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农牧区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习作教学

【作者】 杨玉娟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第二寄宿制小学



【正文】  习作是衡量学生语言素养的重要标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但一直以来在农牧区小学,习作都是语文教学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教师怕教习作,学生恐上习作课始终是语文教学中的普遍状态。那么如何克服消极因素,改变目前农牧区小学的习作教学现状呢?我想在此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同仁共同探讨。
  一、丰富习作选材,提高写作兴趣
  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和恰当的形式,写自己熟悉的事物,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怕写作,无非是因为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翻看学生的日常习作练习,我们会发现农牧区小学学生作文的一个通病:即事例缺乏新意,内容经常无病呻吟。“帮老奶奶过马路”“给老爷爷让座”“妈妈半夜背我上医院”等作文比比皆是。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对于日常生活观察不够细心所致。
  习作来源于生活,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缩影。那些读来生动的文章,无一不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息。实际上农牧区学生从小生活在天蓝草绿水清羊肥的自然环境中,这使得他们的见闻和生活体验虽然缺少城市的繁华喧嚣,但同样丰富多彩。“帮父母放牧”“采蘑菇”“给花牛挤奶”“下地割麦子”等等都可以是非常好的写作素材。所以在习作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选材,将作文内容和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自己身边熟悉的人或物写起,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尽量避免空话,套话,力求作文突出新意。“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出于心,源于生活,方可娓娓动人。
  二、加强基本功训练、做到文从字顺
  农牧区小学学生由于地理位置、家庭环境、民族语言等因素的影响,其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为困难。在日常习作练习中,学生的语句不通顺经常是语文教师批改作文时较为头疼的一个问题。我们也会经常看到很多口语甚至是方言出现在学生的习作本上,因此,在农牧区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为习作的文从字顺打好基础。例如:教师可以从日常造句、改病句、朗诵文段等练习入手,让学生学会用准确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当然,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是一个漫长而持久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之间。特别是对于农牧区学生而言,更需要教师耐心不懈的付出。
  三、掌握必要的细节写作技巧
  在农牧区小学学生的习作中,“你说”“我说”“他说”“大家说”的苍白对话式作文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这种过于直白的作文使得很多学生的习作陷入流水账的尴尬之中。很多语文教师也为此常头疼不已。所以在日常的习作教学中,教师非常有必要传授学生有关习作的细节描写技巧。比如我们在描写一个人物时,除了常用的语言描写外,还可以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环境描写等方法去丰富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叙述一件事情时,我们同样可以用这些描写方法去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得我们的作文可以更生动,更具有可读性。
  四、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习作完成之后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就是检查修改。但在日常的习作练习中,很多学生为了图方便,往往会省略这一个步骤。殊不知,我们只有在检查修改过程当中,才会发现很多习作上的问题。例如:错别字、病句、用词的恰当与否、语句文段是否出现重复、段与段之间是否衔接得当等等。一篇好的习作,离不开作者认真的检查修改。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时时督促学生养成检查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常常说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习作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牧区小学学生的学习现状与学习特点,决定了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学情,通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学生习作。探索出适合农牧区作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模式。这是每一个农牧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