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阅读好吸收,写作尽倾吐
【作者】 陆世翠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西洒镇云铜大铁厂希望小学
【正文】 【摘 要】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多读多写文自工。”广泛的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阅读与写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赏,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以读写为两个基本要素,突出对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学会阅读;学会写作
“得作文者得天下。”“沟通读写联系,重视方法研究”。“但肯寻诗便有诗。”知于读,行于写。多读心中有本,多写笔下生花。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阅读好比蜜蜂采花,写作好比蜜蜂酿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水本无痕,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裂,两败俱伤。小学语文教学时,既要重视读对写的引领,又要重视写对读的促进,只有重视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读和写的比翼双飞。
一、加强阅读指导,养成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能力,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品味。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模式一改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组织者。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阅读,学会思考,真正实现学有所获。如何引导学生有效阅读,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极为重要。
徜徉阅读,在阅读世界里,让学生的阅读有“法”可依,行之有效,让学生在阅读的路上越走越远!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特别是要注重阅读与写作的联系点,指导好读写之间的衔接。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阅读材料时应掌握“浏览”、“博览”、“速读”、“精读”四种方法。“浏览”即在读书时,对文章的次要部分一目十行,大略地了解其大概内容,不需要细嚼慢咽、品滋品味,这样省出来的时间可用在重点部分多下功夫;“博览”则指读的范围要广,即博览群书,不仅要读作文书,还要读科学书、名著等,而且要掌握书中文章的主要内容;而“速读”是指默读与思考同步进行的快速阅读,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默读,做到眼到、心到,读与思相结合;“精读”则需对文中描写精彩、含义深刻的重点部分做到细读、深思,理解其义,晓之其理,动之以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达尔文说:“世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良好的阅读方法,便是打开语文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阅读特别要讲究方法,若教会了学生阅读方法,就等于给了学生“点金术”。
善教者善导,善导者高效。好习惯,益终身。新课程理念要求改变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无效教学,实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直截地说,就是怎样教,教什么;如何学,怎样学?教师要心知肚明,胸有成竹,善于引导,积极点拨,熟练教活教材,熟练教活学生。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注重训练学生对课文的阅读习惯,力求引导学生学会:
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文至少读三遍,自主划分自然段;圈出要求认读的生字、词,画出文中的新词语,读一读;思考课文讲了些什么,我们明白了些什么。
会查:包括查字典、查词典、查背景资料、作者生平、网络搜索等。
会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善于提出问题,有利于激思启智。
会记:语文教学重在积累,有效的积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那些好词、好句、好段、好篇,都是经典。
会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者为什么写这篇课文,我们学了课文后,获得了哪些有益的信息。
会写: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读写结合,相得益彰。我们只有劳于读书,才能逸于作文。
会观:语文离不开生活,我们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学会从生活中学语文。
语文无处不在,学习语文要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厚积薄发。我们只有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思维,善用学生睿智,帮助学生发现语文、分析语文、学习语文、思考语文、应用语文和创造语文,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立足教材文本,激活写作源头
“写”是语言表达的更高形式,是语言的书面输出。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再内化,才能不断输出语言。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教材,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教会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写作训练,拓宽学生视野和写作渠道,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读写结合是以教材为载体,从文章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整合,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我们教学的一篇篇课文,无一不是经典美文。其含金量是有目共睹的。只有多读胸中才会有本,只有勤写笔下才能生花。对于精彩部分,我们不妨仿一仿;对于拓展延伸内容,我们不妨想一想;对于感悟体会,我们不妨抒一抒;对于悬念结尾,我们不妨续一续;对于诗歌古文,我们不妨变一变;对于角色体验,我们不妨写一写等等。
多年的教学实践说明,“给学生一个支点,让他们可以撬起地球”。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带上自己的一颗慧心,巧妙挖掘训练的“泉眼”,让学生“心动”,再“笔动”,使阅读和写作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文如其人。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多形式的读写结合能有效地搭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内涵,揣摩语言规律,习得语言技巧,提升语言质量,促进学生写作。
语文知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值得借鉴的东西举不胜举。我们只有在浩如烟海的语文世界里,想方设法,为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出谋划策。
小学语文教师要多措并举,为学生创造动心、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从而引起学生心理的触动和共鸣,使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新天地。这样,既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为学生终生学习、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方法很多,可谓“言犹尽而意无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可以对课文进行改写、扩写、仿写、续写、缩写等等。从体裁上、从表达方式上、从结构上、从思想内容上,形式多样,各有特点。以课文题目的设置为例,就有:开门见山式,如《松鼠》;背景渐入式,如《我的“长生果”》;设问置疑式,如《走遍天下书为侣》;引用式,如《琐忆》等等。
罗丹说:“美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觉得,在作文方面,我们缺的不是写作的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少发现教材中的可用之处的眼光。“腹有诗书气自华,思如泉涌笔生辉”,只要我们平时引导学生关注语文教材,关注课本,关注生活,定能够博观约取,定能够厚积薄发,定能够笔下生花……
三、灵活才能兴趣,巧妙才能高效
平生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师生、生生信息交流的有效载体。灵动、开放的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是开创小学实效性语文课堂的必经之路。
夸美纽斯说:“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孔子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语文教学需要从学生发展的高度立意,既要给学生一座“田园”,让他们育智增才;又要给学生一座“花园”,让他们怡情养性。我们只有相机诱导,善于启迪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睿智,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方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讲活了。”“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精髓。
只有教活,才能学活。学活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土,搭建人人参与的平台,促使学生学有所获,是构建读写结合有效课堂的关键。
一篇篇精美的文章,都有可以让我们寻找到写作的亮点。例如:总分方式结构段的写法,其规律是:总起句位于句首,是全段的中心句;分述句之间的关系大都是并列的或连贯的。如学习《秋天的雨》一课时,我先让孩子说说自己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接着,引领学生了解全文的写作思路。随后,把重点落在感悟第二段内容上。通过提问“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秋天的雨带来了五彩缤纷的画面的?”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运用总分结构及比喻的描写方式,把秋雨带来的色彩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感悟到课文中语言表达的魅力。
语文教学让学生勤读勤练,才能读写双赢。只有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只有经常动笔,反复推敲,不断探索,才能从不会写到会写;从不愿写到想写;从凑字数到文思如泉涌;从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上语文课,学生就准备好练习本,准备随时练习写句子,写片段。多鼓励学生写日记,养成用笔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写作的练习方式也力求多样,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学生兴趣入手。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在写的练习过程中,及时发现阅读中的不足,为读引路,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进而让我们的学生更优秀更全面。
总之,阅读教学的最高层次就是触发,由作品感悟到其他的内容,让学生从作品出发,又从作品跳出来,写属于学生自己的心得体会。因此,阅读教学中,只有把握住读写结合点,将读写相互渗透,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才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使学生感到写作文并不难。
参考文献:
[1]申晓静.小学语文写作教学[C].2018年4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2018;
[2]郭志军.浅析小学语文写作教学[C].2018年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2018;
[3]王丽萍.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学会阅读;学会写作
“得作文者得天下。”“沟通读写联系,重视方法研究”。“但肯寻诗便有诗。”知于读,行于写。多读心中有本,多写笔下生花。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阅读好比蜜蜂采花,写作好比蜜蜂酿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水本无痕,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裂,两败俱伤。小学语文教学时,既要重视读对写的引领,又要重视写对读的促进,只有重视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读和写的比翼双飞。
一、加强阅读指导,养成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能力,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品味。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模式一改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组织者。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阅读,学会思考,真正实现学有所获。如何引导学生有效阅读,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极为重要。
徜徉阅读,在阅读世界里,让学生的阅读有“法”可依,行之有效,让学生在阅读的路上越走越远!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特别是要注重阅读与写作的联系点,指导好读写之间的衔接。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阅读材料时应掌握“浏览”、“博览”、“速读”、“精读”四种方法。“浏览”即在读书时,对文章的次要部分一目十行,大略地了解其大概内容,不需要细嚼慢咽、品滋品味,这样省出来的时间可用在重点部分多下功夫;“博览”则指读的范围要广,即博览群书,不仅要读作文书,还要读科学书、名著等,而且要掌握书中文章的主要内容;而“速读”是指默读与思考同步进行的快速阅读,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默读,做到眼到、心到,读与思相结合;“精读”则需对文中描写精彩、含义深刻的重点部分做到细读、深思,理解其义,晓之其理,动之以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达尔文说:“世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良好的阅读方法,便是打开语文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阅读特别要讲究方法,若教会了学生阅读方法,就等于给了学生“点金术”。
善教者善导,善导者高效。好习惯,益终身。新课程理念要求改变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无效教学,实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直截地说,就是怎样教,教什么;如何学,怎样学?教师要心知肚明,胸有成竹,善于引导,积极点拨,熟练教活教材,熟练教活学生。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注重训练学生对课文的阅读习惯,力求引导学生学会:
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文至少读三遍,自主划分自然段;圈出要求认读的生字、词,画出文中的新词语,读一读;思考课文讲了些什么,我们明白了些什么。
会查:包括查字典、查词典、查背景资料、作者生平、网络搜索等。
会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善于提出问题,有利于激思启智。
会记:语文教学重在积累,有效的积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那些好词、好句、好段、好篇,都是经典。
会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者为什么写这篇课文,我们学了课文后,获得了哪些有益的信息。
会写: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读写结合,相得益彰。我们只有劳于读书,才能逸于作文。
会观:语文离不开生活,我们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学会从生活中学语文。
语文无处不在,学习语文要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厚积薄发。我们只有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思维,善用学生睿智,帮助学生发现语文、分析语文、学习语文、思考语文、应用语文和创造语文,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立足教材文本,激活写作源头
“写”是语言表达的更高形式,是语言的书面输出。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再内化,才能不断输出语言。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教材,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教会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写作训练,拓宽学生视野和写作渠道,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读写结合是以教材为载体,从文章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整合,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我们教学的一篇篇课文,无一不是经典美文。其含金量是有目共睹的。只有多读胸中才会有本,只有勤写笔下才能生花。对于精彩部分,我们不妨仿一仿;对于拓展延伸内容,我们不妨想一想;对于感悟体会,我们不妨抒一抒;对于悬念结尾,我们不妨续一续;对于诗歌古文,我们不妨变一变;对于角色体验,我们不妨写一写等等。
多年的教学实践说明,“给学生一个支点,让他们可以撬起地球”。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带上自己的一颗慧心,巧妙挖掘训练的“泉眼”,让学生“心动”,再“笔动”,使阅读和写作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文如其人。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多形式的读写结合能有效地搭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内涵,揣摩语言规律,习得语言技巧,提升语言质量,促进学生写作。
语文知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值得借鉴的东西举不胜举。我们只有在浩如烟海的语文世界里,想方设法,为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出谋划策。
小学语文教师要多措并举,为学生创造动心、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从而引起学生心理的触动和共鸣,使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新天地。这样,既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为学生终生学习、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方法很多,可谓“言犹尽而意无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可以对课文进行改写、扩写、仿写、续写、缩写等等。从体裁上、从表达方式上、从结构上、从思想内容上,形式多样,各有特点。以课文题目的设置为例,就有:开门见山式,如《松鼠》;背景渐入式,如《我的“长生果”》;设问置疑式,如《走遍天下书为侣》;引用式,如《琐忆》等等。
罗丹说:“美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觉得,在作文方面,我们缺的不是写作的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少发现教材中的可用之处的眼光。“腹有诗书气自华,思如泉涌笔生辉”,只要我们平时引导学生关注语文教材,关注课本,关注生活,定能够博观约取,定能够厚积薄发,定能够笔下生花……
三、灵活才能兴趣,巧妙才能高效
平生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师生、生生信息交流的有效载体。灵动、开放的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是开创小学实效性语文课堂的必经之路。
夸美纽斯说:“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孔子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语文教学需要从学生发展的高度立意,既要给学生一座“田园”,让他们育智增才;又要给学生一座“花园”,让他们怡情养性。我们只有相机诱导,善于启迪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睿智,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方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讲活了。”“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精髓。
只有教活,才能学活。学活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土,搭建人人参与的平台,促使学生学有所获,是构建读写结合有效课堂的关键。
一篇篇精美的文章,都有可以让我们寻找到写作的亮点。例如:总分方式结构段的写法,其规律是:总起句位于句首,是全段的中心句;分述句之间的关系大都是并列的或连贯的。如学习《秋天的雨》一课时,我先让孩子说说自己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接着,引领学生了解全文的写作思路。随后,把重点落在感悟第二段内容上。通过提问“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秋天的雨带来了五彩缤纷的画面的?”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运用总分结构及比喻的描写方式,把秋雨带来的色彩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感悟到课文中语言表达的魅力。
语文教学让学生勤读勤练,才能读写双赢。只有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只有经常动笔,反复推敲,不断探索,才能从不会写到会写;从不愿写到想写;从凑字数到文思如泉涌;从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上语文课,学生就准备好练习本,准备随时练习写句子,写片段。多鼓励学生写日记,养成用笔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写作的练习方式也力求多样,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学生兴趣入手。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在写的练习过程中,及时发现阅读中的不足,为读引路,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进而让我们的学生更优秀更全面。
总之,阅读教学的最高层次就是触发,由作品感悟到其他的内容,让学生从作品出发,又从作品跳出来,写属于学生自己的心得体会。因此,阅读教学中,只有把握住读写结合点,将读写相互渗透,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才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使学生感到写作文并不难。
参考文献:
[1]申晓静.小学语文写作教学[C].2018年4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2018;
[2]郭志军.浅析小学语文写作教学[C].2018年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2018;
[3]王丽萍.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