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作者】 熊金兰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小学校



【正文】  【摘 要】 本文结合本人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着重从营造积极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学会质疑;鼓励质疑,引导自主探究等级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疑能力;培养

  在教学改革的春风吹拂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师们都在积极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新式教学,都在开展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然而经笔者的观察发现,多数教师只是流于形式,特别是农村小学,要么是在老师框定的问题下一分一合,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体现不出“自主”;要么就是学生坐在一起不知道要干什么,出现冷场的尴尬,要么是提出一些肤浅,不着边际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缺乏质疑的能力。那么怎样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质疑能力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营造积极氛围,鼓励学生质疑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沉闷、严肃的课堂气氛容易抑制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严重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摈弃僵化、保守的管理手段。在教学中要转变观念,营造健康有序、开放高效、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流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促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铸成学生自由、独立、主动探索的心态。教师应适时地抓住学生的情感G点及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和见解,发表创见,标新立异。对积极提出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的表扬或表彰。
  二、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学会质疑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起始阶段,学生往往会因为涉世未深、社会阅历和知识积累不甚丰厚等原因,造成所提出的问题不得要领,让人难以琢磨,或过于浅白,没有思维价值,甚至虽是冥思苦想但仍然提不出切合文本旨意,引人深思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授之以渔”,通过示范启发,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模有仿,有法有循。那么,可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呢?
  〈一〉在课题上质疑:题目犹如文章的窗口,针对文章题目提出质疑,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窗口,窥视文本主要内容,把握行文思路,可以通过推敲题目所蕴含的信息,训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审题能力、概括能力。如教《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我教学生这样质疑:本文写的是谁的回忆?他为什么要对十六前的事进行回忆?作者怎样描写回忆时的心理感受的?经过对晚事的回忆,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受到怎样的启发?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体验、感悟主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既能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拓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体验,又能激发学生观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通过不断质疑,就能深入理解课文,体味其感情基调,辨识其写作思路。这样示范多了,学生就会在模仿中学会如何从标题入手,对其加以揣摩分析,把握其内涵意蕴,对课文加以质疑。
  〈二〉从课文的主要词句上质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指导学生明确那些词句是文章的主要词句。主要词是指记叙文中点明题旨、最能突出表现人物形象、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说明文中最能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或体现说明语言精当、准确、严密特点的词语;议论文中能揭示文章中心、体现作者情感价值取向、语言概括力强的词语……。主要语句是指:最能体现文本中心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语句;蕴含哲理、含义深邃、耐人寻味的议论性抒情性语句;妙用各种修辞、描写方法的语句;概括性强的段落首括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或前后文内容结构相照应的语句……
  在学生明确了这些主要词句后,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默读、朗读、听读等各种方式,整体感悟文本,把握文本旨意,理清文本思想,快速捕捉主要词句并作圈点勾画,同时从以下角度加以质疑问难:所圈点勾画的词、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句?能否删去或用别的词句替代,理由是什么?它在文章的结构上、内容表达上、语言运用上有何作用?圈点的词句与文中哪一个词句相互照应?这些词句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与文本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圈点的词句与所在语境前后其他句子关系如何?是否构成矛盾?前后次序可否调换?等等。
  〈三〉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质疑:面对一篇文章,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很难就课文的重难点问题提出质疑。这时,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围绕教学目标,紧扣训练要点,认真研读、整件感知文本,提取主要信息,揣摩作者写作旨意,把握文本知能关要,品味文章精彩之处,通过暗示、启发甚至假设问题情景来诱导学生质疑问难。
  三、鼓励质疑,引导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丰富多变的。它应该成为学生阅读、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高明的教师能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各具特色的表现进行及时、准确,符合个性的评价、引导,既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同时体现人文关怀,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在教学语文第一册《爷爷与小树》时,因为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自然段这个概念。因此,在上课刚开始时,我就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并问学生:“你们发现这篇课文在编排上和我们学的前几篇有什么不一样吗?”不一会儿,一个学生就举手回答:“老师,为什么这课文是一组一组分开的呀?”“老师,我也发现了”……这时,很多学生都坐在座位上频频点头称是。因此,我灵机一动,顺着学生的问题,请学生说说从哪儿看出课文是分成一段一段的。学生们通过观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们发现有几个地方开头空了两格。”有的说:“我们还发现课文把讲冬天的句子分在一起,把讲夏天的句子分在一起……”这时,我让孩子们为这“分了的”一组句子取名字,孩子们取的名字有“一节”“一段”“一组”等等。我在充分肯定和鼓励孩子们的想法后,告诉孩子们它已经有了一个大家都叫惯了的名字“自然段”。我从学生的提问质疑中挖掘教学契机,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但发现了自然段的形式,还发现了自然段的本质。
  综上所述,鼓励“发现”,善于“质疑”,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破除传统的注入式与接受型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创新价值。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健康个性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促进智能的完善,帮助学生学会发现的技巧——提出问题、树立假设与检验假设及验证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这正是一个创新型人才所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