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用经典诗文引领班级文化建设

【作者】 陈艳荣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第一小学



【正文】  【摘 要】 经典诗词文化的传承除了依托课内的学习,更需要的是“春风化雨”般的深入。在班级的管理和建设中融入诗词的学习,用诗词文化引领班级文化的建设,不仅可以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更能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使学生终生受益。
  【关键词】 经典诗词文化;民族文化;班级建设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不但创造出了辉煌的物质文明成果,而且创造出了灿烂的精神文明之花。习近平总书记独具个性的“习语”风格极具魅力,这就是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资源的兼收并蓄,我们不仅可以从“习语”中感受习近平的“诗词情缘”,更能感受到他对青少年一代的殷切希望。
  如何把经典诗词文化“嵌在学生的脑子里”呢?笔者认为,不仅要依托课本的学习,更多的是潜移默化地传承,在班级氛围中巧用经典诗文引领,学习中华优秀的文化内涵,学习做人,学习处事,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使其终身受益。
  一、用经典诗文,拨动学生的心弦
  1、设立“诗词角”,积攒诗词的储备量。
  设立“诗词角”,每周安排一名学生推荐诗词,将推荐诗词张贴于诗词角中,以便集体诵吟经典。学生每背会一首古诗词文, 就可以存入自己的“古诗词文银行 ”(即古诗文摘录本上),以此增添成功感,达到一定级别还可以获得“诗词达人”的荣誉称号及获得相关奖励。
  2、增加诗词的画面感,促进学生意义理解。
  许多诗词画面感十足,如若直接让学生背诵,恐有困难,那么就可借用多媒体中鲜艳的色彩、 典雅的音乐, 把古诗中描绘的意境直接呈现在孩子们眼前, 形成视觉、 听觉上的强烈刺激,一边欣赏风景, 一边吟诵古诗。 如几只引颈高歌的白鹅, 孩子们快乐地吟道“鹅, 鹅, 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枝探出围墙的红杏, 学生迫不及待地背出“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看到含苞欲放的荷花,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在班级中,也可以开展诸如“诗配画”、“诗词手抄报”的活动,让学生将对诗词的理解画入到图画文字之中。“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是儿童指望月亮的猜测;“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是孩童瞒着大人池上采莲的天真。
  同时也可以将古诗词带入到生活实景中去:春天,看见了小草沾雨后朦胧的景象,我们想到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看见几个孩童放风筝,想到了“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样,我们用生活验证经典诗词,唤醒了沉睡中的文字,还原了诗词美妙的意境。总之,传统诗词文化和孩子的生活编织在一起, 融为一体, 经典诗词就沉淀在孩子们的心里。 
  3、环境的设置,让经典深入人心。
  班级建设中, “图书角”、“植物角”、“劳动角”也应具备文化气息,让学生悄无声息地学诗词、学做人。
  二、以经典诗文,启迪学生智慧
  1、巧用诗词意象,树立精神内涵。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承载着人们的思想与性情,特定的意象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气息。例如: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四君子多有称颂,也约定俗成了其间的诗词文化及各自象征的意义。在班级环境中,悬挂梅兰竹菊的诗配图片,让学生通过背诵“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了解梅花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品格;通过背诵“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解析兰花疏远污浊的政治,来保全自己美好品格的品质;通过背诵“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体味竹子象征的不同流俗的高雅人士;通过背诵“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感受菊花傲霜斗雪的精神。
  班级文化的精神核心就可以在“四君子”中确定。例如以“梅”文化为核心的班级:确立一首班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提炼出“梅文化”的班训:(数)团结一心(凌寒)坚忍不拔(暗香)默默奉献。?
  2、将诗词传承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在五千年文明史中,历代诗人留下了众多为人赞叹的诗句,今天读来亦让人赞叹。好的诗文之所以能够传承,除了古诗词本身的音律美、格式美的国学知识之外,也有审美情趣和精神气节之美。学生在重复不断的诵读中,能感受诗人的情怀和意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用典型的细节,表达对农民的同情、怜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的语言浑然天成,爱国之情深挚强烈;“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语言质朴,却直抒鄙薄流俗、孤芳自赏之品。诗人的诗风诗骨在反复诵读中得到了传递,也让诵读者时而领略山河之美,时而心灵飞翔,百感交集,这就是经典,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
  其实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学习的是文化的延伸。例如:引导学生去挖掘隐藏在古诗背后的中国民间神话故事、传统节日的习俗内涵;从古诗词分类的角度去找找“送别”、“思乡”、“爱国”等话题,既让学生了解这一类诗的特点,又引导学生从宏观上看古诗,培养他们的古诗知识建构能力。
  “花香何及书香远,美味怎比诗味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来积累的瑰宝,经典诗文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在勉励中小学生时说,“诗歌的好处是不分年龄、职业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坚持下去,就能提升自己。读诗是有好处的,这种好处不是为了就业,也不是为了拿奖,就是升华自己,增添情趣。” 就目前而言,学校成了传承经典的主要阵地,那么就让我们从不断的诵读开始,温故而知新,通过对中华经典的温情沉浸和敬意培育,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参考文献:
  [1]《科教文汇》2015年6月(上)《深化国学经典教育 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张全地  张桂秀
  [2]《中小学教育》2018年1月总第302期《例谈小学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龚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