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冯 龙
【机构】 新疆霍城县三道河乡中心学校
【正文】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初中美术是一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初中生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美术课程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也明显提高,非常适合学习美术。因此,教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应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美术教学工作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兴趣教学法;初中美术教学;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国家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养,这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共识。其中美术教育作为其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人文素质与美术修养的培养与提高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为此,当前我国中小学中普遍开设美术课程,加强对学生基本绘画能力的培养,但在地方初中美术教学中,由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达到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的目的。
1、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兴趣教学法的重要性
1.1美术教学理论的不断深化
经过科学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右半脑可以通过美术学习得到有效的锻炼,所以美术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但是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大多数的初中美术老师都更为看重学生绘画的手法和技巧,往往却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严重的是会导致学生对美术产生厌烦心理。然而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兴趣教学法,不仅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们学习美术的热情,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美术的动力,从而进一步将初中美术教学理论进行深化,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初中美术教学的发展。
1.2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断加深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初中美术并不受太多的重视。在大多数初中美术教学课堂上,都是以老师为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往往都会处在被动的地位,这是导致学生学习美术效率不高的一个重大因素。然而兴趣教学法的教学中心是学生并不是老师,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们学习的自信心。在初中美术课堂的教学环节中,美术老师对学生的引导格外关注,这样不仅能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进一步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而且还会帮助老师更为全面的了解学生,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课堂的实施和发展。由此可见,美术教学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不断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进一步提升初中美术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兴趣教学法的策略
2.1应用问题进行导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带着问题进行课程导入,促使学生更快进入学习状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要充分了解教学内容,从中提出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之中。问题引导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主要充当引导者的深入,更注重学生主体的发挥,实现对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进行准确的定位,对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然,在问题提出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问题提出的合理性、有效性,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出问题,同时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保证所提出的问题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再适当加入一些趣味性教学元素,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个性化差异提出问题,对增强后进生学习的自信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更有利于分散优等生的学习思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
2.2对经典作品进行品鉴,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一个初学者对经典作品的品鉴,可以逐步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对优秀作品的选择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中所展示的照片,由于作品在经过缩小处理后,其内容和细节会受到篇幅影响,难以将作品的精髓与内涵深刻的表达出来,对欣赏者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尤其是对于一些立体美术作品而言,如服装上的绘画工艺或刺绣则会变成平面图形,难以展现出作品的质感与层次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媒体技术来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品鉴,或是到美术艺术馆中进行参观,增强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悟。通常一个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仅体现出画家高超的绘画技术,也是时代特征和意象的体现,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人们通过视觉、知识与经验来对美术作品加以品鉴,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审美享受,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传达出一种精神力量,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例如,我国著名作品《清明上河图》则将北宋时期人民生活面貌逼真地刻画出来,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历史价值,但在美术教学中难以让学生对原作进行品鉴,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图片放大为学生展现作品中的各个部分,再缩小比例,让学生产生震撼质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开展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
美术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美术知识应用于生活,实施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教师要实施生活化的美术课堂,必须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美术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进而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如,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拓展、延伸至课外,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在户外展开写真教学。教师让学生在户外课堂认真观察、体验生活,能够使学生重新审视生活环境,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激发对美术的兴趣,进一步表现生活中的美。此外,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的作业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如,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技巧为父母画像,在观察、刻画细节的过程中意识到父母的辛苦。这样,学生的作品充分与生活相结合,既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也使作品融入了学生的情感,从而使教师的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术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应重视初中美术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初中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婷.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8(18):119.
[2]巫松英.浅探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7(15):156-157.
[3]丁竹南.分析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8(04):209.
【关键词】 兴趣教学法;初中美术教学;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国家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养,这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共识。其中美术教育作为其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人文素质与美术修养的培养与提高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为此,当前我国中小学中普遍开设美术课程,加强对学生基本绘画能力的培养,但在地方初中美术教学中,由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达到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的目的。
1、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兴趣教学法的重要性
1.1美术教学理论的不断深化
经过科学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右半脑可以通过美术学习得到有效的锻炼,所以美术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但是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大多数的初中美术老师都更为看重学生绘画的手法和技巧,往往却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严重的是会导致学生对美术产生厌烦心理。然而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兴趣教学法,不仅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们学习美术的热情,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美术的动力,从而进一步将初中美术教学理论进行深化,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初中美术教学的发展。
1.2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断加深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初中美术并不受太多的重视。在大多数初中美术教学课堂上,都是以老师为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往往都会处在被动的地位,这是导致学生学习美术效率不高的一个重大因素。然而兴趣教学法的教学中心是学生并不是老师,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们学习的自信心。在初中美术课堂的教学环节中,美术老师对学生的引导格外关注,这样不仅能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进一步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而且还会帮助老师更为全面的了解学生,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课堂的实施和发展。由此可见,美术教学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不断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进一步提升初中美术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兴趣教学法的策略
2.1应用问题进行导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带着问题进行课程导入,促使学生更快进入学习状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要充分了解教学内容,从中提出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之中。问题引导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主要充当引导者的深入,更注重学生主体的发挥,实现对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进行准确的定位,对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然,在问题提出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问题提出的合理性、有效性,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出问题,同时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保证所提出的问题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再适当加入一些趣味性教学元素,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个性化差异提出问题,对增强后进生学习的自信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更有利于分散优等生的学习思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
2.2对经典作品进行品鉴,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一个初学者对经典作品的品鉴,可以逐步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对优秀作品的选择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中所展示的照片,由于作品在经过缩小处理后,其内容和细节会受到篇幅影响,难以将作品的精髓与内涵深刻的表达出来,对欣赏者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尤其是对于一些立体美术作品而言,如服装上的绘画工艺或刺绣则会变成平面图形,难以展现出作品的质感与层次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媒体技术来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品鉴,或是到美术艺术馆中进行参观,增强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悟。通常一个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仅体现出画家高超的绘画技术,也是时代特征和意象的体现,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人们通过视觉、知识与经验来对美术作品加以品鉴,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审美享受,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传达出一种精神力量,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例如,我国著名作品《清明上河图》则将北宋时期人民生活面貌逼真地刻画出来,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历史价值,但在美术教学中难以让学生对原作进行品鉴,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图片放大为学生展现作品中的各个部分,再缩小比例,让学生产生震撼质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开展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
美术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美术知识应用于生活,实施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教师要实施生活化的美术课堂,必须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美术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进而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如,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拓展、延伸至课外,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在户外展开写真教学。教师让学生在户外课堂认真观察、体验生活,能够使学生重新审视生活环境,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激发对美术的兴趣,进一步表现生活中的美。此外,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的作业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如,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技巧为父母画像,在观察、刻画细节的过程中意识到父母的辛苦。这样,学生的作品充分与生活相结合,既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也使作品融入了学生的情感,从而使教师的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术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应重视初中美术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初中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婷.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8(18):119.
[2]巫松英.浅探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7(15):156-157.
[3]丁竹南.分析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8(0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