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中小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研究
【作者】 庞武奎
【机构】 广西陆川县乌石镇沙江永牟福善小学
【正文】 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出生于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一胎以后,他们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一代,由于社会、家庭、传统教育观念、传统生育思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与以往的中学生有较大差别,这种差别具体表现在不少学生的狂妄自大、极端自私、自我中心、孤傲不群等。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能对他们将来走上社会立身处世产生不良影响的方面是:他们的人际关系存在问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身心健康发展、成才立业的必要条件。中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需要中学生自己作出努力,需要他们在自我的合理位置上,按照新时期人际关系的本质要求去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但由于中学生年龄、心理、个性的特点,他们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恰当地发挥中学教师在对中学生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很多,但就目前而言,教师应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个体与家庭之间的人际关系,这具有更直接、更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调查发现 : 初中生对人际关系比较敏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初中生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一个人如果能生活在一个温馨的集体环境中,与周围的同学、老师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他就会消除孤独感,产生安全感,保持情绪的平静和稳定。否则,就会感到孤独和压抑 ,进而影响学习、生活,影响我们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据北京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不完全统计,在学生咨询的问题中,有 50%以上涉及到人际交往问题。《中学生科学报》编辑每天都要收到学生的来信,“学生最关心的还是人际交往问题,最多的时候一天 15封学生来信中有 13封是咨询这方面的难题和困惑的。”
在中学生热线咨询记录中,人际关系问题是反映最多的问题,占总量的 24%,而学习问题,这个本应在学生心目中占首位的问题,却反而排在第二位,这是中学生热线咨询记录统计的一大特点。在人际关系问题中:交友问题占 32%, 排在第一位,同学关系问题占 27%,家庭关系问题占 21%,师生关系问题占 14%。
初中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业问题: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厌学、考试焦虑等;情绪问题: 自卑、焦虑、抑郁、冲动、情绪失衡;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不适、社交不良、个体心灵闭锁,冷漠、孤独;青春期问题:性生理适应不良,性心理困扰;自我意识问题:自卑、骄狂、自我认识模糊;不良行为习惯:打架、偷盗、抽烟、酗酒、逃学。分析这些问题,我们不难发现,人际关系既是问题本身,同时也是很多问题的诱因。
二、人际交往的概述
1、人际交往的概念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沟通。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它个体的过程。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通常人际交往有赖于以下条件:传送者和接受者双方对交往信息的一致理解,交往过程中有及时的信息反馈,适当的传播通道或传播网络,一定的交往技能和交往愿望以及对对方时刻保持尊重。
2、初中生人际交往的类型与作用
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包括:朋友、异性朋友、同学、老师及父母的交往。中学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社会化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人际交往的作用主要有:人际交往促进深化自我认识、人际交往促进社会化进程、人际交往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桥梁。
3、初中生的人际关系特点
首先,在交友面上由一般性的普遍交友演变为个别性的交友,出现了所谓的“挚友”,许多人相知一生的挚友往往都在此时产生并发展了持久的友谊。
其次,择友标准上,由受功利恩惠和情感影响转变为开始有意识地强调思想认识和追求目标的一致性,强调志趣相投,要求彼此坦诚相待,以个性、脾气、兴趣、爱好为相互接近的条件。在这一点上,己显示出相当明显的成人倾向。
第三,在对人际关系的重视方面,初中生较重视自己在小团体的地位,而往往忽视在整个班集体的自我形象,而初中生自尊心逐渐成熟,开始看重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形象。
第四,在男女生关系上,初中生对男女生关系较敏感回避,两性距离形式上仍然严格; 初中生,男女生之间转化为友好相处,彼此相互认知,出现融洽的气氛。
第五,在初中阶段,人际关系大多表现为小团体,尤其是女生。小团体中的学生往往服从于团体中的“首领”的意志,存在依赖情感;初中生间,小团体减少,反之,个人活动力增强,开始充分表现自己的独立能力。
4、人际关系对初中生的影响
人际关系状况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学生良好心理和个性的养成。一个人并不是孤立的个体存在,人与人之间常处于交往之中,在交往之中认识上互相沟通、情感上互相交流、行为上互相作用、性格上互相影响。如果个体长期处在人际关系恶劣、充满冲突和冷漠的环境中,就有可能变得言语谨慎,情绪压抑,性格内向或是与之相反,出现性格暴躁,易生猜忌,等不良性格。 如果学生在班集体中有着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那么就会心情舒畅,情绪稳定,自信心强。所以,人际关系的改变也会带来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的相应改变。 “亲其师,信其道”、“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士为知己者死”等都是缘于人际关系获得的动力。
正是由于人际关系的特点,所以做教师的我们,在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时,要善于从人际交往中寻找突破口,要帮助他们协调在集体中的人际关系。
三、初中生人际交往辅导
(1)引导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关心爱护学生,更应该教育学生尊敬信任老师,因为这两个方面是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显著标志。它的形成来自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尊师是指在师生交往中,学生要尊敬老师,信任老师,服从老师的指导,努力完成老师所要求的各个教学环节的学习任务,接受老师对自己的严格训练和批评,还包括正确对待老师的缺点和不足。比如说,当在教学中发现老师的差错时,学生应该既不抱无所谓的态度,又能善意地通过恰当的方式提出,帮助老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教育学生尊师,首先自己应当以高尚的师德风范影响学生,让学生感到你这个老师是值得尊敬的;其次应当教育学生力图避免自己某些个性、性格在人际交往中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同时教育学生不光是尊敬自己,更要尊敬其他老师,尊敬教师集体。只有经过正确的引导,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精心浇灌、培育,和谐融洽的尊师爱生局面才能够形成,从而为教师教书育人、为学生学习成才创造出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2)引导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新型的同学关系主要表现为:平等、团结、友爱、互助。同学之间平等相处,团结和谐,在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勉励,彼此尊重,是中学生身心健康、进步成长的重要条件。中学教师必须引导中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坚持原则,与人为善。
在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中,应自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维护集体的团结,敢于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反对各种不良现象。即便是对亲密的朋友也应“道义相砥,过失相规”,而不“甘言如馅,游戏征逐”。如此才是真正的新型的团结、友爱、互助关系。另外,批评同学的错误,要与人为善,出于诚意,而不应盛气凌人,更不应落井下石。
2.谦虚谨慎,宽宏大度。
在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中,非原则问题应求同存异,宽容别人;对同学的批评应乐于听取,即使批评不当也应容忍;对同学的进步应真诚祝贺,而不应嫉妒;自己进步快,成绩好,不应趾高气扬,骄傲自大等等。经过这样的努力,大多能增进团结,加深情谊,否则将会导致同学关系紧张,团结涣散。
3.积极竞争,助人为乐。
竞争是一个动力机制,它早已进入我们的校园,进入我们的生活。中学生应当积极参与竞争,勤奋学习,科学用脑和驾驭时间,推动“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互相促进、人人进取”的学风的形成。教师还应教育学生乐于助人,向那些成绩不佳、生活困难、身处逆境的同学伸出友谊之手。这样,把积极竞争与助人为乐结合起来,就能够在同学之间形成和谐而充满活力的人际关系。
(3)引导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新型家庭关系主要表现为:尊老爱幼、互敬互爱、互谅互让、和睦相处。教师应教育并引导中学生按照这些精神去处理自己与长辈、(堂、表)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中学生首先应尊敬老人、尊敬父母。即听从他们的有益的教育、规劝,尊重他们的劳动,体谅他们的困难。不能一味地向老人、父母索取。不能因为父母是普通农民、下岗工人而采取不屑的态度,更不能因父母没有满足自己的不合理要求而怨恨或者虐待他们。
教师还应引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好自己与(堂、表)兄弟姐妹之间的利益关系,把自己的利益和兄弟姐妹的利益结合起来,特别不应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损害兄弟姐妹的利益。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也是普通的一员,不应有高人一等的思想,更不应以“特殊成员”自居,与兄弟姐妹之间只能是平等相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亲睦关系。
中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有相当大的可塑性。只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经过自我的不懈努力,中学生就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身心健康发展、成才立业的必要条件。中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需要中学生自己作出努力,需要他们在自我的合理位置上,按照新时期人际关系的本质要求去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但由于中学生年龄、心理、个性的特点,他们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恰当地发挥中学教师在对中学生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很多,但就目前而言,教师应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个体与家庭之间的人际关系,这具有更直接、更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调查发现 : 初中生对人际关系比较敏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初中生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一个人如果能生活在一个温馨的集体环境中,与周围的同学、老师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他就会消除孤独感,产生安全感,保持情绪的平静和稳定。否则,就会感到孤独和压抑 ,进而影响学习、生活,影响我们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据北京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不完全统计,在学生咨询的问题中,有 50%以上涉及到人际交往问题。《中学生科学报》编辑每天都要收到学生的来信,“学生最关心的还是人际交往问题,最多的时候一天 15封学生来信中有 13封是咨询这方面的难题和困惑的。”
在中学生热线咨询记录中,人际关系问题是反映最多的问题,占总量的 24%,而学习问题,这个本应在学生心目中占首位的问题,却反而排在第二位,这是中学生热线咨询记录统计的一大特点。在人际关系问题中:交友问题占 32%, 排在第一位,同学关系问题占 27%,家庭关系问题占 21%,师生关系问题占 14%。
初中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业问题: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厌学、考试焦虑等;情绪问题: 自卑、焦虑、抑郁、冲动、情绪失衡;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不适、社交不良、个体心灵闭锁,冷漠、孤独;青春期问题:性生理适应不良,性心理困扰;自我意识问题:自卑、骄狂、自我认识模糊;不良行为习惯:打架、偷盗、抽烟、酗酒、逃学。分析这些问题,我们不难发现,人际关系既是问题本身,同时也是很多问题的诱因。
二、人际交往的概述
1、人际交往的概念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沟通。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它个体的过程。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通常人际交往有赖于以下条件:传送者和接受者双方对交往信息的一致理解,交往过程中有及时的信息反馈,适当的传播通道或传播网络,一定的交往技能和交往愿望以及对对方时刻保持尊重。
2、初中生人际交往的类型与作用
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包括:朋友、异性朋友、同学、老师及父母的交往。中学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社会化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人际交往的作用主要有:人际交往促进深化自我认识、人际交往促进社会化进程、人际交往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桥梁。
3、初中生的人际关系特点
首先,在交友面上由一般性的普遍交友演变为个别性的交友,出现了所谓的“挚友”,许多人相知一生的挚友往往都在此时产生并发展了持久的友谊。
其次,择友标准上,由受功利恩惠和情感影响转变为开始有意识地强调思想认识和追求目标的一致性,强调志趣相投,要求彼此坦诚相待,以个性、脾气、兴趣、爱好为相互接近的条件。在这一点上,己显示出相当明显的成人倾向。
第三,在对人际关系的重视方面,初中生较重视自己在小团体的地位,而往往忽视在整个班集体的自我形象,而初中生自尊心逐渐成熟,开始看重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形象。
第四,在男女生关系上,初中生对男女生关系较敏感回避,两性距离形式上仍然严格; 初中生,男女生之间转化为友好相处,彼此相互认知,出现融洽的气氛。
第五,在初中阶段,人际关系大多表现为小团体,尤其是女生。小团体中的学生往往服从于团体中的“首领”的意志,存在依赖情感;初中生间,小团体减少,反之,个人活动力增强,开始充分表现自己的独立能力。
4、人际关系对初中生的影响
人际关系状况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学生良好心理和个性的养成。一个人并不是孤立的个体存在,人与人之间常处于交往之中,在交往之中认识上互相沟通、情感上互相交流、行为上互相作用、性格上互相影响。如果个体长期处在人际关系恶劣、充满冲突和冷漠的环境中,就有可能变得言语谨慎,情绪压抑,性格内向或是与之相反,出现性格暴躁,易生猜忌,等不良性格。 如果学生在班集体中有着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那么就会心情舒畅,情绪稳定,自信心强。所以,人际关系的改变也会带来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的相应改变。 “亲其师,信其道”、“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士为知己者死”等都是缘于人际关系获得的动力。
正是由于人际关系的特点,所以做教师的我们,在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时,要善于从人际交往中寻找突破口,要帮助他们协调在集体中的人际关系。
三、初中生人际交往辅导
(1)引导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关心爱护学生,更应该教育学生尊敬信任老师,因为这两个方面是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显著标志。它的形成来自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尊师是指在师生交往中,学生要尊敬老师,信任老师,服从老师的指导,努力完成老师所要求的各个教学环节的学习任务,接受老师对自己的严格训练和批评,还包括正确对待老师的缺点和不足。比如说,当在教学中发现老师的差错时,学生应该既不抱无所谓的态度,又能善意地通过恰当的方式提出,帮助老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教育学生尊师,首先自己应当以高尚的师德风范影响学生,让学生感到你这个老师是值得尊敬的;其次应当教育学生力图避免自己某些个性、性格在人际交往中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同时教育学生不光是尊敬自己,更要尊敬其他老师,尊敬教师集体。只有经过正确的引导,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精心浇灌、培育,和谐融洽的尊师爱生局面才能够形成,从而为教师教书育人、为学生学习成才创造出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2)引导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新型的同学关系主要表现为:平等、团结、友爱、互助。同学之间平等相处,团结和谐,在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勉励,彼此尊重,是中学生身心健康、进步成长的重要条件。中学教师必须引导中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坚持原则,与人为善。
在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中,应自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维护集体的团结,敢于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反对各种不良现象。即便是对亲密的朋友也应“道义相砥,过失相规”,而不“甘言如馅,游戏征逐”。如此才是真正的新型的团结、友爱、互助关系。另外,批评同学的错误,要与人为善,出于诚意,而不应盛气凌人,更不应落井下石。
2.谦虚谨慎,宽宏大度。
在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中,非原则问题应求同存异,宽容别人;对同学的批评应乐于听取,即使批评不当也应容忍;对同学的进步应真诚祝贺,而不应嫉妒;自己进步快,成绩好,不应趾高气扬,骄傲自大等等。经过这样的努力,大多能增进团结,加深情谊,否则将会导致同学关系紧张,团结涣散。
3.积极竞争,助人为乐。
竞争是一个动力机制,它早已进入我们的校园,进入我们的生活。中学生应当积极参与竞争,勤奋学习,科学用脑和驾驭时间,推动“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互相促进、人人进取”的学风的形成。教师还应教育学生乐于助人,向那些成绩不佳、生活困难、身处逆境的同学伸出友谊之手。这样,把积极竞争与助人为乐结合起来,就能够在同学之间形成和谐而充满活力的人际关系。
(3)引导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新型家庭关系主要表现为:尊老爱幼、互敬互爱、互谅互让、和睦相处。教师应教育并引导中学生按照这些精神去处理自己与长辈、(堂、表)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中学生首先应尊敬老人、尊敬父母。即听从他们的有益的教育、规劝,尊重他们的劳动,体谅他们的困难。不能一味地向老人、父母索取。不能因为父母是普通农民、下岗工人而采取不屑的态度,更不能因父母没有满足自己的不合理要求而怨恨或者虐待他们。
教师还应引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好自己与(堂、表)兄弟姐妹之间的利益关系,把自己的利益和兄弟姐妹的利益结合起来,特别不应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损害兄弟姐妹的利益。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也是普通的一员,不应有高人一等的思想,更不应以“特殊成员”自居,与兄弟姐妹之间只能是平等相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亲睦关系。
中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有相当大的可塑性。只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经过自我的不懈努力,中学生就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