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议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作者】 吴中祥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梅铺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正文】  【摘 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是我国一直坚守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而且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语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一直是教育界重点研究课题。在本文探究中,从当下初中语文教学角度出发,分析如何实现传统文化渗透,为其他学者提供理论借鉴依据。
  【关键词】 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渗透

  传统文化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瑰宝,是从长期生活经验中积累总结来的,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和导向功能。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强化学生民族认同感,提升人文素质,增加知识储备。部编版初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像忧国忧民、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人合一、天人协调的和谐精神等,这些都是语文教学中可挖掘的宝贵资源,教师要结合新课标教学目标,实施针对性教学措施,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功能。
  一、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
  首先从两者关系来看,传统文化是语文学科的根与魂。语文可以看作“国语”与“国文”的统一体,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语文教育可以追溯到古代,那个时候并没有“语文”概念,主要是背诵名家经典著作。通过诗、词、曲、赋等语言形式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甚至有些文学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像《诗经》《论语》、唐诗、宋词等,涵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从古代延伸到近代语文,又出现了散文集、小说等,揭露当下社会背景的同时,宣扬一种人文精神。
  其次从传播方式来看,初中语文教学是传统文化的传播工具。语文本身具有很明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教材中涵盖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而且近几年语文教材在编著上增加了传统文化内容,拓展了知识量。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将文化底蕴扎根心底。另外,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组织,学生会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加上课外《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宣传,更强化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继承。
  二、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挖掘语文教材,传授传统文化内容
  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传统文化的渗透,每一单元每一篇课文都包含丰富的文化元素,尤其是经典著作,更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底蕴。作为一线语文教学工作者,需要吃透教材,从课文中挖掘文化精髓,选择关键环节进行渗透,实现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比如进行字词教学时,引入汉字形体美,了解汉字文化;进行内容教学时,渗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神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为例,文章以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等人从困境中艰难崛起的叙述为开头,用来说明接下来阐述的成才观“故天将降……增益其所不能”。实践过程中挖掘可塑造的精神元素,让学生了解孟子“知人论世”的主要思想。将生活中遇到的苦难看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基石,增强应对挫折的勇气和自信,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营造课堂文化氛围,感受传统文化意蕴
  课堂氛围一直是教学过程的催化剂,能够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从听、说、读、写几方面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带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意蕴。比如学习《诗经·关雎》时,选择在网络上寻找优秀的名家朗读,将相关视频投放到屏幕上,先通过听感受诗经中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过程,先是得不到“淑女”心里苦恼,睡不着觉;得到后开心地让人奏乐庆祝,以此让“淑女”快乐的全过程。然后再分组有感情朗诵,体会“君子”在追求“淑女”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感悟古代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这样将听、读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诗词、文言文的蕴意。之后让学生试着用诗词的方式写一段爱情表白,描写对方姿态、气质、言语和自己心理变化过程等。学生会发现此种方式在情意表达上显得更加含蓄、婉转,相比直接用白话文进行表达更具有韵味。不仅感叹到古代伟人的语言智慧和文采,真正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整节课堂都是在古风古韵中进行,渲染了教学氛围,加强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三)与时代接轨,将传统文化推向国际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是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精神基础。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联系日益密切,多元化文化发展已经成为一大趋势,速度也会越来越快。而我们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对社会精神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古今结合,同时还要“知己知彼”,时刻关注外来文化,让学生学习到好的文化成分,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引进外来文化,为中国文化发展注入新生力量,使其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影响性和互融性。这样一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会显得古板、保守,更具有开放性、时代性。
  结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人们智慧结晶,是民族的瑰宝、精神的象征。语文作为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载体,一定要发挥实质性作用。教师需要擦亮眼睛,用心研究教材,营造传统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与时代接轨,将传统文化推向国际,增强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实现传统文化的完美渗透。
  参考文献:
  [1]梁丽斌.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J].汉字文化,2019(06):100-101.
  [2]陈海涛.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中国民族博览,2018(08):84-85.
  [3]钟剑连.文明长久 渊源传承——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