“深度”挖掘。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围绕教材上的某一个知识点而设计问题,我们要读透教材,站到教材的背后揣摸编者的意图。通过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建构相应的数学模型。站到数学的高度去系统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将知识理解得更深更透。
  如前文中的王老师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对字母的取值范围问题挖掘得就很到位。他出示失物招领后问:这里的X可以表示哪些数?(X表示的可能是自然数、部分分数和小数,而不可能是负数和无限小数。)当复习运算定律后问:这里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任意数)当揭示出4×X条腿后问:里的X可以只能表示哪些数?(自然数)
  四、通盘考虑提问的广度
  这里的“广度”是指以新旧知识的接合点为圆心,以新旧知识为半径,所围成的圆的范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就知识论知识,而要教此知识想彼知识。学科内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科间能达到知识的有机整合。
  如学校的一位老师在教学《垂直》一课时,为了让生明白“相互垂直”的概念。她问:当同学有困难时,应该怎么做?(生:帮助他)你帮助我,我帮助你,这叫怎样的帮助?你能说出什么叫“相互垂直”了吗?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相互垂直”的概念。
  再如,通过师生画垂线比赛引出问题:你知道老师为什么画得这样快吗?(因为我用了画垂线的专用工具——角尺。)然后又问:你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吗?随即出示大禹的雕像——左手拿准绳,右手握规矩,并引出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学生上了这节数学课,不但掌握了新知,而且明白了怎样做人和做事,还知晓了数学以外的其它知识。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精彩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它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与文本之间进行的深度对话。如果教师能对课堂教学提问精心设计、有的放矢,并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学生会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中产生灵感和顿悟,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苏霍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3]黄爱华.《黄爱华与智慧课堂》.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