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作者】 汪 燕

【机构】 伊犁丝路职业学院(筹备)教育学院



【正文】  【摘 要】 打开我们的初中语文课本,这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言佳作,或赞赤子之心,或扬手足之情,或颂莫逆之交,或叹旷世爱恋。这里有孙权劝学的良苦用心、有诸葛亮教子的谆谆教诲、有范仲淹深沉的先忧后乐、还有刘禹锡旷达的调琴阅经,我们应该通过确立德育目标、落实德育目标、内化德育目标来将这些美好的情感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
  【关键词】 文言文;德育渗透;课堂教学

  中华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非常丰厚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之所以历久弥新,究其原因,其中的正能量是其能够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重要条件。在我们的初中语文课本中这样渗透着正能量的名篇佳作并不在少数,然而在一味追求高分数的教育攀比下,我们的教育教学也逐渐功利化,再加之学生普遍对文言文没有好感,普遍认为文言文枯燥晦涩,尤其是在我们农村的教育中,学生更是谈文言文色变,因此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逐渐被我们忽略。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落实,《三字经》《弟子规》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再一次被请出,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这样的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打开我们的初中语文课本,这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言佳作,或赞赤子之心,或扬手足之情,或颂莫逆之交,或叹旷世爱恋。这里有孙权劝学的良苦用心、有诸葛亮教子的谆谆教诲、有范仲淹深沉的先忧后乐、还有刘禹锡旷达的调琴阅经,如何才能把这些情感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格呢?根据笔者的教学和反思叹几点体会:
  一、深入把握教材,确立德育目标
  我们初中段选编的文言文可以说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杰出作品,其中闪烁着最纯粹的人性和最真挚的情感,都是很好的德育教材,因此在我们备课的过程中要深入把握教材内容,对这些作品的作家、背景等吃透,还要充分考虑到学情,结合实际情况拟定明确的德育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点滴渗透。例如《孙权劝学》这篇课文,结合我的学生不太爱读书,学习被动,但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又非常在意别人对于自己看法的这一实际情况,我将德育目标定为“读书不仅能改变命运,还能改变气质,改变别人对自己看法。”再如《醉翁亭记》一文中,通过了解写作背景,结合当时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欧阳修的被贬再到他的“与民同乐”中得到人生启迪,我将德育目标定位“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从容面对人生的得与失”。
  二、立足课堂教学,落实德育目标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教学过程便是这“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主阵地。德育目标确定之后,就要到教学中去落实。如何落实?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去落实:
  (一)、诵读中体会情感,落实德育目标。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诵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素养之一。文言文中或直白或含蓄都饱含作者的情感态度,通过反复地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感情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如范仲淹《岳阳楼记》,通过反复诵读最后一段内容,尤其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这部分,要求学生在诵读中把握好停顿和感情,先体会作者的忧国忧民情绪,进而体会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家爱家乡的情怀。
  (二)分析人物形象,落实德育目标。
  写人记事的故事类文章是最吸引学生,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类文章,这类文章在我们初中阶段也不在少数,这类文章的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就是分析人物形象,在分析人物形象中,要巧妙的渗透德育教育,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要么让其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要么会成为学生对照反思的对象。如《孙权劝学》中的吕蒙,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吕蒙从一开始的“辞以军中多务”到“蒙乃始就学”,再到最后的“非复吴下阿蒙”的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学生自然而然能体会到“开卷有益”的道理。再如《陋室铭》中,通过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生活环境和高雅志趣,再加上最后一个反问句“何陋之有”的点睛,最终回归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上来,让学生看到了一个安贫乐道的刘禹锡,从而树立起乐观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反思的对象如《伤仲永》一文,通过分析方仲永才学的变化过程,得出了他不重视后天学习而“泯然众人矣”的惨痛教训,让学生对照自身加以反思,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
  课文中的人物包括作者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很好的人生参考对象,所以不管是正面的形象还是反面的形象,对于学生来说都会起到良好的启迪作用。
  三、延伸拓展教学,内化德育目标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内容大多比较简单,主题鲜明,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果仅仅停留在课文内容的分析上,那么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出现局限性的后果,学生得到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也会打折扣,他们自主分析文言文鉴赏文言文的能力也不能得到相应的提升。课堂45分钟的教学结束不能成为知识学习的结束,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扩展视野,通过与课文相关的课外知识的引入和探讨,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当堂的德育教育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如在《五柳先生传》一文中,通过学习分析学生看到了一个不慕名利的五柳先生,在课外拓展部分,我准备了中国历史上一些臭名昭著的贪官的资料,通过阅读资料,引导学生再次感受“不慕名利”这一品格的时代意义,学习五柳先生身上的这种高尚品质。再比如《卖油翁》一文中,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最后让学生再说一说有关“熟能生巧”俗语谚语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体会到“熟能生巧”的内涵,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
  最后,我想补充一点,我们常说: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要想在文言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我们语文教师的自身文化素养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 
  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虽“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我想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深入把握教材,渗透落实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德育渗透,就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冯伟芳. 浅谈古诗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