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互动式教学在物理课堂的应用和推广

【作者】 罗广成

【机构】 广西玉林市陆川县乌石镇第二初级中学



【正文】  【摘 要】 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法是以培养与发挥人的主体性为价值取向,以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知识为载体,师生主动参与,主体共同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本文在介绍了双主互动式教学法的概念及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例论述了双主互动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互动式教学;物理;可行性分析

  互动式教学是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互动来获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情况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尽可能轻松、有趣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目的。目前,互动式教学模式已在国外知名高校广泛的应用。尤其在美国高校的课堂上,估计超过一半的时间都用于师生间的交流,并且教师们都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参与到高度互动的课堂中去。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发出互动教学电子系统,并在超过600所中学中使用。互动教学模式改变了课堂的气氛,透过集体反馈的力量在课堂教学里吸引更多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一、目前中学物理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现行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大多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也即全程由任课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讲述本学时要求的内容,学生记笔记的方式进行,而且课程考核方式也过于单一。现阶段像中学物理这类公共基础课的课堂教学,不管是从教师还是从学生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    
  (一)课堂气氛沉闷    
  由于从一开始教师和学生就出现了明显的分工,“你讲我听”的意识不经意就被大家默认了。于是,学生自觉地认为乖乖听课认真记笔记就是对老师的支持;老师也同步地认为学生保持安静,课堂秩序稳定就是做好了课堂教学。然而,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很大一部分同学思维已经处于休眠状态,甚至有小部分同学已经睡着。如果此刻随即提问,常常出现毫无回音的状况。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觉得枯燥无味,沉闷的状态也会进一步恶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得不到任何收获。
  (二)主动求知欲望降低    
  学生主动求知欲降低,是由学生和教师两方面造成的。教师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由于受课时所限,近代物理和前沿科技很少在课堂上讲授,造成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脱轨。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枯燥感,使其对本课程的知识失去了兴趣。在学生看来:记住老师讲的内容,然后会做题,最后考试过关就行了。至于所学内容是主动思考后得到的,还是被灌输进来的并不重要。于是,學生的求知欲望完全没有被激发出来,这样被动的学习态度会进一步扼杀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而且,近年来,学生的考研人数逐年增加,很多低年级的学生开始有考研的准备,对于非考研的科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
  (三)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不够完善
  由于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比较低,学生的大部分注意力仍放在考试成绩上,对于平时课堂的表现他们更趋于选择被动听课。对于教师,不能及时地获取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因而后续课堂的教授内容几乎全部是教师的主观意愿,没有学生的反馈。这样,教学效果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    
  二、“互动式教学”在中学物理课堂中的可行性分析   
  中学物理作为理科的基础课程,其所涉及的物理现象大多可以从日常的生活和生产中再现。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完全可以凭借一些常见物理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启发式地让学生解决相应的问题,或者在失败中寻找真理。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像中学物理这类要求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是非常必要的。中学物理课堂面对的学生均为低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没被过多的教条所限制,对新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索欲。并且,自然界提供的素材是丰富多样的,学生的思维是千差万别的,因而将这样的多样性应用到互动教学上必然会迸发出强大的学习热情。鉴于此,笔者提出了把“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到中学物理课堂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进而提高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三、在中学物理课程中实施“互动式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巧设情境,让学生的嘴动起来,思维活起来   
  物理学是一个鲜活而完美的世界。教师应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你的课堂。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结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教师可以从生活实例出发开展教学并与学生互动交流常见的生活现象;大胆地尝试把物理学史应用于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前借助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课堂上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或第一人称讲述科学家的生平、重要贡献及定理的发现过程。在讲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家探索真理过程的艰辛,同时也体会到发现真理的兴奋和喜悦。人文融入,将课程变得鲜活而生动,让学生的嘴动起来,思维活起来,体验有温度,有情感的中学物理课。
  (二)把课件作为上课教学,让学生抬起头来参与课堂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国家教育信息化程度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课堂教学多样化的需求,时代呼吁教师推陈出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5]。课堂教学工作亟需高效的辅助工具,进行科学的统计与及时的效果反馈。现代化网络教学媒介可以超越时空限制,声图并茂的传递信息,包括微助教,微弹幕,微信群,微推送,微信公众号等。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引入微助教、微弹幕等小程序,让学生从课堂找到乐趣,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乐此不疲地享受着这种轻松活跃的课堂,同时也消除了师生间的隔阂,告别了填鸭式的教学,让学生眼脑手耳心,都留下深刻印象,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时提出问题,问题尽量具有启发性与应用性。学生通过微助教参与答题,教师可了解到学生的答题情况,并及时地给予评价和反馈,同时对于有代表性答案,可以给与予具体点评。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每堂课结束前,任课教师要预留时间给学生自由讨论和提问。通过微助教平台抽点学生与学生自主举手提问相结合的方式,针对课程内容继续补充提问,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做全面解答。学生在此课堂上享受追求真理的快乐,同时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三)因材施教,与时俱进   
  因材施教,与时俱进,同时意味着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教师要学会接受学生的质疑和建议,甚至被点名批评。每堂课都给学生准备一张随堂便签,课后马上交,学生可以在便笺上自由评价,教师收回后进行批阅。教师也可以在微助教上组织学生参与互评,随后根据学生建议和评价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做到及时总结,不断改进,让中学物理课常讲常新。    
  四、建立新的课程评价体系
  考试成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常见一些学生不太善于做题,往往考试成绩不尽如人意。但是,他们的确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对知识具有好奇心。这些都是我们提倡的学习态度,应该得到认可。在“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中应该体现对这个学习环节的肯定。因此,笔者提出建立新的课程评价体系。新的课程成绩组成结构:平时成绩占50%,其中课堂回答问题20%、作业10%、随堂小测试10%、课后参与课堂互评5%、出勤率5%,期末考试50%。新的课程评价体系突破了传统的靠考试成绩决定好坏的评价模式,使得学生更能在学习过程中展现自我能力,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互动的積极性是评价的核心,答案的对错并不重要,这样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思想束缚下进行互动,自然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五、总结    
  互动式教学结束了教师单打独斗,学生无动于衷的课堂的局面,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授课方式。该模式在中学物理等理工科课堂上实施成功后,逐渐推广到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课堂。给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做法和经验,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理解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中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