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只有“厚积” 才能“薄发”——发挥农村资源优势,积累写作材料
【作者】 叶明德
【机构】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田洋小学
【正文】 【摘 要】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长期以来,农村小学生不喜欢习作,造成学生习作中存在着“三少三多”的现象。本文以新课程改革为纲,从观察、生活、活动、想象、日渐、阅读等方面加以论述,条理清楚。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农村的生活寻找习作素材,有着使他们乐于动笔,从而改变农村学生习作状况。
【关键词】 观察;生活;活动;想象;日记;阅读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各方面的素材,让学生去挖掘生活的宝藏,时时留心身边发生的一切,观察社会中的千种风情,思考自然界的万般姿态,让学生有事可叙,有话可写,有感而发,从而愉快地写作,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
一、从观察中积累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从事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能力,尤其对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都是写作的好素材。可是,有的学生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原因在于他们不善于观察。“一位好的作家必定是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首先教师应教给学生观察方法、顺序,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点、目的。重点的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次要的、跟观察的事情无关紧要的都不必多说。另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及时捕捉新鲜的有意义的目标。第三,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只有仔细观察,才能看细,看得全面,才能积累素材。
二、从生活中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培养学生不仅热爱生活,还要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要让学生学会积累素材,“厚积才能薄发”。农村学生有许多优于城里学生体验生活的机会和活动,如:农村学生能自创各种游戏,利用竹子、木头自制各种玩具,能亲眼见到各种鲜活的动、植物,而非实验室里的标本。由于生活在农村,双休日、假期里常常要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或农活,比如到田野里种庄稼、收割粮食,到山上放牛、摘果子,这些都是农村学生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好机会。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观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感官,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记录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让他们在生活中去体验,去积累提炼写作素材。例如写《种菜》为题的文章,教师如能逐一提示就更好。种菜前,你做了哪些工作?到了田里你先做什么?种菜是要注意什么?种菜的步骤怎样?种菜时你心里怎样想的?种好后有什么体会?……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他们在脑海中就会有许多的感性材料,在写作时才感到言之有物。
三、从活动中积累
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学习的疲劳,而且还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积累素材。如参观游览、爬山、野炊、摘野果、捉鱼、放风筝、野炊、小饲养……也可根据季节的变换,选择不同的环境,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素材。如收种季节,让他们到田野里去感受、体验农民收种中的劳作情景。学生有了写作素材,撰写文章才能得心应手。
教师还可紧扣教材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活动,如小制作、跳绳、拔河、田径赛、球赛、故事演讲会,有教育意义的专题会及各种有趣的活动等等。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应常“换”常“新”,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活动“情有独钟”。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喜欢的魅力在于不断更新”吧!在活动中多观察,教师一定要现场指导,先让学生说观察到的事物后,纠正观察的不足及语言组织的不足,使学生及时、准确、生动地把观察到的事物“翻译”成语言,才不会受到闽南方言的影响。使他们养成仔细观察、捕捉观察素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其次是多动,课堂上教师如能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多练习口语交际等让他们学会说恰当的话,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一条途径。
四、从想象中积累
没有联想就没有创造,没有联想就没有创新。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应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积极地思维,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在脑海中生成种种画面。学生在习作中的想象分为细节想象和组合想象。细节想象,就是根据一定的生活环境,在头脑中对特定事物所进行的细致描绘;组合想象,就是根据多种事物的表象塑造自己头脑中对特点事物所产生的形象。如看图作文、扩写、缩写、想象描绘都是少(下转第68页)(上接第69页)年儿童把自己的愿望和理解加以具体化的一个思维过程。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事物的再思考。学生对熟知的事件往往觉得无法入手。这时,教师应充分启发学生,“勾引”出他们的记忆资料,把内存信息转化为语言。
五、从日记中积累
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的敏锐观察力,而且学生能迅速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而且从日记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家庭情况一一得到反映。对学生而言,日记成了他们吐露心声的朋友。学生通过写日记,懂得了更加细心地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和人,他们的思想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自我锤炼。对生活、身边的人、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更多的理解和关爱。日积月累,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就积累了素材。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对学生而言,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学生身边。只要我们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再加上教师适当的指导,学生那种“腹中空空,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六、从阅读中积累
阅读和写作历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积累起丰富的词汇和语言。同时,表达技巧、修辞方法等问题也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获得感性认识,然后通过长期的练习得到解决。阅读的内容很广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有选择地、由浅入深地向学生推荐阅读材料。除了阅读名著、童话故事,还可以向学生推荐同龄人的优秀习作。因为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反映的是学生所熟知的,语言风格是学生所喜欢的,学生读后容易产生模仿的冲动,而这种冲动正是良好的作文兴趣的开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语言的规范化,才不至于受到地方方言的影响,不仅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激发了写作的兴趣,作文水平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还要经常对学生的积累进行评价反馈,及时给予肯定,在班级里交流展示,适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对优秀的给予奖励。积极的评价一定会激发学生主动积累的愿望。这样,农村的小学生有了平时的“厚积”,写起作文就能“薄发”。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2011年
[2]潘敏:《贯穿“农”字,写出“农”色——如何指导农村小学生积累写作素材》[J]《小学教学参考》,2012,(7):75.
【关键词】 观察;生活;活动;想象;日记;阅读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各方面的素材,让学生去挖掘生活的宝藏,时时留心身边发生的一切,观察社会中的千种风情,思考自然界的万般姿态,让学生有事可叙,有话可写,有感而发,从而愉快地写作,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
一、从观察中积累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从事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能力,尤其对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都是写作的好素材。可是,有的学生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原因在于他们不善于观察。“一位好的作家必定是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首先教师应教给学生观察方法、顺序,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点、目的。重点的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次要的、跟观察的事情无关紧要的都不必多说。另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及时捕捉新鲜的有意义的目标。第三,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只有仔细观察,才能看细,看得全面,才能积累素材。
二、从生活中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培养学生不仅热爱生活,还要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要让学生学会积累素材,“厚积才能薄发”。农村学生有许多优于城里学生体验生活的机会和活动,如:农村学生能自创各种游戏,利用竹子、木头自制各种玩具,能亲眼见到各种鲜活的动、植物,而非实验室里的标本。由于生活在农村,双休日、假期里常常要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或农活,比如到田野里种庄稼、收割粮食,到山上放牛、摘果子,这些都是农村学生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好机会。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观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感官,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记录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让他们在生活中去体验,去积累提炼写作素材。例如写《种菜》为题的文章,教师如能逐一提示就更好。种菜前,你做了哪些工作?到了田里你先做什么?种菜是要注意什么?种菜的步骤怎样?种菜时你心里怎样想的?种好后有什么体会?……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他们在脑海中就会有许多的感性材料,在写作时才感到言之有物。
三、从活动中积累
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学习的疲劳,而且还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积累素材。如参观游览、爬山、野炊、摘野果、捉鱼、放风筝、野炊、小饲养……也可根据季节的变换,选择不同的环境,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素材。如收种季节,让他们到田野里去感受、体验农民收种中的劳作情景。学生有了写作素材,撰写文章才能得心应手。
教师还可紧扣教材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活动,如小制作、跳绳、拔河、田径赛、球赛、故事演讲会,有教育意义的专题会及各种有趣的活动等等。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应常“换”常“新”,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活动“情有独钟”。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喜欢的魅力在于不断更新”吧!在活动中多观察,教师一定要现场指导,先让学生说观察到的事物后,纠正观察的不足及语言组织的不足,使学生及时、准确、生动地把观察到的事物“翻译”成语言,才不会受到闽南方言的影响。使他们养成仔细观察、捕捉观察素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其次是多动,课堂上教师如能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多练习口语交际等让他们学会说恰当的话,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一条途径。
四、从想象中积累
没有联想就没有创造,没有联想就没有创新。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应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积极地思维,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在脑海中生成种种画面。学生在习作中的想象分为细节想象和组合想象。细节想象,就是根据一定的生活环境,在头脑中对特定事物所进行的细致描绘;组合想象,就是根据多种事物的表象塑造自己头脑中对特点事物所产生的形象。如看图作文、扩写、缩写、想象描绘都是少(下转第68页)(上接第69页)年儿童把自己的愿望和理解加以具体化的一个思维过程。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事物的再思考。学生对熟知的事件往往觉得无法入手。这时,教师应充分启发学生,“勾引”出他们的记忆资料,把内存信息转化为语言。
五、从日记中积累
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的敏锐观察力,而且学生能迅速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而且从日记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家庭情况一一得到反映。对学生而言,日记成了他们吐露心声的朋友。学生通过写日记,懂得了更加细心地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和人,他们的思想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自我锤炼。对生活、身边的人、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更多的理解和关爱。日积月累,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就积累了素材。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对学生而言,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学生身边。只要我们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再加上教师适当的指导,学生那种“腹中空空,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六、从阅读中积累
阅读和写作历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积累起丰富的词汇和语言。同时,表达技巧、修辞方法等问题也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获得感性认识,然后通过长期的练习得到解决。阅读的内容很广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有选择地、由浅入深地向学生推荐阅读材料。除了阅读名著、童话故事,还可以向学生推荐同龄人的优秀习作。因为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反映的是学生所熟知的,语言风格是学生所喜欢的,学生读后容易产生模仿的冲动,而这种冲动正是良好的作文兴趣的开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语言的规范化,才不至于受到地方方言的影响,不仅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激发了写作的兴趣,作文水平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还要经常对学生的积累进行评价反馈,及时给予肯定,在班级里交流展示,适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对优秀的给予奖励。积极的评价一定会激发学生主动积累的愿望。这样,农村的小学生有了平时的“厚积”,写起作文就能“薄发”。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2011年
[2]潘敏:《贯穿“农”字,写出“农”色——如何指导农村小学生积累写作素材》[J]《小学教学参考》,2012,(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