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语文教学要立德树人,铸就人性之魂

【作者】 余 泓

【机构】 贵州省盘州市第十二中学



【正文】  【摘 要】 高中语文教学在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潜移默化中“立德树人”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不仅要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重视三维目标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教师还要修身律己,做好学生道德的楷模,感染学生向真、向善、向美,亦要联系生活,抓住契机,传播正能量,给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人生的指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铸就高贵的灵魂。
  【关键词】 语文教学;立德树人;道德情操

  “德”乃立国立身之本。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国先立人,立人先立德。中国古人就有“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不朽之说,从古至今,德育都是人生重要课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国藩可谓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典范。现代教育更是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有“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要求,十八大报告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为落实这个根本任务,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个核心素养是与立德树人一脉相承的。
  过去,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家庭、学校、社会均看重孩子的成绩而忽视或较少注意“德”对人性人生的影响。因而出现了很多“高分低德”的事例,如“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等泯灭人性、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精神上“缺钙”的青少年没有人性之魂——“德”作根基,难以担当起国之重任,甚至有知识越多,能力越大,破坏力就越强的危险。
  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程,在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觉悟、文明素养,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等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因其内在特质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三观”的重要时期,那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具体落实立德树人,铸就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呢?
  一、研究课堂教学,明确情感态度,潜移默化
  “一个民族总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乌申斯基一语道出了语文的精神内涵。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亦是施教育人的底本。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就兼顾了智育、德育,两者彼此渗透,相互融合,旨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着重考虑要把学生教育成什么样的人,是应试的工具还是有健全人格的公民?因而在教学中需有正确的导向。语文是“国学”亦是“人学”,是有思想倾向性的。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辨是非优劣,借鉴完善提高自己,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在阅读教学中“立德”。
  立德,即树立德业。此处的“德”应该是宽泛的理解,不仅指道德文明素养,还可指理想信念,思想觉悟等。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亦是落实“立德树人”。高中语文教学以阅读教学为基础,以教材为主要依托。教材文本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思想,能带给学生新的收获、思考和熏陶。如鉴赏《沁园春·长沙》,我们不仅可以感受诗人毛泽东对锦绣河山的热爱,更可以在情景交融中感受他对天下苍生的责任和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豪情,而这正可以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再如《鸿门宴》中成功塑造了项羽和刘邦的形象,在理解文本基础上,学生基本能分析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项羽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直率轻信;刘邦知人善任,能言善辩,灵活隐忍,能屈能伸。若再以“现在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来引导,学生定然能在思辨中取舍,“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在理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真正达到习总书记所指出的“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教育目的。
  此外,应该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立德”。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是难以完成基本能力的培养的,高中语文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环境,创造有利条件,提供阅读材料,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读文学类作品,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其准确生动的语言能帮助学生提高欣赏水平,给他们丰富的思维和情感体验。读传记类实用文本,可以让同学感受传主的人格魅力和突出贡献并从中获得高尚品行的熏陶,如帝王的雄才伟略、励精图治,臣子的竭忠尽智、舍生取义,科学家的勤奋钻研、探索创新,艺术者的精益求精、矢志不渝等等,他们都是时代精英的典范,值得品味;读古代、现代诗歌,不仅让学生感受凝练含蓄文字中的深远绵长,还可以让大家感受生活之美,诗意之美。与人教版配套发行的语文读本“你的微笑”“一朵午荷”“生命进行曲”“人生的智慧”等也是优秀的阅读材料。其中的目录“高山仰止”“草木关情”“心忧天下”“古为今用”“人生的智慧”等能很好地提示学生思想情感的导向。广泛地阅读能使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思考中阅读,从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情感,深化认识,提高理解、鉴赏、评价的思维能力,这也巩固、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
  (二)在作文教学中“树人”。
  在阅读教学中输入“德”,在作文教学中输出“德”。作文是有价值导向的,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最终都指向“人”对历史、自然、社会、人生的认知。学生作文里所流露出的思想情感一定程度上是他(她)的“德”的体现;对社会、人生、人性的感悟,对历史、自然的态度。
  教师有意识地在作文题材料中渗透德育的引导,意在强化学生对“德”、对社会人性的思辨认知。教师在评阅作文中可突出思想道德的导向,引导学生写作思想健康,积极向上。对作文中流露出消极思想倾向的学生,要及时给与帮助。如我批改过的学生作文《穷山恶水出刁民》《礼让我不让》《讨厌你,高考》《这社会怎么了?》《你还想怎样》等多少体现出学生的负面思想,或认识人生、社会的偏差。作文,是学生自觉地思想流露,是他思想感情的宣泄。所以语文教师要能在作文教学中发现育人时机,努力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师言传身教,学高身正,春风化雨
  古语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现在在很多学生心中,教师依然是他们心中的楷模。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可能影响学生的情感心理。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的“皮格玛利翁效应”可以给教师启示;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满怀期望的激励可以让学生自信、自强、自爱,奋发向上,自觉完善知识和品德,以达到教师的期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家陶行知如是说。可见他很强调教师的自身修养和追求。习总书记的“四有好老师”标准为我们成为好老师指明了方向,也从另一面体现出良好的师德素质对学生的重要影响。教师的思想感情、为人处世、审美趣味等均可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兴趣爱好。至今我还记得高中历史老师讲到抗日战争时激动愤怒、热泪盈眶,同学们听得义愤填膺、热血沸腾的场景,这也影响了我强烈的爱国情感。所以,语文教师应严格自律,为人师表,以高尚的追求引领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用良好的师德感染学生。
  正人先正己,育人先修身。《大学》《中庸》都提到“君子慎独”,教师也应当有这样修身养性的追求。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不为私利、私欲所动。东汉杨震“四知”的故事能警醒我们每一个教师洁身自好,光明磊落,坦荡为人。有信念追求,有道德情操,学勤业精,人正师诚,才能春风化雨,孕育英才。
  三、抓住生活契机,合理引导,传播正能量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处处是生活。生活就是广义的教材。标语、广告、对联、歌词、短信、微信等都饱含语文因素,读书、看报、交流、演讲都以语文为基础。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从生活点滴中积累典型、精彩素材,丰富教学,全面育人。
  抓住节日契机,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文化。中秋节假至,可说明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族团圆,以月圆寓人圆,寄托思乡思亲之情,骚人墨客因此也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试作收集整理可收获良多。国庆节来临,高中语文教师在提及放假事宜时可及时点拨“国家是什么?为什么要国庆?”国庆是一个国家的生日,而这个生日是多少人用流血牺牲,毕生精力换来的!从“凡是中国人都得挨打!”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从列强瓜分,任人宰割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洋火、洋钉,残垣断壁到“中国制造”,繁荣富强!有国才有家,有尊严与平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此教学,点滴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情感,更深刻理解历史与文化。
  抓住新闻契机,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与人生。前不久曝出范冰冰阴阳合同偷逃税事件,税务机关依法对范冰冰开出了超过八个亿的巨额罚单。如果教师或学生在提及材料时侧重讨论罚款数额之巨大,是普通人终身难以企及的报酬,将会给学生一个暗示;做艺人明星赚钱多而可能形成拜金主义倾向。若能正面引导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明星和普通人一样,违法犯罪就会受到惩罚。每个公民都应当遵纪守法。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合理的引导,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台湾女主持人黄智贤的评论文章《对美国副总统彭斯的回应》引众人关注,不仅因为其对中国历史的熟悉把握对彭斯的有力回击,更因为其间饱含的爱国热情和清醒认知。“中国历经被侵略,内战与种种错误,至今才稍稍站稳脚步。国家仍未统一。我们在各种领域,仍有太多不足”“中国今日的国泰民安,并不是靠侵略与殖民。靠的,是我们人民的聪明,牺牲与勤奋”,她的不卑不亢、深明大义、爱憎分明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吗?
  抓住学生生活学习事件,合理引导,释放正能量。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思想和行为上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偏差,稍不注意就可能铸就学生“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是百年身”的遗憾。对学生拖欠作业、无视纪律,乱丢乱吐、矛盾纠纷,考试作弊、前途迷茫等问题,教师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教育,使其懂得并践行自我管理的个人责任,遵纪守规的社会责任,“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责任。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还要修身律己,做到人正师诚,为人师表,做学生道德的楷模,感染学生向真、向善、向美;亦要联系生活,发掘素材,抓住契机,给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人生的指引,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铸就学生高贵的灵魂,使之以“德”引领人生正道,肩负起国之重任。
  参考文献:
  [1]((受权发布)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OL].新华网. 2018-05-03. http;//www.xinhuanet.com/2018-05/03/c_1122774230.htm
  [2]黄智贤.对美国副总统彭斯的回应[N]. 台湾;中国时报(电子时报),2018.10.7
  [3]刘雪艳.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立德树人”[J] .教育论坛. 2016(10)
  [4]李忠军 钟启东.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抓住理想信念铸魂这个关键[N]. 人民日报,2018-5-31(10)