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探究

【作者】 谭诗松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敬南镇中学



【正文】  【摘 要】 核心素养培养是新时期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课题,要想更好达成这一目标,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多多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化与学科知识掌握等情况,同时还得积极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加强师生互动等,推动学生综合素养更好形成。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 核心素养导向;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越发重视,而且针对之前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不断完善与改进。在这种背景下,要求教育教学不仅需要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教授,同时还得加强学生道德品质、道德价值观等素养的培养,促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而合理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便能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不过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旧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其他方面相对忽视。在这种背景下,加强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探究意义重大,具体分析如下。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落后
  因为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味应用落后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相对忽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占据着课堂上绝对的主导,而学生则十分被动,主体性被极大忽视,缺乏良好的参与感,学习效率低下。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逐渐产生抗拒心理,严重影响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发展,对于学生未来发展也极为不利。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方向。但是就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教师都是为了教学而教学,缺乏清晰的教学目标,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部分教师没有将教学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培养相结合,一昧的将理论知识强制灌输给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体验,无法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第二,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学生实际不相符,教学内容超出初中生认知范围,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导致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无法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消化,不利于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创新课堂导入方式
  学生的学习意向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具有直接影响,当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积极的学习意向时,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断调节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需求,将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作为实施教学的起点。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导入环节进行优化设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将学生带入到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为后续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对“男生女生”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教学时,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表演《男生女生》诗朗诵,用优美的诗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到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二)明释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
  明释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什么内容”和“如何传达教学内容”进行说明和解释,以此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为了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好的明释,教师需要对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活动设计进行优化和创新,通过创设情境交融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情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实际上,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较强的情境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定特定的情境,以此来推动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例如,在对“网上交友新时空”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见网友”的教学情境,并引导学生思考了解网络交友的利弊,以及如何恰当运用网络进行交往,以此来帮助学生理智地进行网络交友,学会自我保护。
  (三)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升,同时还需要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实施灵活的德育渗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对“感受生命的意义”这一课时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懂得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知道怎样的人生是值得过的,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同时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去探索生命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并让学生今后能以实际行动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效性直接关乎到学生健康理念、法制观念以及道德品质等的形成,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的实现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为此,要求教师对其加强重视,并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合理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完善,注重教学与实际的结合,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以便推动教学成效进一步提升,为学生更好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程树平.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54.
  [2]陈惠如.以核心素养为视角,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74-275.
  [3]苏慧.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探究[J].名师在线,2019(2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