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论初中写作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作者】 杨骑州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莲花塘中学
【正文】 【摘 要】 在我们乡镇初中写作教学中,学生写作的质量始终不高,这成为困惑我们老师写作教学的一大难题。很多教师注重多阅读,以增加知识积累,多观察,以增加生活积累,多练,以提高写作水平,但在真正地教学实践中却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惑,在语文新课改教学理念下,特别是语文学科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教材后,课文选编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适当兼顾时代性,这种困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需要对其作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困惑与对策;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读写策略
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认识的活动,也是人类所独有的实践活动和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它是人们传递信息、发现见解、交流思想与情感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虽然我们地处在贫困山区,但是交通便捷,4G网络覆盖,洗衣机,冰箱,电磁炉,生活质量提高,要做的事情就少,学生怕苦怕累,不注重观察和体验生活,学生的视野还很狭窄,加上学校图书室存书不全,学生不喜欢阅读,阅读量很少,再加上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学生,周末放学在家没有大人监督,学生悠闲散漫,错失最好的阅读时机。现在的孩子都很宝贵,父母过于溺爱,过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体会不到父母的辛苦,更不要说感恩了,写作时流露不出什么真情实感。初中生在写作时就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成为教师进行写作教学时的困惑,对此如何想出相应的对策,我谈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当下初中写作教学存在的困惑
我们语文老师都很有感触,每当语文老师一布置写作文,学生就会唉声叹气,十之八九害怕写作。要他们写一篇出色的作文,真是难于上青天。那种会笔下生花,写起作文来如行云流水,且能把写作当乐趣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下列几种:
1、阅读量不够,词句积累少,写作时无从下手。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阅读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阅读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但是在我们这些偏僻贫困的地区,一方面没有很好的图书室,家长也不重视,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另一方面是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过于重视应试教学,没有时间监督和引导学生去阅读,各科作业成堆,学生也没有太多时间去阅读。
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一种长期的没有终点与止境的“自我教育”。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具体而言,主要指的就是阅读。它是生命的一种“马拉松”,是锲而不舍的长期追求,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不断飞跃与提升……说到底,阅读就是人生的一种修炼,与成长、成功相伴,修炼到家的,便可“得道成仙”;舍弃这种修炼或偶尔为之者,有可能“言语无味”。到相应的年级段,学生要达到相应的阅读量,但是学生阅读量少,好词好句积累少,写作时无从下手。
2、生活单调,不体验生活,不积累素材,写作时无从下手。
有意识地突破个人生活的局限,去接触、了解、揣摩、体味新的生活。亲身体验,才能积累丰富的素材。但是处于现代社会中的学生,因为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车,洗衣机,电饭煲,电磁炉,网购,几乎所有事情都不用自己动手,需要自己亲自去做的事越来越少,于是学生就变得无聊了,因为我们要做的事不多,闲的时候更多了。特别是农村的学生,是体验生活的好地方,但是由于很多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代管,爷爷奶奶又溺爱孩子或者更请不动孩子去做活路,农村的孩子也不知如何烧火做饭,如何耕地,如何种农作物,更不懂得欣赏农村的好山好水,不懂得观察农村早晚和一年四季秀丽的风景,更不要说积累写作素材了。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许多阅历丰富的作家创作时都要去体验生活的。如著名散文家魏巍如果没有朝鲜战场的生活经历,就写不出《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名篇。可是处于信息时代下的学生,由于交通便捷,网络覆盖,学生只会抱着手机玩游戏,不懂体验生活,生活范围狭窄,自然是无法积累写作素材,也不太可能写出好文章来的。
3、语文教师对写作教学重视不够,给学生规定固定的结构模式,束缚学生的创造力。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不少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存在着这样几种糊涂认识和错误做法:
(1)、作文是个大难题,我自己都难写出来,不是我们的能力可以解决的,能求稳就已经不错了。
(2)、我们的学生阅历少,家庭背景半文盲,写作基础差,再怎么抓写作也提不高,让学生背上3、4篇优秀作文,套写作文。
(3)、有的教师谈什么“开头至关重要,结尾马虎不得,中间一笔带过”的观点。给学生规定固定的结构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多数学生只重视开头和结尾的质量,中间内容层次不清,混乱,很少用到描写方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写作手法,整篇作文显得平淡,主题很难渲染出来。
4、学生很难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不懂感恩,写作时很难露出真情实感。
学生写作时空话套话连篇,缺乏真情实感。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些作文口号:“一凑二套三照抄,学习雷锋最重要。文章格式总分总,议论五步不能少。”像这样的作文,什么真情实感都没有。问题在于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什么事都包在家长身上,甚至家长攀比心更强,都想让孩子过上更好的日子,孩子过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悠闲日子,学生都认为父母的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学生不知道报恩,体会不到父母含辛茹苦地工作是为了什么?不理解和体谅父母,感知不到父母的爱的伟大,写作时乱捏造,很难流露出真情实感。
二、研究相应对策,提高初中生写作水平
我们处在信息经济知识时代,知识的急剧膨胀和社会的迅速发展,给现代人的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处在贫困山区的初学生虽然交通便捷,生活质量提高,网络覆盖,但是孩子很少有事去做,只会在家看电视,玩手机,不亲自体验生活,不懂体谅父母的辛苦,生活在狭小的空间里,因而生活单调,写做素材缺乏。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多想办法,多动脑,找解决困惑的相应对策,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激励学生课外阅读,增加阅读量,积累好词好句,开阔视野。
初中新课标规定每天阅读量不少于2600个字,一名初中毕业的学生,课外阅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课内阅读和教学毕竟是有限的,学生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以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必须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的范围相当广,要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呢?我以为主要引导学生阅读人文方面的内容,才能修炼自身,首先引导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性的阅读,可以选择一些短篇的书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学生阅读长篇的名著,不求学生精读,只求学生读两遍以上,学生就会慢慢走近作者,融入课文;最后要求学生试着阅读一些文言文和背诵唐诗宋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激情。
为了激励学生多读课外书,我是这样做的:要求每个学生每月至少读一本好书,并做好读书笔记,然后交给我审阅合格,并奖励一份精美的礼品,多读多奖。学生都很积极,有一半的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坚持下去,慢慢地发现学生会写出一些好的作文出来。
2、课内教学中注重挖掘经典课文的写作手法和真情实感,当堂练写作文。
我在讲授朱自清《背影》这篇经典课文时,本文追忆了作者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巧妙运用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现象,表达了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我用一节课让学生找感动——品感动——写感动。有一个学生找到了这句话:“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句话描绘了作者望父买橘子时的艰难情形,将一个朴实、平易、慈爱的普通父亲的形象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感人至深。我又展示一段望父买橘的视频,让学生很直观感受到这感人至深的一幕。学生们这时都沉默了,看见部分学生的眼泪已经湿润了。我就叫平时比较叛逆或者调皮的学生谈谈观后感,他们才明白,父母对自己的爱不只是在言语上,而是在行动上,有的学生一直不理解自己的父母,不体谅父母的用心良苦,经常跟父母顶嘴,叛逆,看完视频后同学们都很想跟自己的父母说点什么。我就抓住这个点立刻让学生们写自己的父亲,只要求写最让你感动的地方,而且要学作者一样用描写方法展现父亲感人的地方。5分钟后,就有学生举手写好了,然后让学生上讲台朗读分享给大家听一听,有的学生一边读一边流眼泪,而且描写方法也用的很好,流露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多好的作文。
通过这节课,学生知道写作时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要学会抓住最感人的地方写,也学会用描写方法、表现手法等描绘感人至深的地方,写出来的作文才真切感人。
3、走出校园写生活,体验生活,善于观察,让学生抒写丰富多彩的人生。
我们学校虽地处贫困地区,随着扶贫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交通便捷,4G网络覆盖,生活质量提高,但是学生要做的事就很少,成天看电视或者抱着手机玩游戏,再者是怕苦怕累,不喜欢体验生活。烧火煮饭,耙田犁地种农作物,有的学生直接没有摸过,写作时没有第一手素材,无从下手。
教师要多开展春游、野炊、秋收、采访调查等活动,把学生由教室引进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调查,专题采访,观察和体验各行各业的人物活动、生产方式等,把生活纳入研究性学习的范围。农村的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环境越来越好。教师要多开展“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为主题的摄影活动,让学生用手中的手机记录自己家乡的变化,记录家乡最美的一角,记录家乡早晚的美,记录家乡一年四季不同季节的美,体验农村从春耕到秋收的劳作,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学生得到第一手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就有话可说,得心应手。
综上所述,初中写作教学困扰语文教师的问题还很多,找出相应的对策,需要语文教师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更新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写作带进生活,写出真情实感,体验丰富多彩的人生,写出作文才有声有色,感人,有个性。
参考文献:
[1]《教法教材研究》2018年第2、10期;
[2]《现代教育》2018年第14期;
[3]《初中语文报》2019年第6期;
[5]《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关键词】 困惑与对策;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读写策略
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认识的活动,也是人类所独有的实践活动和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它是人们传递信息、发现见解、交流思想与情感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虽然我们地处在贫困山区,但是交通便捷,4G网络覆盖,洗衣机,冰箱,电磁炉,生活质量提高,要做的事情就少,学生怕苦怕累,不注重观察和体验生活,学生的视野还很狭窄,加上学校图书室存书不全,学生不喜欢阅读,阅读量很少,再加上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学生,周末放学在家没有大人监督,学生悠闲散漫,错失最好的阅读时机。现在的孩子都很宝贵,父母过于溺爱,过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体会不到父母的辛苦,更不要说感恩了,写作时流露不出什么真情实感。初中生在写作时就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成为教师进行写作教学时的困惑,对此如何想出相应的对策,我谈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当下初中写作教学存在的困惑
我们语文老师都很有感触,每当语文老师一布置写作文,学生就会唉声叹气,十之八九害怕写作。要他们写一篇出色的作文,真是难于上青天。那种会笔下生花,写起作文来如行云流水,且能把写作当乐趣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下列几种:
1、阅读量不够,词句积累少,写作时无从下手。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阅读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阅读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但是在我们这些偏僻贫困的地区,一方面没有很好的图书室,家长也不重视,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另一方面是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过于重视应试教学,没有时间监督和引导学生去阅读,各科作业成堆,学生也没有太多时间去阅读。
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一种长期的没有终点与止境的“自我教育”。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具体而言,主要指的就是阅读。它是生命的一种“马拉松”,是锲而不舍的长期追求,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不断飞跃与提升……说到底,阅读就是人生的一种修炼,与成长、成功相伴,修炼到家的,便可“得道成仙”;舍弃这种修炼或偶尔为之者,有可能“言语无味”。到相应的年级段,学生要达到相应的阅读量,但是学生阅读量少,好词好句积累少,写作时无从下手。
2、生活单调,不体验生活,不积累素材,写作时无从下手。
有意识地突破个人生活的局限,去接触、了解、揣摩、体味新的生活。亲身体验,才能积累丰富的素材。但是处于现代社会中的学生,因为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车,洗衣机,电饭煲,电磁炉,网购,几乎所有事情都不用自己动手,需要自己亲自去做的事越来越少,于是学生就变得无聊了,因为我们要做的事不多,闲的时候更多了。特别是农村的学生,是体验生活的好地方,但是由于很多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代管,爷爷奶奶又溺爱孩子或者更请不动孩子去做活路,农村的孩子也不知如何烧火做饭,如何耕地,如何种农作物,更不懂得欣赏农村的好山好水,不懂得观察农村早晚和一年四季秀丽的风景,更不要说积累写作素材了。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许多阅历丰富的作家创作时都要去体验生活的。如著名散文家魏巍如果没有朝鲜战场的生活经历,就写不出《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名篇。可是处于信息时代下的学生,由于交通便捷,网络覆盖,学生只会抱着手机玩游戏,不懂体验生活,生活范围狭窄,自然是无法积累写作素材,也不太可能写出好文章来的。
3、语文教师对写作教学重视不够,给学生规定固定的结构模式,束缚学生的创造力。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不少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存在着这样几种糊涂认识和错误做法:
(1)、作文是个大难题,我自己都难写出来,不是我们的能力可以解决的,能求稳就已经不错了。
(2)、我们的学生阅历少,家庭背景半文盲,写作基础差,再怎么抓写作也提不高,让学生背上3、4篇优秀作文,套写作文。
(3)、有的教师谈什么“开头至关重要,结尾马虎不得,中间一笔带过”的观点。给学生规定固定的结构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多数学生只重视开头和结尾的质量,中间内容层次不清,混乱,很少用到描写方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写作手法,整篇作文显得平淡,主题很难渲染出来。
4、学生很难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不懂感恩,写作时很难露出真情实感。
学生写作时空话套话连篇,缺乏真情实感。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些作文口号:“一凑二套三照抄,学习雷锋最重要。文章格式总分总,议论五步不能少。”像这样的作文,什么真情实感都没有。问题在于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什么事都包在家长身上,甚至家长攀比心更强,都想让孩子过上更好的日子,孩子过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悠闲日子,学生都认为父母的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学生不知道报恩,体会不到父母含辛茹苦地工作是为了什么?不理解和体谅父母,感知不到父母的爱的伟大,写作时乱捏造,很难流露出真情实感。
二、研究相应对策,提高初中生写作水平
我们处在信息经济知识时代,知识的急剧膨胀和社会的迅速发展,给现代人的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处在贫困山区的初学生虽然交通便捷,生活质量提高,网络覆盖,但是孩子很少有事去做,只会在家看电视,玩手机,不亲自体验生活,不懂体谅父母的辛苦,生活在狭小的空间里,因而生活单调,写做素材缺乏。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多想办法,多动脑,找解决困惑的相应对策,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激励学生课外阅读,增加阅读量,积累好词好句,开阔视野。
初中新课标规定每天阅读量不少于2600个字,一名初中毕业的学生,课外阅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课内阅读和教学毕竟是有限的,学生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以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必须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的范围相当广,要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呢?我以为主要引导学生阅读人文方面的内容,才能修炼自身,首先引导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性的阅读,可以选择一些短篇的书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学生阅读长篇的名著,不求学生精读,只求学生读两遍以上,学生就会慢慢走近作者,融入课文;最后要求学生试着阅读一些文言文和背诵唐诗宋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激情。
为了激励学生多读课外书,我是这样做的:要求每个学生每月至少读一本好书,并做好读书笔记,然后交给我审阅合格,并奖励一份精美的礼品,多读多奖。学生都很积极,有一半的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坚持下去,慢慢地发现学生会写出一些好的作文出来。
2、课内教学中注重挖掘经典课文的写作手法和真情实感,当堂练写作文。
我在讲授朱自清《背影》这篇经典课文时,本文追忆了作者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巧妙运用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现象,表达了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我用一节课让学生找感动——品感动——写感动。有一个学生找到了这句话:“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句话描绘了作者望父买橘子时的艰难情形,将一个朴实、平易、慈爱的普通父亲的形象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感人至深。我又展示一段望父买橘的视频,让学生很直观感受到这感人至深的一幕。学生们这时都沉默了,看见部分学生的眼泪已经湿润了。我就叫平时比较叛逆或者调皮的学生谈谈观后感,他们才明白,父母对自己的爱不只是在言语上,而是在行动上,有的学生一直不理解自己的父母,不体谅父母的用心良苦,经常跟父母顶嘴,叛逆,看完视频后同学们都很想跟自己的父母说点什么。我就抓住这个点立刻让学生们写自己的父亲,只要求写最让你感动的地方,而且要学作者一样用描写方法展现父亲感人的地方。5分钟后,就有学生举手写好了,然后让学生上讲台朗读分享给大家听一听,有的学生一边读一边流眼泪,而且描写方法也用的很好,流露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多好的作文。
通过这节课,学生知道写作时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要学会抓住最感人的地方写,也学会用描写方法、表现手法等描绘感人至深的地方,写出来的作文才真切感人。
3、走出校园写生活,体验生活,善于观察,让学生抒写丰富多彩的人生。
我们学校虽地处贫困地区,随着扶贫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交通便捷,4G网络覆盖,生活质量提高,但是学生要做的事就很少,成天看电视或者抱着手机玩游戏,再者是怕苦怕累,不喜欢体验生活。烧火煮饭,耙田犁地种农作物,有的学生直接没有摸过,写作时没有第一手素材,无从下手。
教师要多开展春游、野炊、秋收、采访调查等活动,把学生由教室引进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调查,专题采访,观察和体验各行各业的人物活动、生产方式等,把生活纳入研究性学习的范围。农村的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环境越来越好。教师要多开展“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为主题的摄影活动,让学生用手中的手机记录自己家乡的变化,记录家乡最美的一角,记录家乡早晚的美,记录家乡一年四季不同季节的美,体验农村从春耕到秋收的劳作,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学生得到第一手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就有话可说,得心应手。
综上所述,初中写作教学困扰语文教师的问题还很多,找出相应的对策,需要语文教师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更新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写作带进生活,写出真情实感,体验丰富多彩的人生,写出作文才有声有色,感人,有个性。
参考文献:
[1]《教法教材研究》2018年第2、10期;
[2]《现代教育》2018年第14期;
[3]《初中语文报》2019年第6期;
[5]《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