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学生学会写“数学日记” 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方法
【作者】 黄国英
【机构】 广西那坡县百合乡清华村完小校
【正文】 在小学阶段,由于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实际联系不大,学生学了不能够充分的理解、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使得很多学生觉得数学枯燥无味,深奥无比,从而产生迫于无奈的厌学情绪,学不好数学。作为数学老师,就是要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厌学情绪,让他们由讨厌数学转变为喜欢数学。而要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这一门学科,就要千方百计引导他们对这一门学科产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老夫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今中外,一些杰出人物的成才经历也都与他们从小对各自的事业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关,如:牛顿、毕加索等。可见兴趣对学习是何等的重要了。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一再证明:如果学生对你所担任的学科产生了兴趣,那么你的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写“数学日记”是较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所谓“数学日记”,顾名思义,就是以写数学为内容的日记,但要教会学生写“数学日记”,可不是像平常日记那样“我手写我口”那么随意教的。要带着“任务”去找“目标”,要有个从“扶”到“放”的过程。
首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每教一个知识内容,都要千方百计捕捉到这一知识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从这些生活数学现象中提炼那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搬到课堂上。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就能越理解,自觉接纳的知识程度就越高。例如:“提数学问题”这一内容,在小学低年级算是个难点,课本里的例子学生比较生疏。我把它改成农村孩子都熟悉的青蛙吃害虫的例子:“大青蛙吃了36只害虫,小青蛙吃了20只害虫。”让学生就这一数学信息提相关的数学问题,由于学生对青蛙吃害虫这一现象很熟悉,其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在老师进一步引导下,很自然地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如:“大青蛙和小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害虫?”······这一课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课后,让学生仿照课上内容写数学日记,大部分学生都能拿出各自熟悉的内容编写,有的以不同果树的数量为内容编写;有的以鸡鸭牛马的数量为内容编写;有一位同学写道:“今天,数学老师布置我们回家写一篇数学日记,自己找数学信息,然后提数学问题。我回到家刚好看到爸爸妈妈正在搬木头,我数了数,仿照老师教的方法写了下来:爸爸搬了21根木头,妈妈搬了13根木头。(1)爸爸和妈妈一共搬了多少根木头?(2)爸爸比妈妈多搬了多少根木头?”
这就是“扶”的过程。要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慢慢地,学生渐渐地形成了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现象的习惯,这时,老师就可以上完一个内容给学生一个“任务”,放手让他们去找“目标”了。
其次是让学生在写数学日记的过程中尝到“快乐”的甜头。儿童正式进入小学以后,学习任务比在幼儿园重了许多,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使得他们的智力和身心受到抑制。这时,如果教师能把强制性的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那学生就会乐意接受。同理,要让学生乐意接受写“数学日记”,教师就应该以鼓励为主,常常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只要他们有了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要及时肯定,给予鼓励,哪怕是奖励一片纸质的小星星,或是在作业本里敲上一枚象征小红旗的印章,甚至是某一瞬间报以赞许的目光,都会使他们感到莫大的喜悦和鼓舞,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教师在课堂上无论是在布置还是在讲评,都要以快乐情绪为操作点来开展,使学生乐在其中。这样,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就会充满了好奇心,渐渐地产生兴趣。
当学生不在把写“数学日记”当成一种学习负担而是把它当成一种兴趣爱好时,就会自觉地把它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此时,他们就会感悟到:数学是现实的、有用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离不开数学,从而立下学好数学的志向。同时,写数学日记不仅给学生在“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搭上了桥梁,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老夫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今中外,一些杰出人物的成才经历也都与他们从小对各自的事业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关,如:牛顿、毕加索等。可见兴趣对学习是何等的重要了。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一再证明:如果学生对你所担任的学科产生了兴趣,那么你的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写“数学日记”是较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所谓“数学日记”,顾名思义,就是以写数学为内容的日记,但要教会学生写“数学日记”,可不是像平常日记那样“我手写我口”那么随意教的。要带着“任务”去找“目标”,要有个从“扶”到“放”的过程。
首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每教一个知识内容,都要千方百计捕捉到这一知识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从这些生活数学现象中提炼那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搬到课堂上。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就能越理解,自觉接纳的知识程度就越高。例如:“提数学问题”这一内容,在小学低年级算是个难点,课本里的例子学生比较生疏。我把它改成农村孩子都熟悉的青蛙吃害虫的例子:“大青蛙吃了36只害虫,小青蛙吃了20只害虫。”让学生就这一数学信息提相关的数学问题,由于学生对青蛙吃害虫这一现象很熟悉,其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在老师进一步引导下,很自然地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如:“大青蛙和小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害虫?”······这一课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课后,让学生仿照课上内容写数学日记,大部分学生都能拿出各自熟悉的内容编写,有的以不同果树的数量为内容编写;有的以鸡鸭牛马的数量为内容编写;有一位同学写道:“今天,数学老师布置我们回家写一篇数学日记,自己找数学信息,然后提数学问题。我回到家刚好看到爸爸妈妈正在搬木头,我数了数,仿照老师教的方法写了下来:爸爸搬了21根木头,妈妈搬了13根木头。(1)爸爸和妈妈一共搬了多少根木头?(2)爸爸比妈妈多搬了多少根木头?”
这就是“扶”的过程。要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慢慢地,学生渐渐地形成了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现象的习惯,这时,老师就可以上完一个内容给学生一个“任务”,放手让他们去找“目标”了。
其次是让学生在写数学日记的过程中尝到“快乐”的甜头。儿童正式进入小学以后,学习任务比在幼儿园重了许多,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使得他们的智力和身心受到抑制。这时,如果教师能把强制性的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那学生就会乐意接受。同理,要让学生乐意接受写“数学日记”,教师就应该以鼓励为主,常常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只要他们有了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要及时肯定,给予鼓励,哪怕是奖励一片纸质的小星星,或是在作业本里敲上一枚象征小红旗的印章,甚至是某一瞬间报以赞许的目光,都会使他们感到莫大的喜悦和鼓舞,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教师在课堂上无论是在布置还是在讲评,都要以快乐情绪为操作点来开展,使学生乐在其中。这样,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就会充满了好奇心,渐渐地产生兴趣。
当学生不在把写“数学日记”当成一种学习负担而是把它当成一种兴趣爱好时,就会自觉地把它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此时,他们就会感悟到:数学是现实的、有用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离不开数学,从而立下学好数学的志向。同时,写数学日记不仅给学生在“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搭上了桥梁,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