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语文教师应注重学生批判精神的培养

【作者】 聂 媛

【机构】 贵州省水城县第二小学



【正文】  在普遍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不仅热衷于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等,而且也热衷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动机、自我意识、健全人格、社会合作以及品德等,但却忽略了对学生批判精神的培养。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正确的,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占有者。
  在实际教学中,批判精神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们往往只注重学生的理解状况,并不十分关心所教知识的真实性与价值问题。无论教师采用何和教学方法,他最终关心的仍是学生是否理解文章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是否理解自己的讲演和解题思路;而这些理解都预先存在一定的标准答案的。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把老师视作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老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有学问的人,并且课本上的知识都是科学的,正确的。于是,老师也就成了知识的权威。凡出自老师之口、作者之笔和科学研究者,凡白纸黑字印刷成书者,似乎都是金科玉律、不容置疑的。正是师生之间的这种共识,使得老师很少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准确性与价值进行评判。
  (二)忽视学生批判精神的培养。
  对批判精神的忽视会导致了什么结果呢?学生形成了被动听讲、理解和接受的惯性,缺乏主动思考,宁可绝对相信老师的权威,而不相信自己的质疑和判断。一旦给以独立从事评判机会时,他们就变得无所适从。众所周知,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是首要的资源,然而,信息不断增长,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海洋。这些信息未必对我们都十分有意义和价值,并且我们的时间有限的。这意味着,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有选择性地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适当的评价,然后做出决策。面对各种扑面而来的信息、各种可选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及他人的不同意见,我们都必须做出适当的评价。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离开了独立的批判精神,我们就可能被信息的汪洋大海淹没;被各种似是而非的解决方案迷惑;被他人别有用心的真实谎言误导。
  二、什么是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是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弄清情况和进行独立分析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类对事物的反思与质疑,进行独立分析。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一)教师以身示范  
  教师是学生的”镜子”,要使学生成为批判者,教师首先要做批判的勇士和榜样。课本上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引导学生批判、纠正和改进,教给学生批判的方法。课本是人编的,出错也很正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迷信权威,崇尚书本,只会使思维僵化。对课本上的知识,我们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于那些不知如何提问的学生来说,老师的提问和老师设计的问题对他们具有很大的示范性和启发性。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做好提问示范,设计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思考兴趣,且具有一定的梯度,让悬着的果子摆在“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位置,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使学生在层层剖析中,在问题的解决中去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这对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学习方法的培养都有正面引导作用。
  (二)让课堂充满批判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育环境,对批判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当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育环境,给学生提供发展批评性思维技能和批判精神的机会。
  教师一定要问学生有启发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分析、应用和评价信息,要求他们支持他们的答案和结论。强调不要只给出正确的观点,而是要说出观点的理由,必要时,可以在课本之外引用所需的补充材料。
  批判精神是一个积极的建构争论的过程。课堂上要以论题为中心,强调争论。争论时,允许学习方式和能力存在差异:允许学生对争论过程做观察、相互作用和内化。教师要少一点权威,少用考试来驱动学生学习。要鼓励学生接受发放式的观点和自由的讨论.学生楔向别人的观点和理由挑战时,一定要感到安全。学生一定要学会相互尊重和评价,这样他们才能彼此互相学习。要鼓励他们参与对立的讨论、辩论活动、以及解决问题和决策活动。
  (三)通过训练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批判精神的形成    
  辩论是提高批判精神的有效途径。针对热门话题开展辩论。辩论时不分对错,只要说出理由即可,这解放了学生的思想,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辩论其实就是批判性争论,课堂上的辩论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批判精神。
  (四)质疑的勇气和筛选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批判精神品质的基础。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质疑,竭力营造师生平等的学习气氛,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进发出智慧的火花,培养”不唯书上”的批判精神。在鼓励学生批判时,一定要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对自己的所见包括对老师的见解持怀疑态度,允许其做出符合自己生活经历的理解和判断,对这种怀疑、这种理解、这种判断有时哪怕是违背了生活的真实,我们也不要讥笑。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反思是在思维过程的一个明显段落点或对一个论据的思维结果进行科学审慎的批判性的回顾分析和检查。我们进行反思训练,目的是为了尽量减少失误而达到自我完善。在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掌握好反思手段,如严谨地回顾思维过程:设计多方位多角度的旨在进行殊途同归的思维程序:将思维结果与实际生产、生活的客观规律和现象进行比较,及时有效的反思,会缩短由于学习内容难度较大,条件隐含较深而造成错误的思维结果持续占据大脑的现象。
  总之,批判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中国教育提出的任务,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将批判精神真正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最终使我们的学生都能成长为具有批判精神的国家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