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构建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的研究

【作者】 丘景云

【机构】 广西玉林市陆川县乌石镇中心学校



【正文】  以人为本,建设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学校管理者,应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做到心中有事,眼中有人,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而达到构建校园文化之目的,使学校教育工作沿着和谐教育的方向健康发展。
  一、以教师为主体,努力构建和谐的教师队伍   
  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这是学校领导从事管理工作时,应当树立的一种教育管理理念。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因此,学校管理应该教师第一,在以人为本中树立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学校管理实现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其实质就是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为教师创造和谐的心理时空。   
  1.学会换位思考   
  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考虑学校领导意图多,注重教学任务分配多,重视教学活动多,却很少考虑教师究竟在怎样的心态下接受任务,他们是否感受到完成任务的压力和快乐等。如果我们在布置任务或检查工作时作一番换位思考,就会避免许多粗暴生硬的操作方式,就会使教师乐意接受任务,并愉快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学会尊重与信任    
  在学校中,教师只是分工的不同,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努力营造一个尊重的管理氛围,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互相发生积极的影响。其次要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不要事必躬亲,要给教师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使教师怀着快乐的心情主动地参与各项教学活动。   
  3.满足成就需要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被发现、被认可、被赞扬、被重视。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每一位教师的成就需要。不以同一目标培养教师,不以同一目标评价教师,使每位教师在不同的工作层面上都尝到成功的甜头;要善于搭台子、铺路子,使每位教师都有成功的机会,都有显露伸手的空间。当然,学校管理为教师营造和谐的管理氛围,必须以一定的规章制度和常规要求为前提,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和谐化。   
  二、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
  1.人文校园建设德育工作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
  长期坚持“做文明学生,争和谐班级,创平安校园”的渗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志向高远、品德高尚、个性鲜明、创新尚美的现代文明小公民。学校的德育工作、教育教学活动、校园文化熏陶、学校社会、家庭的合力,无不渗透“以人为本”的思想。(1)提出发展平台,展示个性特长学校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宗旨,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让学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根据学生特长和自愿,开设各类兴趣小组一一美术、电工、生物、植物、标本、合唱队、篮球队、田径队等,让学生大显身手。学校还经常开展演讲比赛、书法、绘画比赛、时事政治抢答赛、法律知识辩论赛、朗诵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发展个性特长的平台,活跃学生的在校生活,提高了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艺术素养。(2)以学生为本,关注留守学生的全面发展“留守学生”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不思进取,读书无用思想严重,迷恋网吧和游戏厅,喜欢在网上寻找温情,不讲文明礼貌,集体荣誉感不强,学习成绩低下,缺乏自觉性和刻苦钻研的精神。针对这些情况,学校成立了“知心姐姐”信箱,创立校园温馨室,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长期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帮扶帮教,为他们排忧解难,使守留儿在文明、健康、积极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2.美丽校园的建设要美化校园环境,纯洁师生心灵,使人与环境和谐。
  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著名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每块绿地、每个角落都是会说话的老师,学生随时随地都会受到感染与熏陶。”因此,学校构建了动人的多元的与教育计划紧密结合的教育走廊,精心设计了校风、校训、标语等,如校训镶嵌在学校的每一个教室醒目位置上,便于师生警示和铭记。校园教育走廊内陈列新闻时事、手抄报、优秀活动成果展等栏目,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求知欲望。校内橱窗宣传师生获得的各种荣誉、学校的重要消息等,充分发挥“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教育功能。言简意深的教育标语布置在墙壁上,点缀于绿荫间,既烘托育人环境的气氛,又改观校园整体布局,同时注重师生学习、办公室环境的创设。学习环境与办公环境要求做到“静、敬、净”、“专、思、主”。通过多层次、多方位布置、设计,创设出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
  3.健全人格,提高素质    
  参与构建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构建校园文化的步伐也就加快了。但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现实社会的竞争压力,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法纪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和激励学生,积极化解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态、遵纪守法的意识、诚实守信的习惯、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健全高尚的人格。要通过学校积极有效的培育,使学生懂得发掘和欣赏周围美好的事物,懂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遵从社会的道德准则,促进师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学校内外环境的和谐、个人与集体的和谐、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和谐、自律与管理的和谐;使学生懂得关注身边生活上有困难、心理上有困惑的同学,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为同学服务,无私奉献,互助互爱,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美化环境,注重熏陶    
  学校环境是社会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学生学习文化的场所,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环境的消极面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的形势下更是如此。一方面,要不断地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努力营造更加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好的设施和条件。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学校软件建设,要从传播先进文化的要求出发,积极融入文化理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营造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造就优美的学校环境,使学生情感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兴趣爱好得到发展,达到“无声之教”、“润物无声”的效果。   
  5.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是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的基础。我校努力营造良好的办学氛围,美化校园环境,弘扬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使每个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学习、生活,陶冶高尚的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1)和谐的师生群体是校园文化的基础①团结协作、以诚管校、处事公平的学校班子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我们首先是尊重教师、信任教师、关心教师、处处为教师着想,教师不管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遇到难题,我们都热诚帮忙解决,在教师队伍中,行政领导得到很高的赞誉,从而也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②师德高尚、素质优秀、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学校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全体教职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发挥。校长要努力成为教师工作上的合作伙伴、生活中的知心朋友,要为教师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少一点指责、多一份关心,少一点强制、多一份尊重,少一点疑虑、多一份信任,少一点限制、多一份人性,让老师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愉快的工作,让工作质量达到最佳状态。(2)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我校富有特色地开展“赏识”教育。同时,教师做到“教学五认真”,即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改作、认真辅导、认真考核,引导学生做到“四个善于”,即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守纪、善于珍重,从而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建设和谐班集体。(3)健康的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保障学校千方百计使学校环境净化、绿化、美化。从校园布局设施到周边环境的融合,既渗透人文理念,又体现和谐情趣。安全健康的环境,保障了学校的和谐发展,牢固树立“以生为本,安全第一”思想。建立健全并贯彻各项安全措施和制度。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安全自救教育,清除安全隐患,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问题学生开设心理辅导和咨询,给予心理疏导,让学生以平和心态对待生活、对待社会。营造良好的办学氛围,美化校园环境,弘扬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使每个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学习、生活,陶冶高尚的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语录牌、座右铭、名言警句、教育走廊、各种知识竞赛、师生才艺展示各得其所,构成了文化立体环境,营造了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合作的教育体系,利用家庭教育独具的优势,指导帮助家庭营造育人第一的环境。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时开好家长会。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积极参与公益劳动和文明建设活动,做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
  三、以家长为主体,努力创建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外部环境   
  建立家长与学校的和谐关系是促进学校教育进一步和谐发展的重要一环。教育是双向的,构建校园文化同样需要家长与学校的和谐沟通,和谐配合相互促进。一所好的学校必定有一群默默认同支持的家长群体;一个优秀的家长定会得到学校各方面的谅解与及时的沟通。学校应充分调动和发挥家长在教育学生中的作用,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进行亲情教育、感恩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劳动教育等等。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同时,学校要指导家庭和帮助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成立家长委员会,设立学校联系卡,家长接待日,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建立学校──家庭长期有效的联系机制。提高家长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使家长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并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努力创设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发展的课程环境。使二者“目标一致、功能互补、配合密切”,这是构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外部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