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嗐,原来都是导学案的使用不当惹的祸!”
【作者】 韩毓平
【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实验小学
【正文】 向双沟镇的老师们学习!向双沟镇所有“二五五”课堂教学改革研讨课的执教老师学习!向前来双沟镇听课的老师们学习!前些天,怀揣着这样一颗虔诚地学习之心,我与八位“学妹学姐”,早饭也未顾上吃,七点便急匆匆地搭乘上到双沟的中巴,直奔研讨课授课学校——双沟镇中心小学、双沟镇回民小学。
上午第一节听了区教研室语文教研专家陈金川老师的讲座:《构建精彩设疑的问题课堂》;第二、三、四节分别听了《落花生》、《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三节研讨课;下午先欣赏了双沟镇、张湾镇、黄龙镇三位在全国说课比赛中获一等奖老师的说课讲演,接着又听了一节《珍珠鸟》“二五五”研讨课,最后是前来听课的各乡镇老师自由发言,谈听课感言。
老实说,我和“学姐妹”们都很是佩服双沟镇小学的老师们,(在中午吃饭前的短暂时间里,我们围着饭桌开了一个较短的“听课心得交流会”,大家都如是说,)特别是执教的这八位老师,佩服她们的改革行为,更佩服她们的改革胆识。多少年来,大家都在喊“把教案变学案”,可真正能把教案变学案,并付诸于课堂教学实践的并不多见。在我们看来,这本身就是一场课堂教学的革命,这种革命,它可以说完全颠覆了传统教学。从研讨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目前可能是把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摆得最前沿、最突出的。
任何改革在最初的摸索阶段,由于理论支持和经历、经验的不足,都有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的“二五五”课堂教学改革也不可能例外。出了问题不可怕,怕的就是我们缺乏像双沟镇小学的老师及领导们这种勇于探索的胆识和勇气,怕的就是我们遇到问题和挫折,不做冷静、认真、科学、合理地分析,怨声载道而中途夭折。所以,从此角度来看,双沟镇小学的老师及领导们是令人钦佩的,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大家都知道,无论干什么事,光有勇气和热情是不行的(但没有勇气和热情是万万不可的),我们的“二五五”课堂教学改革尤为如此。因此,对于我们的“二五五”课堂教学研讨课,应做深入浅出地探讨,冷静认真地反思,尽力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做到科学、合理、完善。
反思与关注一:必须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实效性
研讨课上,我们注意到:教师不论问题的难易程度,一切问题都借助导学案一股脑地抛给学生,通过六人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来解决,这种做法令人匪夷所思。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学习做人,学习创造的指导者、引领者、激励者,不能什么问题都让学生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因为讨论是由问题引发的,但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引发讨论的,也不是所有问题都值得去讨论的,更不是所有问题都能收到讨论实效的。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教师才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呢?在我个人看来,能引起讨论的问题,一般应符合下面三点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灵活性比较大的问题;2、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3、能突出问题中矛盾的问题。
因此,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实效性,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反思与关注二:切实落实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我们既要重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又要重视在具体的教学中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还要重视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反思与关注三: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小组合作探究也不失为一种好形式。但在我个人看来,由于(特别是小学生)受年龄、知识、阅历、经验等方面的局限;由于学生之间,在天赋、个性、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着种种的差异,不是所有问题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都能够解决的,教师必须适时的巧引妙导,导在关键处,导在疑难处、导在核心处;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反思与关注四:关注学法,构建精彩设疑的问题课堂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存疑。培根说:“如果一个人从肯定开始,必将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着手,则会以肯定结果。”陈金川老师要求在教学中要构建精彩设疑的问题课堂。问题的生成或提出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更重要的是学生。爱问是人类、特别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必须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这种爱问的天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在落实“双基”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未读先问、边读边问、读了再问、问了再读等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有目的的通过“举一反三”训练,培养学生“敢问”的精神,激发学生“乐问”的兴趣,指导学生“会问”的方法。
反思与关注五:教师应融入课堂,融入学生
教师要融入课堂,和学生一起悲喜;一起着急、无奈;一起分享“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一起体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多角度欣赏风景、多角度看问题等流光异彩的哲学思想……让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同呼吸共命运,与课堂融为一体,与学生融为一体,与文本融为一体。
反思与关注六:正确把握文本主旨内涵
《落花生》一课,教师通过对课文的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明白“要做对国家、社会、他人有用的人”,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对文本主旨内涵把握不够。课文中作者通过一家人对花生的谈论,告诉孩子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作者只说“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不对,但并没有说“讲体面,对别人有好处”不对呀!在物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如果“不注意个人形象,但对国家、社会、他人有用”的观点是可行的,那么“既注意个人形象,又对国家、社会、他人有用”的观点就更应该推崇了。
反思与关注七:正确、灵活、发展地使用导学案
导学案本来是教师据教材、学情等设计的怎样引导学生学习的案例,现如今发到学生手中,提前让学生学习、解答,课堂上让学生分六人小组合作学习再探究,然后师循着导学案之序列,亦步亦趋地让学生站起来解答、补充。
此时此刻的学生、教师,甚至忘记了或丢弃了文本,学生循着导学案的“轨迹”而学(其实就是口述解答问题),教师循着同样的“轨迹”,对学生的解答做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课堂是动态的,其教学活动进程中的“生成状况”,教师是不可能完全预测的。理想的教育过程应该是一种对话,一种互动,应是教育的主体(教师)与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主体与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体与教育的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只有在教育的主体与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体与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体与教育的主体的思维“交互碰撞”中,学生的思维灵光才可得以迸发,能力才可得以锻炼,情感才可得以升华,学生学习的课堂才可能趣味横生、异彩纷呈。
一份本来是教师应该熟记于心间脑海,课堂上要随着学情变化发展而随时改变修正的完全不确定的导学案,由于未能正确、灵活、发展地使用,便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地绑架了教师,绑架了学生,使我们的课堂失去了活力,教师失去了激情,学生失去了灵性。
嗐,原来都是导学案的使用不当惹的祸啊!
上午第一节听了区教研室语文教研专家陈金川老师的讲座:《构建精彩设疑的问题课堂》;第二、三、四节分别听了《落花生》、《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三节研讨课;下午先欣赏了双沟镇、张湾镇、黄龙镇三位在全国说课比赛中获一等奖老师的说课讲演,接着又听了一节《珍珠鸟》“二五五”研讨课,最后是前来听课的各乡镇老师自由发言,谈听课感言。
老实说,我和“学姐妹”们都很是佩服双沟镇小学的老师们,(在中午吃饭前的短暂时间里,我们围着饭桌开了一个较短的“听课心得交流会”,大家都如是说,)特别是执教的这八位老师,佩服她们的改革行为,更佩服她们的改革胆识。多少年来,大家都在喊“把教案变学案”,可真正能把教案变学案,并付诸于课堂教学实践的并不多见。在我们看来,这本身就是一场课堂教学的革命,这种革命,它可以说完全颠覆了传统教学。从研讨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目前可能是把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摆得最前沿、最突出的。
任何改革在最初的摸索阶段,由于理论支持和经历、经验的不足,都有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的“二五五”课堂教学改革也不可能例外。出了问题不可怕,怕的就是我们缺乏像双沟镇小学的老师及领导们这种勇于探索的胆识和勇气,怕的就是我们遇到问题和挫折,不做冷静、认真、科学、合理地分析,怨声载道而中途夭折。所以,从此角度来看,双沟镇小学的老师及领导们是令人钦佩的,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大家都知道,无论干什么事,光有勇气和热情是不行的(但没有勇气和热情是万万不可的),我们的“二五五”课堂教学改革尤为如此。因此,对于我们的“二五五”课堂教学研讨课,应做深入浅出地探讨,冷静认真地反思,尽力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做到科学、合理、完善。
反思与关注一:必须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实效性
研讨课上,我们注意到:教师不论问题的难易程度,一切问题都借助导学案一股脑地抛给学生,通过六人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来解决,这种做法令人匪夷所思。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学习做人,学习创造的指导者、引领者、激励者,不能什么问题都让学生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因为讨论是由问题引发的,但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引发讨论的,也不是所有问题都值得去讨论的,更不是所有问题都能收到讨论实效的。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教师才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呢?在我个人看来,能引起讨论的问题,一般应符合下面三点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灵活性比较大的问题;2、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3、能突出问题中矛盾的问题。
因此,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实效性,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反思与关注二:切实落实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我们既要重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又要重视在具体的教学中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还要重视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反思与关注三: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小组合作探究也不失为一种好形式。但在我个人看来,由于(特别是小学生)受年龄、知识、阅历、经验等方面的局限;由于学生之间,在天赋、个性、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着种种的差异,不是所有问题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都能够解决的,教师必须适时的巧引妙导,导在关键处,导在疑难处、导在核心处;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反思与关注四:关注学法,构建精彩设疑的问题课堂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存疑。培根说:“如果一个人从肯定开始,必将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着手,则会以肯定结果。”陈金川老师要求在教学中要构建精彩设疑的问题课堂。问题的生成或提出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更重要的是学生。爱问是人类、特别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必须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这种爱问的天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在落实“双基”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未读先问、边读边问、读了再问、问了再读等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有目的的通过“举一反三”训练,培养学生“敢问”的精神,激发学生“乐问”的兴趣,指导学生“会问”的方法。
反思与关注五:教师应融入课堂,融入学生
教师要融入课堂,和学生一起悲喜;一起着急、无奈;一起分享“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一起体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多角度欣赏风景、多角度看问题等流光异彩的哲学思想……让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同呼吸共命运,与课堂融为一体,与学生融为一体,与文本融为一体。
反思与关注六:正确把握文本主旨内涵
《落花生》一课,教师通过对课文的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明白“要做对国家、社会、他人有用的人”,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对文本主旨内涵把握不够。课文中作者通过一家人对花生的谈论,告诉孩子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作者只说“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不对,但并没有说“讲体面,对别人有好处”不对呀!在物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如果“不注意个人形象,但对国家、社会、他人有用”的观点是可行的,那么“既注意个人形象,又对国家、社会、他人有用”的观点就更应该推崇了。
反思与关注七:正确、灵活、发展地使用导学案
导学案本来是教师据教材、学情等设计的怎样引导学生学习的案例,现如今发到学生手中,提前让学生学习、解答,课堂上让学生分六人小组合作学习再探究,然后师循着导学案之序列,亦步亦趋地让学生站起来解答、补充。
此时此刻的学生、教师,甚至忘记了或丢弃了文本,学生循着导学案的“轨迹”而学(其实就是口述解答问题),教师循着同样的“轨迹”,对学生的解答做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课堂是动态的,其教学活动进程中的“生成状况”,教师是不可能完全预测的。理想的教育过程应该是一种对话,一种互动,应是教育的主体(教师)与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主体与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体与教育的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只有在教育的主体与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体与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体与教育的主体的思维“交互碰撞”中,学生的思维灵光才可得以迸发,能力才可得以锻炼,情感才可得以升华,学生学习的课堂才可能趣味横生、异彩纷呈。
一份本来是教师应该熟记于心间脑海,课堂上要随着学情变化发展而随时改变修正的完全不确定的导学案,由于未能正确、灵活、发展地使用,便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地绑架了教师,绑架了学生,使我们的课堂失去了活力,教师失去了激情,学生失去了灵性。
嗐,原来都是导学案的使用不当惹的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