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怎样实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 杨 锐

【机构】 四川省宣汉中学



【正文】  【摘 要】 “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索能力。”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索能力。”但是从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仍然存在教师讲解分析烦琐、教学内容贪多求全、学生主体意识失落,揣摩语言、独立思考时间少等问题。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加强有效阅读教学研究,着力转变语文阅读教学观念,下面我就此谈点个人想法,与同行共勉。
  一、“三维目标”,有的放矢
  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中,许多语文教师只关注“知识和能力”这个单一目标,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该由“单一目标”向“三维目标”转变。“三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如何实施这个转变呢?
  1、指导思想,要认清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2、教学策,略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口。可以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入手;可以从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入手,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还可以从交流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入手,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中享受探究和创造的乐趣。
  3、教学评价,要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例如,对“知识和能力”的评价,可采用口头和书面的方式。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可以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活跃、高兴、激动,或痛苦、冷漠、无动于衷的情感变化,也可以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团体交流、公开讨论,分析判断学生对这一目标的达成度。
  二、“多元解读”,培养能力
  片面追求“唯一答案”的“一元解读”仍然是当今高中阅读教学的主要价值取向。教师按照“参考资料”上提供的“唯一答案”解读课文,学生顺着教师预设的问题理解课文。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仅不能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而且容易泯灭学生的个性。学生由于个体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感悟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解读同一文本时就必然会有丰富多彩的见解,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读《红楼梦》“红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就要求教师对传统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进行重新审视,确立新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也就是要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如《药》这篇小说,什么“药方”,什么“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固然可以作为一种可以接受的主题解读。但是,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是否真的有如我们所分析的那样的高度呢?我们结合其“立人”那一以贯之的思想,将其主题定为“揭示民众的麻木落后”又有何不可?再如《祝福》,我们将其主题定为诸如“‘三权’罪恶”、诸如“礼教迫害”诚然也是可以接受的阐释,但如果有学生认为是“揭示民众的麻木落后”又有何不可呢?要转变解读方式,实施“多元解读”,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营造良好的“多元解读”氛围。教师既要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为人先,标新立异,也要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倾听。面对学生的“众多声音”,教师既要听得出“杂音”,辨别其价值取向,也要听得出“高音”,辨认其认知水平的高低,还要听得出“奇音”,觉察出见解的独特与新颖。在倾听过程中捕捉有价值的争鸣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就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2、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目前对“多元解读”的理解也存在着误解、曲解、浅解等现象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现象,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阅读“浅层化”,“娱乐化”“快餐化”、“动漫化”、“图解化”,解读无尺度、无标准。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对文学作品进行一定深度的赏读,同时对学生可能提出的种种问题进行思考,尽可能地做到掌控全局,要针对阅读课堂教学目的,判断学生提出新解有没有探讨的价值意义,不能捡到篮里就是菜。
  三、“整体感悟”,提升素养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长期关注的是文本的局部细节,采用“解题——识字、解词、析句——分段归纳段意——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总结写作方法”僵化的教学模式,忽视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教学一篇课文,犹如“解剖尸体”,人为地将一篇完整的课文肢解为字、词、句、段,学生学完一篇课文,除了掌握若干零碎的字、词、句、段的意思以应付考试外,对课文中蕴含着的深刻的思想和生动的形象缺乏整体感悟,学生对课文写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一知半解。这样的阅读教学,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确立新的阅读教学观念,即由“肢解语言”向“整体感悟”转变。在教学中,有的课文可以采用诵读的方法,让学生整体感知思想内容,品味精妙的文本语言;有的课文可以采用解读思路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过阅读、理解、认识,形成对文章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
  四、“关注主体”,培养个性
  1、鼓励学生开展自主阅读。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主动阅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化感悟。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在文本言语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文章中蕴含着的生活底蕴往往是丰富多彩的,但对于学生来说,文本所反映的生活是间接的,学生对此没有直觉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唤醒记忆,借助自己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似的直觉经验去解读文本。
  2、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应该是被动接受型的同构解读,而应是主动批判性地异构解读。异构解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解决问题。
  五、转变教学,注重实效
  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通过阅读文本和相关的参考资料,设计一些问题,并预先确定好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然后在课堂上采用一问一答的“传授式”进行教学,谈话、讨论问题的主动权都掌握在教师的手中,这种操作虽然简单易行,教师无须更多的付出,就能应付考试,但却失去了对学生的生命关怀,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因此,阅读教学必须由“传授式”教学向“对话式”教学转变。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而这种对话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去思考问题。
  1、师生与文本对话。教材是经过加工的教学文本,是教师和学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因此,领会编者意图是实施师生与文本对话的一个重要途径。一是确定选文的类型与功能,不同类型的文本,其教育作用亦不同,当然师生与文本对话的方式方法也就不同。二是把握教材文本的编辑体系,虽然文本里可以分成若干单元,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三是知晓文本编辑的方法,弄清各个部分的内容,如单元提示、相关资料库、思路点拨、思考与练习、写作实践等等。
  2、师生和生生对话。教师要鼓励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对话中来,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不能使一小部分“尖子生”生成为对话的“主角”,绝大部分“普通生”沦落为对话的“听众”。同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有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对话的热情,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使师生、生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鼓励生成性对话。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教师在课前就能够完全预见的,因此,在围绕某一话题进行对话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并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高对话教学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
  参考文献:
  [1].吴红耘,“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中学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1
  [2].林玲,“加强课文阅读指导提高学生语文素质”[J] 《成长之路》2007、12
  [3].方文飞,“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现代教育论丛》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