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活动开展研究

【作者】 张 萍

【机构】 四川省冕宁县河边镇长缨小学校



【正文】  【摘 要】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社会经验可以说处于零基础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专注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开展合适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可以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数学课堂上需要让学生更好地解放“天性”,利用小学生“跳跃的思维”引导他们学习数学,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以问题情景的教学模式,增强其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举一反三”,提高其数学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活动开展策略

  核心素养意指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教育中,逐步获取社会生存的能力以及个人发展必须具备的素质。其涵盖了孩子们的知识、技巧、感情、价值观等诸多层面,可以说是一个综合体。对于当下数学来说,其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这是教学中必须要予以重视的主要内容,如果数学教学一味的强调知识的获取,对于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不加关注,那么教学的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1、利用信息技术,增强课堂趣味性
  针对教学方法落后这一点,教师可以利用现在正越来越被普遍应用的信息技术来解决。信息技术能提供给教师更大的资源库,让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集到各种有助于教学的有趣内容,通过图片、音乐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能够立体地学习数学知识,同时也避免了教师一个人反复讲会引发厌恶的麻烦。此外,信息技术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延长了教师的备课时间。教师可以在课下有充分的时间先行制作好课件,然后再进行课堂教学,缓解了黑板板书所带来的课堂教学中过于紧迫的节奏,也给那些有趣的教学辅助内容腾出来了时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一些相关的动画视频或者进行一些相关小游戏的方式来达到营造有趣课堂氛围的目的。
  2、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学习知识,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将数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理解。教师应尽量将教学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核心素养是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与指导。教师要找到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差异,对学生进行认知上的指导与教学。例如,在学习“加减法”时,数学课本上有这样的问题:香蕉三块钱一斤,苹果五块钱一斤,如果你去买一斤香蕉与一斤苹果,需要花多少钱?这样的问题在生活中往往会变成:妈妈给你20块钱,让你去买喜欢吃的零食,你会怎么用这些钱来满足愿望呢?这就是数学课本与生活中真实场景的区别,所以在营造教学环境时,教师要让课堂尽可能地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参与实践活动,感受数学知识的内涵
  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实践活动的参与,帮助学生形成形象的、具体的认识,这样更有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让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比如在《千米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围着学校的操场走2圈半,让学生对1千米的长度有具体的感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1千米的体会,学生大部分认为1千米很长很长,走完1千米比较累,通过学生的经历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量感;其次,教师结合本地区的交通和建筑物,给学生画出城区主干道的地图,并用牌子将各个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标出,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图形,能够直观得出“1千米”就是“1000米”,也就是10个100米,100个10米……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1千米的量感,并能够结合以往米的知识,构建起二者之间直接的联系;再次,在学生对1千米有了理性认识以后,让学生说说如何在实践中估计1千米的距离,如从哪里走到哪里是1千米?学生有的认为可以测量一下一步的距离,然后通过步数来估计1千米的距离;有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步行、骑自行车、汽车等的速度和时间来估计1千米的距离,通过活动让学生从多方面感知1千米的实际距离;最后,开展手拉手活动,让学生10个人手拉手站成一排,通过测量得出10个人手拉手的距离正好是10米,因此对1千米的距离进行推测,每增加一个人,距离就增加1米,那么1000个小朋友手拉手的距离就是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对千米长度的认识。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能够从亲自走、地图看、工具测量和手拉手等具体活动中对1千米有形象、直观的认识,既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也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正确、灵活地运用知识,拉近知识和实践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4、积极进行课后总结反思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反思、总结和感悟,尤其是在灵活应用数学概念的本质以及数学思维方面,只有反思才能够将数学知识进一步的内化。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练习进行反思。随堂练习是检测学生在本节课内容中掌握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学生在习题中体现的一些问题可以充分地反馈学生在知识点上存在的误区,通过让学生总结和反思出现的错误而提升相关概念的本质属性,形成自身的思维方式,从而有效地弥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进行反思,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学生之间能够进行自主互评,在反思中强化对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教师还要积极地鼓励学生敢于面对学习中的挫折和困难,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同时,完善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必须要以核心素养的提升为指导,从而使得教学更贴近于学生的内心需要,同时也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能够拓展学生的想象思维与结构思维,做到以生为主,在课堂中进行良性互动,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使课堂绽放新活力。
  参考文献:
  [1]盛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8):5-8.
  [2]王艳辉.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之研究[J].新课程(上),2017(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