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试析小学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作者】 祁 明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城北九年一贯制学校



【正文】  【摘 要】 运用问卷调查法及文献资料法,论述了学校体育教育对心得健康的作用,提出了学校体育改革重在改变教育观念,提倡身心健康并重;提倡教师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重视教学中教材的选择;坚持体育锻炼的适量性;泊发积极情绪,使学生在运动中得到快乐等建议,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这对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健康教育;心理适应

  教育部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素质不仅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它素质(如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此,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新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许多关于小学心理问题的调查报告都已表明,很多心理问题趋于严重,近年发生的一些恶性事件,如学生之间打架杀人、学生杀母案、还有很多学生的厌学逃学现象等,这些现象都与我们小学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成长发展出轨有直接关系。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有效的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心理状态,消除紧张情绪。
  我们小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占6%的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些学生经不起一点挫折、受不得一点委屈,心胸狭窄、意志薄弱,不善于和他人交往,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离家出走,甚至轻生自杀。造成这些严重后果的原因,除了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因素外,与学校的“应试”教育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等因素不无关系;同时,与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有关。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二、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的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学生、家长、学校乃至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运用文献资料分析了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及类型,阐述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认为体育运动不仅能够改善学生的机体健康善,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治疗学生的心理疾病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有人曾以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为对象,通过学生的教师与父母的评价,研究运动技能好的儿童和运动技能差的儿童的适应能力。他们发现,运动技能好的儿童适应能力较强,活动表现得积极,处理问题冷静、办法多,人际关系协调,容易与人合作,而运动技能差的儿童,则适应能力较差,做事胆怯畏缩,紧张消极,孤僻而不合群,其他研究者对幼儿、初高中以及大学生所做的调查,得出大致相同的情况,运动技能好的学生在集体中有威信,容易获得同伴的承认和尊敬。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应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针对体育这一特殊的教育形式在教学中应如何实施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 
  1、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素质是自身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个人精神面貌、性格的形成、综合素养的提高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帮助其培养一定的心理随能力和自信心。此外,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渗透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的,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性格和心理情况都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主动地调整受教育方面的教学途径能有效地减少学生的被动接受和排斥感,进面协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2、体验快乐,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看作是启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他要求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闪光点”,我们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各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各我在“助跑几步单脚跳起用头或手触摸悬挂物”的教学中,悬挂了几个不同的高度,让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素质触摸到一定的高度,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获得成功;又如我在快速跑考核中,根据学生奔跑速度的不同划分出不同的标准,让每个学生都充满了自信。
  3、根据学生学理健康现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是多方面的,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基础差,或者学习动作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总觉得自己即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它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的缩脚,结果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它学生的注意,爱表现自己,遇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失败的阴影会使其背上学生的心理包袱,以后,即使自己能做的练习,也不敢表现自己,怕万一失败而被其它同学讥笑,被人看不起等。教师只有通过广泛细致深入的心理调查,参照学生生理健康的实际,才能有效地确定具体教育目标,有了目标,就能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
  综上所述,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课堂教学活动。学科教学既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它摆脱了人们生理健康观的束缚,确立了生理、心理、社会相结合的多维健康观,反映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深刻地揭示了健康的内涵。并且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雪琴《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1998.5
  [2]周成林 《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1997.5
  [3]《体育心理学》
  [4]《中国学校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