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作者】 王 鑫

【机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沙湾县大泉乡中心校西泉分校



【正文】  【摘 要】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教育环境,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从每个学生自身出发,在课堂上让他们积极参与。而教师要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激发学生兴趣,鼓励想像,渗透创造能力和培养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创造能力;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教育将发挥以往时代从未有过的关键性作用:国民素质的提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开发主要依赖于教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所以,对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就日益受到社会和学校的重视。素质教育愈来愈突出对学生创造能力的考查。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能力尤为重要。首先需搞清楚创造的内涵与实质。创造是个制造奇迹的摇篮,人类对他一往情深。什么叫创造呢?“创”是指“重创”“创新”,“造”是“开创”“创举”。合起来即:在破坏、废除、突破旧事物的基础上,推出新事物的过程。简而言之,创造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如建立新理论、想出新办法、发现新东西、做出新成绩、造就出新成果。
  要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培养和发展。应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1.注重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知识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要多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权力。鼓励学生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和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束缚,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不敢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不可收拾,于是课堂上总是一个人滔滔不绝的讲,下面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的接受知识。偶尔某个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看法,他不能接受,把学生的这种直觉思想视为“异端”,大声喝斥,要么说,学生是笨蛋,或者给其扣上一个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的大帽子,被赶出教室……好端端一个思维就这样被一棍打死,长此以往,这种千篇一律,万生一面的同化教育模式,不知扼杀了多少学生的天才思维。教师要指导学生的学法,注重教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说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掌握一整套行之有效适合自己学习方法,自己去“捕鱼”。学生别出心裁解决一道题,虽无明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却锻炼了智慧,是甚为宝贵的。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爱好,只要找准学生最敏感的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爱音乐的人,可以给诗歌配上熟悉的曲子,唱出来,以便尽快的背诵,而不爱音乐的人此法不通。因材施教,学无定法,要大胆尝试,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正如培根所说:“就像土地要播撒种子,才能改良一样,知识的改良要靠各种学习方法”。
  2.激发兴趣,鼓励想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实质是以发展学生心智能力为主。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这就是我们平时所倡导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两主”教学模式。而实际教学中,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口头,并没有认真去做。笔者认为,教师应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把它转化成一个个教学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一个个去解决。实践中,师生应共同探讨,教师要不断的给学生以思维的动机和空间,处处设疑、激疑。只有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机能,使学生张开思维的双翼,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积极带领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为什么,对此,教师应引导和鼓励。人类发展史表明,思维的求异是创新思维的开始。教师在教学中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和“胡思乱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思维能力。学生通过求异思维,不拘泥于书上所讲观点,敢于独抒新见,知识也就学活了。
  3.加强学科交叉,渗透营造创造能力形成的环境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要注意社会发展动态,如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等,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并转化为他们创造动力。语文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将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科内容加以融会贯通,加强学科创造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造能力达到整体渐进提高的目的。创造能力培养的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协调,创设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创新教育大环境,使学生能够处处感受到创造的气息,以创新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无止境。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方面,没有模式可走,关键要我们自己去思考、探索、研究和总结,以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使一大批具有创造思维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从而使我们的教育蓬勃发展。知识经济呼唤创新型教师,只有广大教师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创新作风,具备较高的创新才能,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培养更多的适合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