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作者】 周景全
【机构】 陕西洋县贯溪初级中学
【正文】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的核心,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事实告诉我们:学生的潜能确实是不可估量的,只要教师重视并提供学生发挥潜能的空间并给予指导,他们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发展和提高。下面结合实践探讨一下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观察实践,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的形成是需要经过观察、推理、验证推广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思想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如在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在课前先让每桌准备一张圆。在课上先给学生提出问题:运动的圆与直线可能有几个交点?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演示。学生们在操作中积极性很高,同桌两人一边演示一边交流。大部分同学演示完毕,先找一组学生根据自己的演示说出结论,不足之处再找其他学生补充完善,最后多数学生都同意有三种情况并得出结论。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接受知识,而应在体验、领悟和创造中学习。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和动口交流,由外到内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经验。在与原有认知、经验的相互作用中充实丰富和创新自己的知识、经验。从而使自己得到持续发展的机会。
二、开拓解题思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维思考,对同一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提出多种解决方法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在教“统计”时,出了一道这样的思考题:一次科技知识竞赛两组学生成绩统计如下:已经算得两个组的平均分都是80分,请你根据所学过的统计知识,进一步判断这两个组这次竞赛中成绩谁优谁次,并说明理由。此题是统计初步应用题。要正确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审好题,抓住“根据所学过的统计知识来判断谁优谁次”去进行必要的计算评估,经过启发引导,大多数学生能从众数、中位数、方差等几个角度去分析。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图表中的数据,从高分这个角度去分析,至此,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此题的解法。
三、善于求异,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新问题,而且要乐于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这自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唯书、不唯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在可疑处求疑,还应从无疑处求疑。教师要启发诱导学生积极的提问题,即使他们所提的问题不全面或有错误,教师也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切不可轻易的扼杀学生提出问题的那一点热情。这里要求教师做到:研究问题时鼓励学生要有独到见解;解决问题时鼓励学生另辟蹊径;讲解之后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生争论时要鼓励学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四、归纳总结,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做出概括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综合归纳并作出结论。对于法则公式、定理等规律性知识的教学注意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给学生,也不忙于将结论应用于解决数学问题,而是重视引导学生发现结论推导结论,使他们从中受到一次如何去探究问题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的训练。在教学中,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尤其在讲利润问题时学生们接受起来较难。在讲课时先给学生引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小明进了一箱冰块40个,进价每个0.2元,售价是每个0.5元,一天全部卖完,问小明获得利润是多少?这是一个小学生的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应该是非常简单的问题。学生们应该都会回答。笔者进一步提问:问题中的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这几个量是什么关系?让学生们合作交流得出答案: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学生们理解这个简单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后,再出示例题:某商场销售一批名牌衬衫,现在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为了扩大销售量增加盈利,经调查发现,如果这种衬衫的售价每降低一元,那么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商场若要平均每天盈利1200元,每件衬衫应降价多少元?这是一个有关销售利润的问题,现实性很强,是近年中考比较热点的问题,此类题关键是利用公式: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经过点拨,学生们就能自己列式。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讲错,激发学生质疑、争议,提出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并大力的表扬表现好的学生。这样学生敢于大胆的独立思考问题,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进行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五、精选变式练习,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的熟练程度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准则。通过练习可以检验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程度。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表现在解题的灵活性与准确性的程度上。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其达到一定的速度和准确性,就必须多进行相关的题型训练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若题目过多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使学生感到压力过大不能完成任务而感到厌倦;题目不足会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运用知识不够自如,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方法是:精选变式练习。所谓变式练习就是在变化中求不变,万变不离其宗。通过训练可使学生从中获得概括的知识,增强了应变和概括能力,从而达到了提高训练效率的目的,变式练习同样有利于提高训练效果,同时也是加强双边活动的有效途径之一。精选变式练习是克服题海战术的有效途径,能改变过去的示范、模仿、练习的单一模式,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同时变式练习的本身也是一种设疑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方法,变式练习既能把所学知识充分系统的运用,又能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一、观察实践,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的形成是需要经过观察、推理、验证推广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思想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如在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在课前先让每桌准备一张圆。在课上先给学生提出问题:运动的圆与直线可能有几个交点?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演示。学生们在操作中积极性很高,同桌两人一边演示一边交流。大部分同学演示完毕,先找一组学生根据自己的演示说出结论,不足之处再找其他学生补充完善,最后多数学生都同意有三种情况并得出结论。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接受知识,而应在体验、领悟和创造中学习。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和动口交流,由外到内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经验。在与原有认知、经验的相互作用中充实丰富和创新自己的知识、经验。从而使自己得到持续发展的机会。
二、开拓解题思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维思考,对同一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提出多种解决方法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在教“统计”时,出了一道这样的思考题:一次科技知识竞赛两组学生成绩统计如下:已经算得两个组的平均分都是80分,请你根据所学过的统计知识,进一步判断这两个组这次竞赛中成绩谁优谁次,并说明理由。此题是统计初步应用题。要正确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审好题,抓住“根据所学过的统计知识来判断谁优谁次”去进行必要的计算评估,经过启发引导,大多数学生能从众数、中位数、方差等几个角度去分析。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图表中的数据,从高分这个角度去分析,至此,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此题的解法。
三、善于求异,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新问题,而且要乐于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这自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唯书、不唯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在可疑处求疑,还应从无疑处求疑。教师要启发诱导学生积极的提问题,即使他们所提的问题不全面或有错误,教师也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切不可轻易的扼杀学生提出问题的那一点热情。这里要求教师做到:研究问题时鼓励学生要有独到见解;解决问题时鼓励学生另辟蹊径;讲解之后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生争论时要鼓励学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四、归纳总结,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做出概括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综合归纳并作出结论。对于法则公式、定理等规律性知识的教学注意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给学生,也不忙于将结论应用于解决数学问题,而是重视引导学生发现结论推导结论,使他们从中受到一次如何去探究问题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的训练。在教学中,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尤其在讲利润问题时学生们接受起来较难。在讲课时先给学生引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小明进了一箱冰块40个,进价每个0.2元,售价是每个0.5元,一天全部卖完,问小明获得利润是多少?这是一个小学生的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应该是非常简单的问题。学生们应该都会回答。笔者进一步提问:问题中的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这几个量是什么关系?让学生们合作交流得出答案: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学生们理解这个简单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后,再出示例题:某商场销售一批名牌衬衫,现在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为了扩大销售量增加盈利,经调查发现,如果这种衬衫的售价每降低一元,那么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商场若要平均每天盈利1200元,每件衬衫应降价多少元?这是一个有关销售利润的问题,现实性很强,是近年中考比较热点的问题,此类题关键是利用公式: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经过点拨,学生们就能自己列式。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讲错,激发学生质疑、争议,提出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并大力的表扬表现好的学生。这样学生敢于大胆的独立思考问题,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进行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五、精选变式练习,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的熟练程度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准则。通过练习可以检验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程度。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表现在解题的灵活性与准确性的程度上。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其达到一定的速度和准确性,就必须多进行相关的题型训练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若题目过多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使学生感到压力过大不能完成任务而感到厌倦;题目不足会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运用知识不够自如,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方法是:精选变式练习。所谓变式练习就是在变化中求不变,万变不离其宗。通过训练可使学生从中获得概括的知识,增强了应变和概括能力,从而达到了提高训练效率的目的,变式练习同样有利于提高训练效果,同时也是加强双边活动的有效途径之一。精选变式练习是克服题海战术的有效途径,能改变过去的示范、模仿、练习的单一模式,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同时变式练习的本身也是一种设疑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方法,变式练习既能把所学知识充分系统的运用,又能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