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关于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弱势个体”的探究

【作者】 刘 钊

【机构】 广西北流市石窝镇新育初中



【正文】  【摘 要】 新课程理念充分倡导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对于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课堂成了他们的天堂。而对于基础知识差、接受能力不高的学生,即“弱势个体”来说,则是“雪上加霜”,教学中进一步拉开了与优秀学生的差距,尤其在数学教学中,容易造成班级两极分化。下面就从如何关注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弱势个体”问题,作一探讨。
  【关键词】 数学;合作学习;“弱势个体”;探究

  一、认识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教学
  1.新课程标准下倡导的教学方式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已经逐渐在我国的中小学的课堂上广泛运用,但大多运用在文史类学科上,而数学又是许多学生的弱势学科,对于数学的学习,合作学习的运用也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对数学合作学习的学科性日益重视。
  2.带动学生合作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数学合作学习强调参与感,更重要的是思维模式的参与感,有很多学生的数学基础不是很好,独自学习数学时,遇到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容易产生挫败感,这类学生学习数学时容易变成无从下手的局面,长期以往,会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倡导学生合作学习数学,可以带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数学合作学习重在促进学生的思维参与
  数学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数学思想,学生们在进行数学合作学习时可以促进彼此间的思维参与,培养学生的思维合作能力和思维合作方法。数学学习合作的实效性的提高,要看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进行着有效的思维活动。
  例如,同桌的两位学生用给定的方法合作计算出圆的面积,小组成员虽然在一起合作却没有思考,就不能称之为合作学习.而学生在一起讨论如何计算圆的面积,比如想到把圆分为几个部分来进行计算,一起讨论“怎样分才比较合适?”,找到利用圆周率来计算圆的面积的方法,这就是数学合作学习。
  二、数学课堂中“弱势个体”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从我任教两个九年级班(118人)抽样调查情况看,一个正常的班级中,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大致是按1∶3∶1正态分布的。以一个班额数为55人的班级来看,值得我们关注的“弱势个体”应该有11人左右。造成“弱势个体”的原因,经过调查分析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如智力发展的水平和同龄学生比相对滞后、造成学习困难的形成;二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欠妥,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受到挫折而造成的;三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到位等原因(如单亲家庭、农村留守儿童等),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造成的。
  三、转化数学课堂上“弱势个体”的策略
  1.对课堂教学中的“弱势个体”给予关爱
  作为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学生个体存在各方面的差异,由于学科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这种分化更大一些。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十分注重关爱这部分“弱势个体”。作为班主任,我了解到班内“弱势个体”之中有几位普通话较好,回答问题声音响亮,有读例题的机会就让他们充分展示,并及时给予表扬。周记书写较好的几个,就把一些简单练习的板演机会让给他们,这样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保护、自信心得到增强。在课堂上对“弱势个体”给予关爱,还体现在课堂评价上,要充分挖掘、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如果班上的“弱势个体”都喜欢你这个老师,都喜欢上数学课,那他们的转化就会“事半功倍”了。
  2.合作学习中给“弱势个体”机会
  由于教育理念的更新,现在的课堂上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索。为了使数学教学活动取得最佳效果,在合作探究中,我注重选用学生生活中的素材、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任务让学生去探究,这样可以尽可能地调动起“弱势个体”的学习兴趣。在自主学习中,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我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实行“123”六人合作小组教学模式,即一个优秀学生带两个中等学生和三个中下学生。优秀学生为组长,小组内讨论时各抒己见,全班汇报交流时则以中下学生为主要代表,中等学生适当补充,组长总结。长此以往,一种平等竞争,相互协作的自立学习的氛围就形成了,组内成员轻视“弱势个体”而导致他们不能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现象也就消除了,使他们由被动地“扮演角色”到主动地“进入角色”。
  3.在合作探究中对“弱势个体”给予照顾
  “弱势个体”因为种种原因,心理上常常感到自卑,他们由于反应较慢,往往在探究活动中经常出错,没有成效,作业完成情况也常常是不尽如人意,甚至照抄作业。这样,在教学中我就对学生的探究任务作了改进。根据“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我在教学中一般把探究任务分成A、B、C三个层次:A类,全班所有的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本任务;B类,全班大多数同学努力一下就可以完成的探究任务;C类,班上的少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应用拓展任务。对于班上的“弱势个体”,要求他们一定要完成A类任务,B类任务能完成多少就做多少,每有一点成功就给予表扬。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那么还可以完成附加题。这样,“弱势个体”也基本有成功的体验,另外,在“弱势个体”探究时适当进行指导、点拨,给他们以关心,使“弱势个体”能够“吃饱”,真正让他们体会到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果子的好处。
  4.课余加强对“弱势个体”个别辅导
  数学课堂上对“弱势个体”进行关注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课余时间要加强对他们的个别辅导,促使他们尽快、尽早地转化。个别辅导要从每个“弱势个体”的具体情况出发,对症下药。
  第一方面,注重对“弱势个体”的心理辅导。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观察、分析每位学生的具体表现,寻找机会,多和这些学生谈心,鼓励,用爱心、细心、热心、耐心,帮助他们和大家分享成功的喜悦。第二方面,加强对“弱势个体”的学习辅导。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习有一定的困难,课堂上的指点和照顾是十分必需的,在课后的个别辅导也是不可或缺的。平时的辅导,要采用提前教学或课后补习,让他们“笨鸟先飞”。这样,在课堂学习中,他们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学起来就轻松多了,也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天生我才必有用”,现在的“弱势个体”可能只是暂时的。作为一名班主任,一名数学教师,我们是在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终身学习数学的意识,而不是培养数学天才。因此,对那些因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数学课堂上的“弱势个体”,教师要更多地给予关爱,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为他们创造适合学习数学的天地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