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试论古诗文比喻句中喻体的时空局限性

【作者】 蒙邦美

【机构】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中等职业学校



【正文】  喻体是修辞方法比喻中的一部分,它与本体相对,二者通常有着多方面的相似之处。把本体比作喻体,是对本体特征进行有效的修饰,能把本体描绘得更加具体形象生动逼真,所以这一修辞一直广为中外作家所喜用。古往今来,人们对比喻的运用都自觉遵从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那就是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才能发挥作用,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如果喻体不是读者熟知的事物或情感,就达不到使用比喻的目的。
  但我们发现,在古代一些诗歌散文中却出现了不少貌似违背这一基本要求的比喻,它们的喻体就不是常见和易懂的事物。这些陌生难懂的喻体大多集中在写景和状人状物的比喻句里,大体总结下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以常用或常见的器物比喻自然之物,喻体反而比本体更陌生。让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句:
  1、“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清姚鼐《登泰山记》)课文对“樗蒲”的解释是:樗蒲:赌博工具,即骰子,俗称色子。
  2、“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苏轼《新城道中》其一)。后一句大意是(雨过天晴)初升的太阳似铜盘悬挂在树梢上。
  以上两句的本体分别是山和太阳,喻体是“樗蒲”和“铜钲”,虽然也是具象的东西,但两相比较,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喻体反而让人不熟悉,尽管比喻是贴切恰当的。
  此外,韩愈的《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句,用今人陌生的古代女性的首饰“碧玉簪”作喻体拟写山水;还有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玉簪螺髻”句,把群山比作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满井游记》以解冻的河水比作“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积雪初融的山峦比作“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都是类似的比喻。
  其次,以古代动植物比喻人类,喻体生僻难识。如《卫风·硕人》描写一个少女的语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课文对喻体的系列解释是——荑(tí),初生的白茅草的嫩芽。蝤蛴(读作qiú qí),天牛的幼虫。瓠犀(húxī),葫芦子。瓠,葫芦。犀,瓠中的子。这几句话的大意是:这女子的手像初生的茅草幼芽一样白嫩,皮肤像凝结后的动物脂肪一样光洁滋润,脖子像天牛的幼虫一样又长又白,牙齿像葫芦子一样洁白整齐,额头像蝉额一样宽广方正,双眉像蚕蛾的眉毛一样细长弯曲。
  少女是美丽的,比喻也很贴切形象,但又有多少学生能够不在字典和度娘的帮助下就知道“蝤蛴瓠犀”等表示喻体的词语读音和含义呢?类似的例句还有屈原《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中的“芷”与“秋兰”(都是香草香花,用来比喻品德的高尚);《孔雀东南飞》里的“流纨素”“削葱根”“磐石”和“蒲苇”;《满井游记》的“脱笼之鹄”;虽说这些比喻在诗文中增强了不少的情感因素和形象感,但喻体的难读难识却是毋庸置疑的。
  第三,以自然物体比喻人事,自然物事艰深难读。例如苏轼的《慈湖夹阻风》“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二句,以“巉岩”喻世道艰难人心险恶;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中的“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以枯桑老柏喻冷涩乐境,以九雏鸣凤喻清越之声;唐代元稹《琵琶歌》“断弦砉騞层冰裂”句,?以及《小胡笳引》“潺湲疑是雁鸊鹈,砉騞如闻发鸣鏑”,以飞箭破空而去的砉騞之声比喻乐章的突发;宋代吴文英的《风入松》以“瘗花”喻美人逝去等等。
  前面说过,运用比喻的原则之一就是喻体要通俗形象,要用人们熟悉的具体事物来比喻抽象陌生的事物。上述例句中的喻体都不是时下中学生熟悉的物事,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就说古人违反了这一修辞运用的原则,因为此类作为喻体的事物,都是作者那个年代常见常用的器物,或者是当时人们对自然和社会固有的概念认识,是他们普遍熟知的生活物事或自然现象,在彼时彼地是为人们所熟悉的,用在该比喻句中就确属恰切。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世易时移,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生产力和语言文字的不断发展,这些东西就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以至于在当下的人们尤其是中学生的心目中,这些喻体就变成了陌生的东西,如果没有相关的文献词典的解释,人们就无从知晓这些事物的性质或形状,也就谈不上鉴赏玩味该比喻句的妙处了,这就是古诗文比喻句里喻体存在的时空局限性。
  但是我们不能也不该因此而苛求于古人,要求他们都写出像“细若蚊足”“声如响雷”之类后人也熟悉的恒久喻体,因为作为喻体的事物和概念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时过境迁,这些东西都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脚步而逐渐变化湮没,“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古”,比如“麦田浅鬣寸许”的“浅鬣”,“一川碎石大如斗”和“亭亭如盖”中的“斗”和“盖”,这些喻体就像今人的“磨盘”“拨浪鼓”之类的物事称谓,百千年后谁也不知它们是否还会存在,此其一。
  其二,这些陌生的喻体名称与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规律密切相关,也是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侧面反映。这些概念语言与那些像“宫阙御辇”“丁艰服阙”等等已经少用或不用了的词汇一样,大都承载着我们这个农耕民族悠悠历史的文明与丰富的文化信息,是民族先祖们在长期的自然斗争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和积淀出来的成果与认识,作为民族文明的见证和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们蕴涵着我们民族文明的累积和嬗递,都是传统文化余脉的体现和留存,接续了民族千百年的实践总结和情感传承。我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去学习了解这些陌生的事物或名称,也是一项去粗取精继承传统文化和提高文化核心素养的有益的教育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