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初探
【作者】 包佳曦
【机构】 陕西省合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正文】 【摘 要】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学习的需要,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活动为形式,通过其亲身实践获取科学结论,养成科学精神和态度的新的教学方式,它具有教学主题问题化、学习过程自主化、学习资源开放化、学习方法多样化和学习结论个性化的特点,目前一般采用“课内导学,提出问题──自主学习,课外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总结”的基本模式。
【关键词】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特点;模式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它应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活动为形式,通过其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和科学结论,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
二、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显然,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学习的需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为目的的。因此,与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比较,它至少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教学主题问题化。在学习某一部分历史知识前,教师向学生布置一些研究性的课题或问题(如新的历史教学大纲就提供了16个参考题目),这些课题或问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大可小,可易可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活动,从而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增强学习的计划性和有序性。
(二)学习过程自主化。传统的历史教学强调的是知识传授,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记,有时虽然也有形式上的突破,如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等,但这都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应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化,学生必须开动脑筋,结合各种知识大胆创新,直接、亲身地去体验和研究,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而是主动地探究性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学习资源开放化。过去历史的教与学都是围绕课本,课本上写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学什么,师生被局限在课堂上、课本中。研究性学习应打破这种束缚,体现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学生所研究的课题或问题涉及的知识范畴是广泛的,有关的问题也没有现成唯一的答案,学生学习的资源可从课本扩大到图书馆、互联网、博物馆和其他的社会现实情境,只有这种开放式的学习,学生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从而解决所面临的课题或问题。
(四)学习方法多样化。由于研究性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和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决定了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兴趣,通过读书、上网、观看影视材料、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去研究、去学习。
(五)学习结论个性化。因为研究性学习注重体验、注重过程,因此其学习结论必然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不同的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各有侧重,最后得出的结论不可能是千篇一律,可能就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正是创新意识的体现,也是创新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
三、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
目前,研究性学习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资借鉴,但根据其上述一些特点,我们可以初步认定其基本模式为:课内导学,提出问题──自主学习,课外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总结。
1、课内导学,提出问题。课内导学,指结合教材落实有关基础知识,主要在课堂上进行,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由师生共同来完成。在落实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师生都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材的知识细节,可以是整章整节的宏观框架,还可以是单元或阶段特征,旨在培养学生驾驭教材、分析教材、梳理知识、归纳概括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从中选出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重点课题或问题,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2、自主学习,课外研究。在确定研究课题后,学生即可开始自主性学习,由于高中学生的学历、阅历的限制,最好是分小组进行活动,同时,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如文字、图表、音像等,还应帮助学生制定包括研究范围、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人员分工等内容的研究方案。
自主学习和研究可在课内进行,更多地应在课外进行,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观察思考、资料查阅、影像观看、咨询调查等方式获得相应的研究信息,最后集中处理,得出结论。
在这个阶段,教师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可包办代替,应该扮演参与者、调控者、指导者的角色,学生之间也应该相互帮助,充分发挥团队的协作精神。
3、成果展示,交流总结。围绕提出的问题或课题,通过同学们自主地研究与学习,把所得出的结论,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展示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推动研究性学习的经常性开展,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
研究性学习成果可以通过调查报告、多媒体展示、报告会、辩论会、演讲赛、宣传栏等形式展示和交流。最后教师还要及时、认真地进行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以励再战。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人才的重大举指,如何完善其学习模式,还需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继续思考和总结。
【关键词】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特点;模式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它应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活动为形式,通过其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和科学结论,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
二、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显然,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学习的需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为目的的。因此,与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比较,它至少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教学主题问题化。在学习某一部分历史知识前,教师向学生布置一些研究性的课题或问题(如新的历史教学大纲就提供了16个参考题目),这些课题或问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大可小,可易可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活动,从而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增强学习的计划性和有序性。
(二)学习过程自主化。传统的历史教学强调的是知识传授,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记,有时虽然也有形式上的突破,如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等,但这都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应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化,学生必须开动脑筋,结合各种知识大胆创新,直接、亲身地去体验和研究,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而是主动地探究性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学习资源开放化。过去历史的教与学都是围绕课本,课本上写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学什么,师生被局限在课堂上、课本中。研究性学习应打破这种束缚,体现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学生所研究的课题或问题涉及的知识范畴是广泛的,有关的问题也没有现成唯一的答案,学生学习的资源可从课本扩大到图书馆、互联网、博物馆和其他的社会现实情境,只有这种开放式的学习,学生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从而解决所面临的课题或问题。
(四)学习方法多样化。由于研究性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和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决定了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兴趣,通过读书、上网、观看影视材料、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去研究、去学习。
(五)学习结论个性化。因为研究性学习注重体验、注重过程,因此其学习结论必然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不同的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各有侧重,最后得出的结论不可能是千篇一律,可能就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正是创新意识的体现,也是创新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
三、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
目前,研究性学习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资借鉴,但根据其上述一些特点,我们可以初步认定其基本模式为:课内导学,提出问题──自主学习,课外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总结。
1、课内导学,提出问题。课内导学,指结合教材落实有关基础知识,主要在课堂上进行,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由师生共同来完成。在落实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师生都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材的知识细节,可以是整章整节的宏观框架,还可以是单元或阶段特征,旨在培养学生驾驭教材、分析教材、梳理知识、归纳概括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从中选出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重点课题或问题,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2、自主学习,课外研究。在确定研究课题后,学生即可开始自主性学习,由于高中学生的学历、阅历的限制,最好是分小组进行活动,同时,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如文字、图表、音像等,还应帮助学生制定包括研究范围、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人员分工等内容的研究方案。
自主学习和研究可在课内进行,更多地应在课外进行,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观察思考、资料查阅、影像观看、咨询调查等方式获得相应的研究信息,最后集中处理,得出结论。
在这个阶段,教师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可包办代替,应该扮演参与者、调控者、指导者的角色,学生之间也应该相互帮助,充分发挥团队的协作精神。
3、成果展示,交流总结。围绕提出的问题或课题,通过同学们自主地研究与学习,把所得出的结论,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展示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推动研究性学习的经常性开展,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
研究性学习成果可以通过调查报告、多媒体展示、报告会、辩论会、演讲赛、宣传栏等形式展示和交流。最后教师还要及时、认真地进行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以励再战。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人才的重大举指,如何完善其学习模式,还需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继续思考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