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四个注意

【作者】 古 军

【机构】 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第一中学校



【正文】  谈到高中语文教学,一般老师都讲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容易做到,但做到以纲为纲却是有一定难度的。大纲虽然明显提出了教学目的和要求,但实现这个目的和要求却非易事,必须开动脑筋,下一番功夫抓素质教育才行。下面浅谈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一、注意四种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教语文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基本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大纲对每一学段、每一年级都有具体要求,这就告诉我们这四种能力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切实注意这四种能力的训练,还应该有意识地把这四种能力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课堂提问就是一种听说或者读说结合的训练,课文后“思考和练习”的设计也注意到了这类结合。仅此还不够,课堂提向针对课文中的问题,学生只能简述,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发表言论的机会,课后练习的设计,有的题目不一定符合你所带班级的实际。因此,教师还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设计切实可行的训练方式。例如我在教《义理.考据.辞章》这篇课文时,考虑到此文是讲写作方法的,应和写作结合起来。当时正值亚运会开幕前夕,于是我让学生运用刚刚学过的写作知识,以“承办亚运“为中心写一讲演稿,以备参加“迎亚运主题演讲会”。为了搞好演讲,结合单元知识,在演讲之前,对学生作了必要的指导。为了让大多数的同学参与活动,除了每小组推选一、二名演讲者外,挑选一部分学生组成裁判团配合老师给演讲者评分。评分采用电视上有奖竞赛的形式,当场亮分,当场颁奖。学生积极参与,兴趣很浓。这样做不但把读写结合起来,而且把说话训练也结合起来了,一石多鸟,收效很好。
  小说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文体。我教小说单元的时候,在学生充分阅读之后,开展课堂讨论,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到艺术手法、主题思想等方面深人探讨。然后让学生用书面表达自己对小说中某个人物、某种艺术手法及主题的看法。
  听说读写的训练,每课可以有一个侧重点但并不都搞单项训练,有时几项活动编成系列训练,收效会好一些。听说读写的训练程序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设计。
  二、注意对课本内容的扩展和延伸
  课本是以固定的形式和内容出现在学生面前的,在丰富的语言材料面前无疑是有局限性的。为了丰富课本内容,必须注意对课本内容的扩展与延伸。
  1. 容量的扩展。有的课文属于节选,为了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有利于对课文深人掌握,可以在课堂补充删去的情节。例如在上《阿Q正传》的时候,可以简略地介绍前六章的内容,以利于学生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就课文分析了阿Q的性格特点之后,再补充第九章《大团圆》的内容,以利于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况且这样做,也能激发学生读原著的兴趣。课文中涉及到的人或事也可以适当向学生介绍。比如《内蒙访古》中提到昭君出塞一-事,可以介绍一点有关王昭君的诗句和轶事.鲁迅作品中提到梁实秋、林语堂,也可适当介绍一点梁实秋和林语堂的人品和作品。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理解作品,也使学生消除“门户之见”,学会全面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某一文体、某一文学样式开讲之前还可以开一专题讲座,让学生对这一方面知识有一个概观。比如上小说单元之前,可以开《小说创作漫谈》,简介小说创作的历史、现状和前景以及小说创作的一般常识。
  2. 在教学中引人相关作品比较阅读。在教学中引入相关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往往能收到特殊的效果,学生不但不感到负担加重而且颇感兴趣。若把印发的相关作品设计成阅读练习,效果更佳。比如在学习苏洵的《六国论》后引入苏辙的《六国论》,在学习巴金的《灯》后引入柯瓦连科的《灯光》,可以使学生懂得同一题材可以从不同角度立论,并且都能写出好文章。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后可以引人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在学习《信陵君窃符求赵》之后,可以引入《信陵君救赵论》。(见《古文观止》),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从反调文章中吸取精华。
  3. 对课文思想内容适当延伸。学生学习课文往往只能就事论事去评论是非,不能从更广阔的背景中去考察,不能自觉地联系生活,这就要适当的引导。比如,学习《孔雀东南飞》一课后,焦刘双双殉情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学生能够理解,也应该有这样的认识。但这种现象毕竟是一种自杀现象,鉴于当今青年男女为婚姻或其它问题自杀的事情时有发生,就此深人地剖析一下自杀这一社会现象还是有必要的。“文学是生活的教科书”,青年在阅读文学作品中,由于经验不足,走人误区,不是没有先例。高中学生尚未真正成熟,若是今后生活中遇到麻烦,效仿焦刘,我们岂不成了教唆人自杀的罪人?再比如,在学习《毛遂自荐》之后,可以让学生讨论中学生要不要表现自我,怎样表现自己,以提高对表现自我的认识。
  以中只是举了几例,略作归纳。总之,只要这样做了,语文老师就拥有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语文课也不再如某些同(下转第57页)(上接第58页)学所认为的“枯燥无味”。
  三、注意引进生动活泼的现实材料
  一些同学的作文尽是些陈词滥调,没有新鲜感。比如:一说勤奋成才就是陈景润等;一谈老师就是像蜡烛,照亮别人灭自己;一联系自己就是没有好好学习,对不起父母。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发展的。勤奋成才的例子并非陈景润之后就“后继无人”,老师也并非照亮别人之后只是毁灭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中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并非只是学习书本,还有其它。
  平时学生的时间多用在学习课本上,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当教师的应该注意收集电视、广播、杂志、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引进课堂。有时把这些作为语言材料进行分析,有时可以设计成练习。例如有一次聚餐时,朋友把全场的酒杯都放到我面前,说叫做“借广场”,在讲修辞时,我就叫学生分析这种说法的修辞手法。从《演讲与口才》上看到一篇《张顺秀杀夫》一案辩护词后,我让学生根据辩护词提供的线索构思杀夫的情节,分析杀夫的原因(①其夫嫌其不生儿子,对其虐待.②张不知用法律保护自己)。有一次一位老师的新自行车被人用破自行车换走了。我就借这件事编了一个作文系列训练:先写一个失物报告,再写一个自行车换走又找回来的故事,最后写一个短评。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只有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显示它的实用性。只有把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引人课堂,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是基础工具。
  四、注意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利用班级或学校组织的活动。
  每年都有几个重大的节日,如“五一”、“五四”、“十一”、“元旦”等。在节日到来之前,语文教师应抓住时机认真督促、辅导学生参加各种报告会、演讲会、朗诵会。认真帮助学生办好各种墙报、板报、刊物。
  语文老师应该在所带的班级成立课外语文小组。这样做,不但能使爱好语文的同学有长足的进步,也能带动全班同学的语文学习。我曾经在班级成立文学社,让学生自已设计版面、自己组织材料、自己撰文编刊。文学社办得红火的时候曾经形成跨班级的组织。有一次学校开运动会,我组织学生现场采访、写稿,文学社的同学戴上“通讯员”的胸章,奔来奔去,兴趣很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